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三年级语文《碧螺春》教学反思大纲

三年级语文《碧螺春》教学反思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7W 次

《碧螺春》仅用一句话“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于太湖的东山和西山。”下面小编收集整理了三年级语文《碧螺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三年级语文《碧螺春》教学反思

  《碧螺春》教学反思1

《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名称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文末引用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真是匠心独具,既借此抒发了感情,又深化了中心。抓住这一蕴含深情之笔,在这一课的教学预案设计中,我安排了这样一项练习:

请你仿照外国诗人诗句的写法,也来写一句诗,赞美一下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

刚开始,学生虽感到兴奋,但似乎不知如何下笔。于是,我及时调整了预设,降低难度,改成一道填空题: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进而启发:

师:外国诗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描写碧螺春采摘、制作的内容),看看哪些写得最美,哪些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阵默读、沉思之后,学生纷纷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生1: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俊美的身影。

生2: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灵巧的双手。

生3: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飞扬的神采。

生4: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焙茶手叉开的五指。

生5: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山村的万家灯火。

……

没想到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撞击,就立即放射出如此灿烂的火花。

突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写一首‘古诗’来赞美碧螺春?”

“真是个好主意!”我立即称赞道。紧接着,我对大家说:“请同学们仿照古诗的写法,写一首小诗,来赞美久负盛名、令人陶醉的碧螺春,看谁写得最精彩,最有诗味。”

这下,学生的兴致再次被调动起来,立刻投入到紧张兴奋的诗歌创作中去,他们有的埋头沉思,有的边读边想,有的小声讨论。不到10分钟,学生的小手又陆续举了起来。

生1:我根据碧螺春茶汤的色、香、味的特点,编了一首“七言绝句”——

碧螺茶汤绿又亮,清香扑鼻沁心脾。

抿上一口人心爽,包你一生永不忘。

师:不错,有点诗味(并带头鼓起掌来)

生2:我是根据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写的——

本是野生石壁中,不甘落后自茂盛。

一朝香气吓煞人,便得美名碧螺春。

师:好,很有诗味!简短的28个字,概括了碧螺春茶名称的由来。不过,如果把末句中的“美名”改为“芳名”就更有诗意了。

生3:(急切地)老师,听听我的——

太湖东山出名茶,碧螺春茗满天下。

揉搓捺抓做工细,色香味形人人夸。

师:(情不自禁的鼓起掌)真精彩!简直是诗意盎然,诗味十足,就是诗仙李白听了,也会为你翘起大拇指的!能让我们再欣赏一遍吗?

于是该生又抑扬顿挫地念了一遍,然后在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中坐下了。

生4:我仿照白居易的《忆江南》写了一首词来赞美碧螺春——

江南好,

风景不寻常。

满山春茶翠似玉,

入口爽甜又清香。

何日再品尝?

师:你仿写的真好,从色、香、味三个方面赞美了碧螺春茶给人带来的愉快感受,真是一首绝妙的长短句!

掌声再次响起。

又是一个没想到。没想到六年级学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没想到一次小小的预设竟演绎出如此精彩的课堂!

  《碧螺春》教学反思2

《碧螺春》是一篇散文,描绘的是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原以为学生对这样的题材不感兴趣,没想到教学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总结有以下成功之处:

首先,始终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触课文的语言。从初读时的自由朗读到理解课文时的默读再到感情朗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了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读出了文字所蕴涵的情感。

其次,注重研读重点词句。如教学“清晨采茶图”时,引导学生抓住“银铃般的笑声、神采飞扬”等词语体会采茶姑娘的快乐;教学“入夜焙茶图”抓住几个动词感受茶手技艺的精湛,;教学“月夜品茶图”时,抓住沏茶和品茶的词语,感受那份意境。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情感。

再次,一定程度上得借助于现代媒体,适时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如教学“清晨采茶图”时,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已经感受到茶园的美、采茶姑娘的美,但因为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我总感觉欠缺点东西。为此我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录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纷纷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是我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感受,水到渠成。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并非尽善尽美:

1、学生朗读时虽然入情但不够动情,我还要多进行朗读指导。

2、焙茶,学生更不多见。尽管我播放焙茶手的炒茶录像,但学生的体会还不是特别到位。

  《碧螺春》教学反思3

《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和采摘、焙制、品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本地是茶果之乡的“资源”,把阅读教学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把生活带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组围坐,准备好碧螺春、绿杨春(本地特产)茶叶及简易茶具,创设一个围坐品茶的情境,从品茶入手学习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词──生活、体验。一开始就由生活中给客人倒茶谈起。这并非多余,一方面自然地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一方面又调动生活经验,引起本地茶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初步比较,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似乎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无关,但却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暗含了思维的训练,善观察善分析,不仅仅是语文学习所需的。

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课堂上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这个实践环节中,我将生活中的沏茶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对沏茶的过程会有丰富的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因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显现。师生间的交流、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加深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老师可以理解感受所达到的程度。

最后,通过学生满含真情的交流,我见时机已到,便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来“享受”沏茶这一过程,自然地将教学流程引到朗读品位这一重点,水到渠成。

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以下几个题目中选择一项认真做好调查,精心构思,试着写一篇文章。通过走访参观等,对家乡茶绿杨春作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

①、模仿《碧螺春》写一篇介绍绿杨春的文章;

②、比较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异同,并围绕这一内容写一篇文章,如《绿杨春与碧螺春之比较》;

③、家乡茶绿杨春虽然已小有名气,但名气还不及碧螺春,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绿杨春,请你为它构思一个宣传方案。可以同他人合作(2—4人),共同完成一题。

综合实践活动领域极广,教学时我将活动引向课外生活实践。一个多星期后,我聆听了学生们的活动经过,仔细阅读了他们的“文章、方案”。原来,利用节假日,有的学生结伴去捺山茶园采茶,亲身感受清晨“捺山脚下采茶图”的美景;有的学生“聪明”得很,以学雷锋的名义去茶厂帮助打扫卫生,“顺便”参观了茶叶的筛选、焙制过程,还获取了不少绿杨春的知识;有的学生家中名茶较多,邀请了同学来家中品茶聊天,既饱了口服,又长了见识;还有的学生特别留意了家乡茶的包装、广告,把电视广告和动画片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学生们写出了自己的小文章。虽然非常优秀的并不多,但篇篇都很用心。

后来,我还建议他们:把自己的文章、方案给茶厂的负责人看看,说不定真有大用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