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实录及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05K 次

各排同学开始传话完后,最后一排同学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实录及反思

生1: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曾扬明老师。

生2: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曾老师。

生3: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曾扬明老师。

生4: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钟老师。

生5: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曾老师。

师:看来我的话,同学们一传,有几个版本。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曾扬明老师。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钟老师。今天上课的是曾老师。到底哪个版本正确。(指名第一排的同学说)

生: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曾扬明老师。

师:对!看看,哪一组全对的。(不少组同学纷纷举手)这个游戏给你们什么启示?

生:同学互相之间有默契。

生:要表达清晰。

生:要认真倾听。

师:(分别重复强调每个同学的发言)你看小小的一个游戏给了我们不少启示。一要学会合作,二要认真倾听,三表达的时候要清楚。(师生问好)

师:课本是五年级上册,课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有点为难同学,上册的教材拿来学,有没有读过课文的呀!

生:有。

师:带好笔和本子了吗?(生:有)学习用具要带齐。那我们开始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一段历史,一个背景——为表达蓄情

师:今天,我给大家上课的课题是——(板书:木笛)读一遍。(生读课题)如果我在课题后面加这个号(教师分别板书“!”“…… ”“?”)念一遍。(学生分别根据标点读课题)你们读得很好,真的很棒,不同的标点有不同的念法,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标点也是语言。同学们课前把课文念了几遍。

生:三遍。

师:有四遍的吗?

生:五遍。

师:不错,读书百遍,——

生:其义自见。

师:那么读一篇课文,你认识了谁?

生:朱丹。

生:大师

生:纪念碑前的小朋友。

师:还认识谁?

生:主考官。

师:主考官是谁?

生:大师

师:还有吗?

生:我认识课文的作者赵凯。

师:真棒!这篇课的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赵凯先生。(师板书:赵凯、朱丹、大师),不管你认识了谁,认识了大师也好,认识作者赵凯也好,认识了朱丹,其实,学这篇课文,我们还必须认识一个日子,你知道是什么日子?

生:南京大屠杀,12月13日。

生:南京大屠杀纪念同胞日。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你们回去有去了解南京大屠杀吗?(生:有。)注意,搜集信息还要注意处理信息,你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把你读到的感受告诉同学们。

生:那时的日本人太残忍了。

生:日本人非常的血腥

(生分别交流:无恶不作、他们是个冷血动物、难过……)

师:曾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图片。(出示课件、播放背景音乐)配上解说:在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东京在狂欢,南京在哭泣。东京在庆功,而中国南京却成了人间地狱。日本鬼子在南京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造成了300000多万同胞遇难。看完这组图片,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生:听了非常难过。因为日本人他杀死了我们300000多万同胞,觉得他们真的是太残忍了。

师:这是您真实的情感。还有——

生:日本人杀害了我们那么多的同胞,我们十分愤恨。

师:我从你的眼神看出,你表达出了你的愤怒情感。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出示课件:屠杀持续了, 40多天 ,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了300000万人 ,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带着你的感觉读,开始——(生齐读)

师:这一天,几月几号?

生:12月13

师:这一天是中国人的——

生:耻辱。

师:也叫——(生:国耻)。赵凯先生的课文《木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一天,著名诺贝尔得主-诗人伊利·威塞尔写下这么一句话(出示: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齐读)

  二、一串句子,一个故事——概述中表达

师:同学们,朱丹的情感和你们一样,怀着愤怒、悲伤的情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2页。(课件出示生字:半晌打量 悲戚 正襟危坐莹莹光亮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 无声晕染 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 翩然回旋如泣如诉)这些词,请你们念一遍,曾老师在词后面加上拼音比较难念,要念准。(指名念,师纠错“打量”的“量”读轻声)

师:字正腔圆。大家齐读一遍。(生齐读,师纠错:悲戚的“戚”读第一声)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朱丹和木笛紧紧连系在一起的句子,一共有四句,如果对课文熟,你可以浏览,你可以快速地读,也可以默读。用笔在书上把这些句子标上序号。(生默读课文)

师:不少同学划好了,谁来念第一句。

生: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中取出木笛。

师:对吗?继续第二句。

生: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

师:第三句

生: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师:第四句

生: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师:同学们很快找出了,简简单单的四句话里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我们一起来念一遍(课件出示这四句话,其中“木笛”“小心”显示红色。)

生:朱丹十分珍爱他的木笛。

师:你怎么知道呢?

生:因为有三句话提到了“小心”。最后一句话是“紧紧握着”。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小小说,凡是遇到重复的地方,我们必须关注,这是阅读的一种方法,几个词语重复?

生: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