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华】高考话题作文汇编9篇

【精华】高考话题作文汇编9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1W 次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话题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高考话题作文汇编9篇

高考话题作文 篇1

在不断地成长中,我开始成熟了,开始变得对周围的事物关心起来,也许这就是成长中的变化吧!但是,对于成长,不仅仅是身高、年龄的增长,还要明白许多事例,总结人生的经验。

至于我,对成长两个字得理解并不透切。但是,有件事却让我明白了成长中的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又让我深刻领悟:什么叫成长。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阵阵寒风吹来,让我发颤。这时,撞到了走在我前面的一位老爷爷。但是,肇事者没有下车搀扶,而是逃的无影无踪。这时,有很多人围了上来,有人还以为是我把老爷爷撞到的,便振振有词的教育起我来,还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我没有吭声,只觉得脸上一阵阵发热。但是,我没有急于向别人解释,因为我觉得周围的人只会指责我,而没有真正的去关心这位老爷爷,这会在一旁说个没完没了,没有一个主动上前帮我扶起老人,这样想想,我的心平静了许多,我默不作声的扶起了老爷爷,帮他派去身上的尘土,拿出手帕,将他手指上的血迹擦去。这时这位老爷爷刚要向周围的人解释清楚刚才发生的一切,我急忙说:“老爷爷,咱们回家吧!”周围的人看见老爷爷没什么大事,也就纷纷散去。我将老爷爷小心的扶回家后,自己才回家。

走在回家那条熟悉的路上,清凉的风仿佛向我诉说,路边的大树仿佛向我点头,脚下的路也仿佛向我喝彩。回到家中,望着窗外,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因为我学会了冷静的对待别人对我的误解,而不会像平时那样受一点委屈就大哭大闹。因为我学会安慰自己了,这会使我生长得更快,更好!

高考话题作文 篇2

每年的高考的都格外受到关注,始于作文,终于状元,今年也不例外。还没有开始,网络上就谣言一片,开考当天上午10时40分,辽宁高考作文题被曝为《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正热议非凡的时候,却又被辟谣说消息有误。随着考题的逐步被公布,讨论愈加狂热。

高度的信息化进代,一切交流和传递都变得简单。跟风式的讨论,从来不缺乏围观者。在“曝光率”和“关注度”代表经济效益的当下,商家、媒体早已把高考当成一种产业来经营,当成一种营销渠道来推广。不知道是高考加剧了围观,还是围观放大了高考,反正高考已经泛化成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

集体讨论高考作文,倒不是作文本身占据了多少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这仅是因为作文人人皆会,又映射着时下的社会现状,在数理化难以成为大众话题的情况下,作文就成了全民讨论和参与的一个契合点。于是人人皆有发言权,参与权,都可以有模有样的评价一番,至于教育圈者,各路专家也可趁机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由此,相应的满分作文,创意作文就会浮出水面并得到社会的热捧,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命题作文辅导和专家培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个人素养已被忽视,作文也因“轻道重术”而成为一种功利产品。历年高考作文中,有靠背功而“抄袭”和“仿写”的,有以“文言文”另类取胜的。X年媒体报道,四川某报社记者X4年前发表的杂文《桃花源祭》,被人抄袭后摇身一变成了X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无独有偶,西安高考满分作文《豆角月亮》,与当年的《故事会》上袁炳发的《弯弯的月亮》一文在故事情节和结构上完全相同,只是一些细节和文字有了改动。

讨论的结果带来的恰是作文的同质化。当一个选题如何写成为一种社会公识,当一个文章如何做有了固定的套路,作文就成了一种工具。《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调查显示83.3%的人承认上学时写过撒谎作文。一个班上40多个孩子有30多个写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由此看,在现行教育模式下,与其说是作文,不如说是在“造文”或“编文”更为合适。

令人不解的是,在高等教育已成普及的情况下,高考作文还让人如此牵肠挂肚,甚至动用一切社会资源,这背后的社会心态极不正常浮躁大于理性,功利多于长远,炒作多于实际。其实,在这众多的作文题中有一个属于全民命题,那就是在时下这个狂躁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如何保持冷静,如何做好自己。

不偏离生活让高考作文更有价值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回归生活常识,有着人间烟火气息的高考作文,也更容易为文化价值的传播辐射,找到一条更为普适更为开阔的道路。

离现实近一些让高考作文走出封闭

如今高考作文命题提倡的却是像“成长”、“时间”、“期待”这类空泛、浮华的文章内容,这类题目本身就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和视角,即便写出来也极易言之无物。如果学生写出的是装腔作势、无法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那么责任究竟在命题者,还是学生?

