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统编版在柏林教学设计

统编版在柏林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5W 次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在柏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统编版在柏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小说,说清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

2、关注环境、人物和情节,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微型小说构思的巧妙。

课前准备:

接触学生,复习《桥》,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点。组建四人小组,落实组长。

课前谈话:

1、这两组词语,分别让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组,待会儿来交流。

(1)出示词语:

第一组词语:阳光 沙滩 奔跑

第二组词语:黑夜 大火 呼喊

(2)学生交流。揭示答案。

多么出人意料【词卡:出人意料】,你觉得是你们猜错了吗?

(3)这就叫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艺术的创作,都需要出人意料。正是这样的出人意料,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

2.提“出人意料”,我们就会想起一类小说,板贴。【词卡:微型小说】,说说你对微型小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出战争

1.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微型小说,一起读课题——《在柏林》。(板题)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觉得文章有可能写什么?【词卡:预测】

3.这篇课文有一个导读提示,默读提示,联系题目,继续猜测。(战争、二次世界大战)

4.记录战争的文字浩如烟海,你看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就有许许多多。(ppt)

二、运用猜测,读懂小说

1、《在柏林》是一篇不到400字的微型小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让我们先走进小说的第一段,它就在《学习单》第一题,用心默读。

2.有难念的词吗?

预设:

(1)火车车轮的声音怎么念——咔嚓咔嚓

(2)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你知道什么是嗤笑吗?

拓展: “嗤”字有点意思,它是形声字,右边就读chi。右上部分指向人的脚趾,下面虫指的是蛇,蛇咬人的脚趾,本意是灾难,大祸临头了还在笑,那是——无知。“无知”是原意。

3.读完这个自然段,你的脑袋里出现哪些疑问?将最大的一个疑问写在《学习单》第一题中。教师巡视中评价:关注细节,提出真的问题,好的问题。

4.每人分享一个问题,其他人仔细听,不重复。【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大屏幕ppt上打问号。】

(1)就内容提问:

预设1:老妇人为什么“一二三”。——评价:神秘的一二三。

预设2:车上看不到一个男子。——评价:这是一个细节。

预设3:火车驶向哪里?

预设4:姑娘在嗤笑。——评价:无知的笑。

预设5:老头会狠狠扫她们一眼?

总结:同学们每一句的疑点,就内容提出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然后上下联系起来,你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

(2)抓住矛盾点提问:

预设1:为什么老妇人身体虚弱,这声音却盖过车轮的咔擦咔擦声?——这是更有质量的质疑。

预设2:题目是在柏林,为什么开头写道火车驶出柏林?

5、那么多疑问,我们来大胆预测一下。

预设1:老妇人疯了。

预设2:车上看不到一个男子。——有根据的预测,说明你是个细心的阅读者。

预设3:火车开往……——有思维的预测,说明你是个大胆的阅读者。

预设4:姑娘在嗤笑。

……

6、如果能完全猜到,那么这一定不是经典微型小说,我将整篇课文下发给你们,一切问题能否迎刃而解。

7、默读全文(学生拿到课文纸后),看看你能解答刚才提到的哪些问题,划出相关句子。

8、现在你们心中有答案了,交流获得的答案。哪一个答案最让你意外?

9、这些一个个意外的答案,让你感受到战争——?让你感受到战争——?

三、对比阅读,赏析经典

1、学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听到了作者通过400字的文字对战争的的隐忍而强烈的控诉。那么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学什么?(我们可以继续研究小说主要内容,也可以研究小说的写法。)

2、出示两份学习单要求,教师读要求。30秒,协商你们小组准备研究哪一个。

3、小组学习,教师巡视。(三分钟左右)

4.内容研究:学生梳理小说三要素,说清小说主要内容。

(1)学生汇报梳理。——情节严谨,篇幅短。

遇到“人物”部分,教师评价:还有一个“老头”,谁都不能证明他和“老兵”是同一个人,所以他是一个人物,必定有作者的用意。

遇到“情节”部分,教师评价:情节——情节更难概括,但还是有办法对付它。检索到这四个人物最突出的举动。老妇人最突出的举动……

环境人物情节

老妇人 “一、二、三”

一节车厢 小姑娘 嗤笑

老头 扫

老兵 ……

(2)环境、人物、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可以在三要素中感受到小说的画面,还可以通过串联三要素获得小说的主要内容。指说主要内容。

评价:你们的小组学习特别有质量,为汇报小组送上掌声。

(3)这篇微型小说,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四个小人物,几个动作,几句语言,为什么能成为描写战争的经典之作呢?让我们听听研究写法的小组发现了什么。

5.汇报写法研究:

阅读三份关于战争的材料,讨论:《在柏林》这篇小说在表现“战争灾难”主题时,独特在哪里?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二战百科》材料三:《在柏林》

(1)组员自主阅读三份材料。(《在柏林》经典在哪里,将你的发现批注在纸上。)

(2)组内交流,组长主持。(组长将你们小组的意见汇总)

(3)选派代表,上台发言。

材料一:直接描写战争画面的小说片段。

材料二:非连续性文本(数字)体现战争残酷

(1)预设汇报:(引出:1.选材独到,以小见大;2.结构安排中结尾耐人寻味)

【板书:以小见大】

经典一:用词方面:无直接控诉战争的罪恶的词。

经典二:选材以小见大:同样写战争,视角就不一样了。这篇小说没有写枪林弹雨、炮火连天,只是截取战争背后的一个切面,抓住车厢里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来控诉,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透过一节小小的车厢,让读者感受到一场战争使一座城市遭受的极大不幸。

经典三:侧面描写: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可怕,而是侧面描写手法。

经典四:意蕴深长:这篇小说独特之处,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很大。引起读者的想象、思考和共鸣。“一二三”给老妇人一个特写。这难道是一个家庭的“一二三”?(生答)不仅是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二三,是一个城市一二三,是所有受灾受难的一二三(一二三特别慢)。这样一个个小小的窗口,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不幸。

经典五:故事出人意料。“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呢?老妇人为什么“一二三”反复念,这些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让读者恍然大悟。

(2)互动追问:以小见大、耐人寻味话题时追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3)评价。你们的小组汇报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也为你们的有效学习送上掌声。

四、展开想象,体味留白

1、小说读到最后,作者说——(学生读)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2、回过头来,想想小说中提到的这些人物,有经历过的,有疯了的,有平静的,他们此时正在想什么?展开联想选择其中1-2位,写一写。

3、学生写,交流。

4、这篇微型小说可以有你的结局,有你的结局。作者为什么只留下这样一句话?

评价:微型小说的魅力,小小的空间可以激发大大的思考。

总结:戛然而止的结尾,寂静里面却波涛汹涌,含蓄中耐人寻味。【板书:耐人寻味】

5、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用上预测、比较等方法,有目的地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我们读懂了《在柏林》这一篇微型小说的内容(画思维线),了解了写法(画思维线),小说可能是虚构的,但是背后有生活。而生活,就是作家创造的源泉。课后,继续运预测、比较等各种方法品味经典,阅读更多的微型小说【词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