批判精神让高考作文回归真性情

我们需要批判精神。这种精神当然不能仅仅靠一篇高考作文就能立竿见影地培养出来,还需要考场之外的长期熏陶和培育,但是这种熏陶和培育何妨从影响力非常大的高考作文开始。

高考话题作文 篇3

公祭日:以国之名悼,以历史之名缅怀

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今天,站在历史的凭栏处,人们以某种肃穆仪式追忆逝者、缅怀英灵。悼以国之名,祭以民族之大义。

民族劫难,无法因时间消逝而抹去;历史疤痕,也被许多人的记忆存档。77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一场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屠杀,让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让山河为之泣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亦是中华民族永远消不掉的伤痕。

77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可对那些死难同胞的悼念、追思,却丝毫不能因时间河流的冲刷而淡去光色。与追悼逝者伴随的,还有对这场屠杀关联命题的思考,如民族复兴、和平愿景、人道尊严等等。而这些,都始于对历史的铭记,正如某句名言所说的: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也正基于此,让铭记历史找到一个可倚靠的栏杆,让激越情绪得到一个集中迸发的出口,成了我们“以史为镜”“汲取教训”的方式,也是抚慰逝者的必由路径。

如今,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标注着刻度的日子,能以警钟鸣响,唤醒我们或已沉睡的民族历史记忆,也在传达历史痛感中砥砺我们前行。随着今年2月全国人大对公祭日的立法确认,13亿人民终于得以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用举国同祭的庄严仪式寄托哀思,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共同祭奠中,我们可宣示正义的音量,也凭吊生命的凋零。

要知道,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站立着的从来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他们的苦难指控着每一份指向无辜者的罪恶,也提示着战争的残酷。我们无法轻易将其简单化约为一个抽象的群体,只能把他们经受的人道主义灾难写进史书。

公祭日是为“溯及过往”,更是为了提醒今人:勿忘历史。一如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铭记历史是为了不重蹈覆辙。当然,这不是什么历史宿怨的低回,也非民族主义的发酵,而是让我们能穿透时空迷障,去打探到历史的幽深之处,对灾难进行记忆的温习,进而知耻而后勇,化痛感为前行的动力;究其旨意,也绝非培养什么仇恨,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而恰恰是让我们在是非之辨中,懂得守护和平。

诚然,我们无法穿越到历史现场中去,去亲历、见证那些罄竹难书的恶,可擦拭掉记忆石碑上的尘埃,至少能让历史被看见。它有利于将罪恶的指证存照,据了解,随着国家公祭日临近,新征集的7602件珍贵文物、《南京大屠杀辞典》等著作及大屠杀死难者姓名,都以较为丰富翔实的确凿事实,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杀的真相,也让罔顾公义、企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不攻自破,让为军国主义招魂者无法讳认那一段历史。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抚今追昔,默哀致敬,就是为了照亮未来,让未来不必罩上历史悲剧的阴影,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远。

而今,我们集体为过往的逝者悼念、缅怀,在记忆苦难的仪式感召中记住那些伤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种奋进推力,既不忘来时的路,更为找到通往未来的方向。

高考话题作文 篇4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关押着两名盟军士兵。牢房的墙壁上仅有一个草帽大的通风口,一个士兵总爱通过它,遥看天空中小鸟自由翱翔,笑对蓝天;而另一个士兵总是注视着阴森的高墙和密密的铁丝网,眼中充满着焦躁和恐惧。半年后,后一个士兵因忧郁成疾而死在牢中,前一个士兵却坚强地活了下来,最终获得胜利后的自由!同样两个人,为什么各自的命运竟会如此相反呢?原因很简单:前者乐观豁达,对正义事业必胜充满信心,对人生充满希望,有美好的梦想支撑着他;而后者郁郁寡欢,对人生失去了信心,最终被死神夺去了生命。可见,一个人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梦想,对他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少年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而又天真的奇思妙想,就像河边那奇形怪状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各式的形状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大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梦想。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梦,并不是一道七彩的光环,而是灵魂的生命之光,需要我们用最真挚的心灵去呵护,去守候。”

一粒种子为了寻找阳光,冲破土壤,茁壮成长;一只雄鹰为了击破长空,仰望蓝天,展翅飞翔;一艘轮船,为了到达彼岸,驶向大海,乘风破浪!同学们,你们可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呢?身为新一代的中学生,谁心中没有神圣的殿堂呢?谁没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呼唤着那美丽的梦想呢?但是,如果只有描绘的蓝图却无实际的付出,蓝图必然会成为淡远了的痕迹。那么,我们该如何追求心中的梦想呢?追求梦想要有夸父逐日的激情。为了梦想,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梦想,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了梦想,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追求梦想要有精卫填海的意志。天道酬勤,成功是泪水与汗水的印记。

高考话题作文 篇5

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但拉得并不好听。在老人的鼓励下,她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奏出了美妙的琴声。小女孩并没有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否定与眼前的失败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因此,坚持铸就通往成功之路。

坚持,就是在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总能迎来属于我们自己人生的春天。

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广泛积累资料,受父亲临终嘱托,开始研读整理资料,谁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入狱受酷刑,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最终用自己的血和泪写成《史记》。

假如他被挫折击败,由此一蹶不振,又如何让后人品读这部文化巨著,又如何让那段历史留传至今,又如何成就他令人赞叹的才华?因此,在逆境中永不言败,在挫折面前永不低头,才是真正的坚持。

坚持,就是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怎会成功?做一件事,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坚持将成功之路踏实。袁隆平在研究培养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亲自到田中观察,不畏劳苦,精心挑选,最终发现天然杂交稻。

正是因为他脚踏实地,从最基本的观察开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研究、思考,才能让他有超乎常人的才能和判断。这些一点一滴的坚持,都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脚踏实地的坚持,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但坚持不等于固执。坚持是做事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在不断的坚持中,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坚韧与自己的突破。当我们真正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时,也许会为自己感到欣慰和感动。

因为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我们成就了更好的自己。而固执的人却不同,他们只是在固守,在原地踏步,不肯思考,不肯进步,更不能在一次次的固执中磨练自己,因为固执只会更加放纵自己的错误。坚持的人逆风而行时,固执的人只会被远远地甩在树荫下。

鲁迅先生说,“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掉队,纵令失败,但一定可能到达他所向往的目的。”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前行的路上,让年轻的我们学会面对,脚踏实地,用坚持成就美丽人生。

高考话题作文 篇6

社会万象之话题 感受美丽夜殇?寻不到花的枯叶点,想象自己在一个江南小月色里。

一位犯人越狱了,在亡命途中,他大肆抢劫钱财,准备外逃。在抢得足够的钱财后,他乘上开往边境的火车。火车上很挤,他只好站在厕所旁。

这时,一位漂亮的姑娘走进厕所,关门时却发现门扣坏了。她走出来,轻声对他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

他一愣,看着姑娘纯洁无邪的眼神,点点头。他像一位忠诚的卫士一样,严严地守着门。在这一刹那,他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一站下车去投案自首。

姑娘纯洁无邪的眼神感动了犯人。美是人世间最动人的因子,美是净化心灵的良药。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话题分析

美,它无处不在。它舞蹈在埃菲尔铁塔,它攀登在珠穆朗玛,它游览万里长城,它照耀尼罗河,它亲吻自由女神,它被贮存在《诗经》中,它闪亮在古希腊奥运火炬上,它跳跃在美妙的歌声中……。美是幸福,是纯净,是温馨,是柔情,是思念和怀想,是和平……谁能拒绝美?

一颗纯净的心需要另一颗纯净的心的相互映照,一颗黑暗的心更需要一颗纯净的心的照耀与沐浴。由黑暗而光明,由痛而幸福,这是一种漫长的灵魂洗礼。

佳作示范

江苏 钟芸菲

“姑娘从什么地方来?”

回答这句话时我很自豪。直到现在,我都认为很多人特别是女孩子,很乐意告诉别人自己来自江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吴门苏州。

小桥悠悠,流水潺潺,巷子幽幽,以及那流淌于小桥、流水、巷子中的一声声吴语,使这座江南古城弥漫着沁人的气息。

桥是深褐的,路是花青的,墙是灰白的。一系列冷色调,沉沉稳稳,闲闲适适。宁静中蕴藉着深情,翩然中倾诉着沧桑。河道里几艘小船闲闲而过,屋檐下一簇草儿亭亭而颤。这,便是江南苏州。她艺术得让你心旌摇曳。或许,你的手指触摸的那块青砖,你的脚底涉足的那块鹅卵石,曾经有过风云无数。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沉淀、荡漾,就由不得你不信了。

夜阑溟蒙,静坐于河畔人家。红木石几上放着一只小茶炉,聆听着吴侬软语操起的评弹,面对着仇英的仕女或唐寅的帖册,等着“吓煞人香”旋在湖水涌起的漩涡中,水气氤氲,蔓延着吴韵吴音。于是,画面中升腾出一位吴中女子,风景般曲雅纤巧,似碧玉却不失闺秀的风姿。

然而,苏州自古不是出美女的地方,较之南京秦淮河、杭州西子湖,苏州太湖没有养育出太多扭转乾坤的红颜。吴中自古出才女却不容置疑。吴中女子拒绝了京城带来的脂粉气,却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挣脱了几千年的封建枷锁,没有帝王将相,只有才子佳人。且佳人多半“貌高一尺,才高一丈”。

同为江南天堂,较之杭州,苏州过于精致。巷子幽深曲折,河道静谧蜿蜒,园林错落有致……苏州,呈现着太多的江南味,流露着太多的女儿态,因而才子佳人常常造访,才子多半怀才不遇,佳人多半红颜薄命,但他们也落得清闲,留下开篇弹词千古传唱。

感动着吴中女子的气质神韵,便追寻到传承千年的吴文化。它滋养了吴中女子的灵慧,也滋养了这块土地上人文景观的底蕴。一首《枫桥夜泊》让古刹寒山寺遐迩闻名,一幅《故乡的回忆》让水乡周庄名满天下……

古城苏州在一步步地走向世界。在世纪浪潮中,她不断地寻求着自我,执著着秉性。漫步在小巷中,轻抚着吴地文化的肌肤,抬头是侧过身的两排屋檐夹着的一方狭长天空,格子窗下木门虚掩。门板上的斑斑驳驳似朱唇轻启,倾诉着绵绵往事,遐想着“老僧禅定”,猜测着那木门后深深庭院里藏的是人面桃花还是梨花带雨。其实,无论那是嫣然一笑还是几滴清泪,呵,都会让你感叹不已。

于是,不难理解女孩们乐于告诉别人自己来自吴门苏州的心情了,因为那接下来的一句便是“苏州啊,好地方”。

这篇文章之所以打动人,主要原因是作者对苏州的特点把握得好。最主要的特点是:古老、典雅、秀美。风格精巧细腻,自豪而不张扬,赞美而不惊奇。作者写景笔墨不多,但生动鲜明。写人娓娓道来有独到见解,有些观点很有创见。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话,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着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到“我”在火车停站时,见到一位卖牛奶的姑娘:“……晨光映红了她的面庞,她的脸比粉红的天空还要鲜艳……有如可以固定在那里的一轮红日,我简直无法将目光从她的面庞上移开……”普鲁斯特对于阳光的敏感与迷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纯净、体验温馨、体验柔情、体验思念和怀想,这样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心理空间,实在太有魅力。即使是受尽心理折磨的尼采,到了晚年还依然怀恋着年轻时代“那些充满信任、欢乐,闪烁着崇高的'思想异彩的时光——那些最深沉的幸福时光”。那些最深刻最博大的灵魂,几乎都是既能充分体验人性之暗昧,又能充分体验阳光的明朗和温暖的人。

究竟是伤痕累累的心灵容易感到人世间的美丽温馨,还是没有受过伤害的心灵更容易感受到这样的美丽温馨?我老是被这样的问题所萦绕。也许无论是否受过伤害,一颗善良的灵魂总是可以敏锐地感受阳光与温暖的。

但是,没有受过伤害的心灵,他不只是能够感受阳光,他就是阳光本身,只要你见到他,你就不难感到他们纯净、透明与温暖。这是任何受到伤害的心灵所不可比拟的。

一颗纯净的心需要另一颗纯净的心的相互映照,一颗黑暗的心更需要一颗纯净的心的照耀与沐浴。由黑暗而光明,由痛苦而幸福,这是一种漫长的灵魂洗礼。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为了成为阳光,我祈祷于世上。

掬一捧水,整个太阳便笑在掌心里,魅力四射,谁能拒绝?我们的呼吸,我们的灵魂,都在接受阳光,那么灵魂都可能化成阳光。文章思辨性强,哲理深刻。

高考话题作文 篇7

给生命以淡然,让跌宕起伏的人生路在淡然中归于永恒!——题记

佛家的淡然,在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超然;张爱玲的淡然,在于“生命是个苍凉的手势”;布莱尔的淡然,是“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当生命的旅程达到某一高度时,当生命的履历在某一时刻达到饱和时,淡然,便在这一刻顿悟;生命,因此得以升华。

且不说具有灵性的人,自然界其实也懂得“给生命以淡然”这个道理。拿四季来说,谢去了冬的残酷,告别了春的纯情,没有了夏的激越——秋,以一种淡然的姿态,似闲云野鹤般,绽放这属于自己的美丽。尽管中国文人长期以来就有了自己伤春悲秋的传统,秋风一起便将其描述得万般寂寥,清冷无比。但在我眼中,秋的生命力却是顽强、坚毅的,叶虽落,花虽谢,树虽枯,可生命却生生不息。在经历了冬春夏的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后,万千生灵在这一刻归于淡然,这,是生命的壮歌。

谁说秋就一定清冷孤寂呢?谁说秋就一定是悲凉无奈的呢?我分明看到了秋的生机,秋的温暖,秋的明媚。它的淡然处之,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流一方淡然于心田,让奔流不息的生命流得以明了淡然的可贵。清冷的月,潺潺的水,在喧嚣与热闹之后存留一份淡然于心的笃定与坚毅,灵动的心跳远离繁杂与浮华,于平淡中领略新鲜与浪漫。那是摒弃了追名逐利后的豁然开朗,是抛却了欲壑难填厚德一点通,更是生命对其生活历练的超越……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饰一丝淡然于衣袖,让纷繁复杂的世间百态得以回归人性的高度与淡然,不是娇柔造作,也不是妩媚作态,更不是为了某次特定的“演出”而对自己专门的装饰,那是生命对人性的回归,是生命达到某种高度后对世间百态的一种回应,那就是:任你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天然的美才是纯正的美,集天地灵气于一体的美才是鲜活的美,这般美丽,没有浮躁的气息,没有不现实的华丽,只有自然之韵味。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是啊,逝去的似水流年,往事如烟。打开那尘封许久的记忆,推开记忆紧固的四壁,于沉思中,品味那”人间有味是清欢,不觉中,一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已然下肚,而那份生命中的佳酿——淡然,却永远驻留于唇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何等的淡然啊!任你云卷云舒,任你花开花落,任你沧海桑田,任你浮云苍狗,我只淡然处之!

生命之淡,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

看风起,看花开,看雁过,阅尽闲云。给生命以淡然,让淡然在永恒中珍藏!

高考话题作文 篇8

在人类社会中,因互动频繁,彼此互“争”或互“让”的情事是必然的。

为争夺奥运金牌,选手无不拚全力一搏,他们是在竞技场上为荣誉而“争”;美国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候选人无不卯足全力竞选,他们是为总统宝座而“争”;同学努力争取全班第一名,是为求课业日益精进而争。

这类竞争,是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之下,彼此为最高荣誉而争,他们多半为求自我突破,他们保有胜不骄,败不馁的风范,这是君子之争,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礼节的表现,由于许多人懂得谦让,才使这个社会显得更和谐,如传诵千古的“孔融四岁让梨”,就是尊重兄友弟恭的传统伦理表现。

“让”,不是懦弱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为了实现更高的理想之前的短暂隐忍,是勇者的襟怀。韩信年轻时,能忍受“胯下之辱”,以后他才有机会统率大军,南征北战,为汉朝打下江山;战国时代,田单以小小的莒和即墨两城,十年生聚教训,他的暂时忍让,使他等到了最佳时机,一举光复了齐国七十多个城镇;印度圣雄甘地,为了要以不流血的方式拯救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他甘心忍受绝食,坐牢的痛苦,他的忍让,终于争得了印度光荣的独立。

历史上,为后世尊崇的伟人,他们所甘于舍命力争的,往往是维系家国存亡的千秋之业,争的是“大我”的和谐安定,而甘心忍辱退让,牺牲“小我”的利益,这种“让”的情操,又是何等高洁!战国时代,赵国大夫蔺相如奉命携带和氏璧赴秦,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在秦廷,蔺相如洞悉秦王并无交换的诚意后,他无视廷上满朝文武百官,及自身性命的安危,义正词严地力争到底,他为国家尊严,为使命而“争”,是何等磅礡的气势!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封为上卿,因而引起另一位大将廉颇的不满,廉颇认为他为国出生入死,战功无数,却比不上只是动动口,略施计谋的蔺相如,蔺相如得知此一消息后,处处回避廉颇,避免正面冲突,此时,他的忍让,更是智能和勇气的至高表现。

清朝末年,国父孙中山先生看到满清政府的腐败,民不聊生,乃毅然决定推翻满清,前后发动十次革命,屡仆屡起,终于在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满清,缔造了中华民国,国父的“争”是为国家的存亡而争,但民国成立后,为加速全国的统一,他舍弃了唾手可得的大总统位置,而让予袁世凯,这是何等宽大的胸襟。

再看看民主意识逐渐抬头,民生日趋安定富裕的今天社会,人与人互动频繁,“争”的现象日益增多,而“争”的品质却渐趋低落,以至于世界局势仍显动荡不安,社会乱象有增无减,民众倾向于短视近利,以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因此,马路上开快车,闯红灯,争先抢道的比比皆是,不排队挤公车的更是屡见不鲜。在金钱方面,锱铢必较,偶有金钱分配不均情事,甚至导致夫妻反目,兄弟对簿公堂,大部分民众扭曲了民主的真义,遇有政府政策与个人利益稍有冲突时,便纠众走上街头抗争,甚至破坏公共设施泄愤。这类之“争”,已不再是为“大我”而争,为公理正义而争,而是基于自私心而争,人心沦丧至此,实在可悲!

在校园内,偶有学生冲突事件发生,究其原因,只是为些细微的小事,或是言语上的冲突,或是肢体上的擦撞,由于彼此互不相让,渐渐形成尖锐对立,以至于大动干戈。其结果遭致校规处分,自己受到皮肉之痛外,自己宁静的内心世界也遭破坏,必须时常提防他人报复,想想是否值得呢?

好胜争胜之心人皆有之,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争取胜利,是人力争上游求自我突破的表现,是“勇”的表现,但为争胜而不择手段贬抑对手,或事事要求超越他人,以满足自己的自大心、虚荣心,或为一己私利而不惜牺牲整体的和谐和利益,这种“争”是绝对不值得的。想想,就算“赢得了世界”又算得了什么,小则落个“胜之不武”的骂名,大则惹来杀身之祸,何苦来哉!

谦让,是高度智能与情操的表现,尤其是在争执中懂得退让,更是勇者的表现。“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并不一定就会吃亏,有时退让一步,反会使我们因暂时的退出,而有时间冷静思索问题的症结,及时调整自己的脚步,而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我们可以说懂得“让”的艺术的人,才是真正体会到“有豁达胸襟之后的幸福感”的人。

高考话题作文 篇9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