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台阶》课后反思

《台阶》课后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W 次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台阶》课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台阶》课后反思

《台阶》课后反思 篇1

笔者始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不见一类文章。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把阅读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基于以上这几点的思考,本节课,从小说的文体出发,笔者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刚好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的交流比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生对细节描写理解的比较到位,第二天作业的反馈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它只需要教师点一下即可,因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何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笔者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整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始终不忘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理读情节到对细节描写的总结,从整个一节课的学法总结到作业的布置,笔者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小说、主要是阅读短篇小说的方法,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

当然,一节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这一问题,武进的张立成校长向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笔者确实没有细加考虑。但过后反思时,笔者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恳请各位同仁多加指点。

课已上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收获也罢,遗憾也罢,这一切都会成为我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台阶》课后反思 篇2

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一、文眼很关键。

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三、结构上要前后照应。

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台阶》的教学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因为这是课后习题,所以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而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强调了(1)、(3)两点,造新屋时托它闪了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了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边跃然纸上了。同时我提醒学生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在《台阶》阅读教学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在此我告诉学生: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我还着重讲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感知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五、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我感觉本课上得相当成功。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

《台阶》课后反思 篇3

《台阶》一课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教学流程”。

1、一读课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感知。

2、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鉴赏。

3、三读课文,思考如何理解父亲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愿却怅然若失?你对本文的主题如何理解?

4、四读课文,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读采用默读,因为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每分钟读五○○个字以上,在这给他们记了时间,大都在七分钟左右,速度还能达到要求。但虽然文章叙述的事情简单而清晰,但很多学生被作者细腻的描写所蒙蔽,绕不开细节,所以大都概括得很繁琐。我不得不提示他们: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台阶。要求抓住文眼概括。所以在这里消耗了一些时间。在完成一读的第二个任务时倒有意外的收获。请到第一个学生,他的答案是:父亲是一个不甘人后、希望受人尊重、老实厚道、坚忍不拔、有志气、但自卑的人。基本已概括了父亲的所有特点。我以为答案过于完美,显然不善诱发讨论,正踌躇如何引导,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读中,要求学生先跳读,再细读,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有触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鉴赏。学生直感较好,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都是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写,二十七自然段反复的渲染都很有可读性,我于是指导他们反复阅读,效果较好。但在一学生提到十九自然段时,我当时一震,但又有点茫然。与学生直言,这一细节描写的确颇有深意,但老师也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感(引用了刚才一学生的说法,所以大家都笑了),你能谈谈自己的高见吗?学生的回答是:雾写出了时间早,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我问大家对这样的赏析是否满意,同学们基本上都摇了摇头。于是我们又继续讨论,学生的回答还是较表层,如:写出了父亲因理想快要实现的兴奋之情。这个答案本已牵强附会,有的还别出心裁:文中父亲头上的小水珠凝结成大露珠的过程象征着父亲劳动的积累过程。这些答案是只能肯定其思维活跃的。在学生的反复商榷中,我也不禁频频插话。后来我们较一致地认定:雾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烘托父亲形象──艰辛而又执着的作用。这在文中“艰难地挑着”这几个词中有所体现。当时我也提出另一种想法:雾是虚幻的,在这里也是否暗示父亲的兴奋会转瞬即逝呢?不过,没有时间详研就已经下课了。有时,教学准备是怎么也不会充分的。

三读,学生对前一个问题基本能理解,但主题的把握就较难,本不应该讲,似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但终又忍不住,心想: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从认知到感悟的过程,只有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更高一级的鉴赏,才能拔高他们的视野。到此完全背离了原先的教学设想,教师自身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融入了学生之中,与他们共同探讨,成为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不知是老的教学思想作祟,还是本身的思想保守,我对新教改后的一种常见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所有回答一概赞赏有加一向不大以为然。知识性的不说,主观题的答案虽说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种,但即便在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时,也看到教师对学生一些毫无道理的回答不仅不于指出,更不于否定。一般教师上课的应变能力本身有限,更可打着新教改的旗号对学生“唯唯诺诺”。固然,这似乎维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遵循了文学鉴赏独创性特点。但文章赏析又岂是空穴来风,可以牵强附会。且赏析也有高下之分,教师恰中肯罄的评价,高瞻远瞩的观点对他们无疑更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当然并不是都讲,只是我们没有必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四读后要求学生谈感受,我预想将会水到渠成,学生一定都会有话可说,但实际情况却不如预想的好,有些学生甚至说他们的父母都挺享福的,可能一则现在的生活条件愈来愈好,二则他们对父母肩上的责任感受不深。对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的不多,有一个学生讲起父母为自己的升学苦苦挣扎、四处奔波,真实动人;还有一学生父亲是菜农,早出晚归,辛苦耕耘劳作,她的感受也是深切的。之中,我也谈起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营造更为平等、融洽的畅谈气氛。可惜时间有限,有些刚被激发的灵感与激情在铃声中告断了。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课后,我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又选了一篇较为感人的短文《与父同寝》与学生一起研读。课后,布置作业,以父亲或母亲为素材写作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并随后小组交流、互评,推荐上台全班交流,评出“最为感动人的父亲或母亲”。我希望藉此吧我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更加落实到位。

到此,我自感在这一周营造了一个感悟亲情的高潮。真希望能与他们的父母沟通一下:孩子是否比以前体贴、懂事了?如能这样,这段时间的教学就不仅是教学上的收获,也算是对父母们的一种告慰吧!

《台阶》课后反思 篇4

叶子

随着一声下课铃声的敲响,我的这堂课终于上完了,刹那间,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蹦跳起来、舒活起来,像一个长途负重的人突然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感觉是那样的轻松:十天的苦熬终于暂且画上了一个逗号。我要忘了这一段的奔忙,好好享受一下这来之不易的舒爽……静下来时,我又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体味,课堂上的分分秒秒又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重新放映,而自己就像一个颇有资历的大导演,对一段段情节认真的品评。蓦然发现这其中深藏着的一些不足与得意,而这些的的确确是我在此前的备课中是没有发现的呀!

先说一下不足: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施展空间。我所设置的问题,几乎都在课本上,原因是这是一篇小说,而且是一篇自读课文,目的是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而且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细节的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从而表达主题。在抛出的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成绩好的学生,领悟强,很快的说出答案,但是一些后进生?或者没来得及听清题目,答案早已被其它同学说出。此其一。

其二,在讨论环节,学生讨论得不够激烈,由于最后时间所剩不多,有一些急躁,提出的问题,见学生回答不上,急于说出答案,其实这可以启发学生一步一步获得答案,而不是按着我设计环节,跳到下一个环节,从而处于紧张状态,没有出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三,语速有点快,虽然在课前不断提醒自己,语速要慢,从容些。

也还有一些得意:

有的老师认为我的教学思路不错,与众不同。那么,我的思路哪里来?而这一切都是受到了我初中的班主任刘红玉老师的启发才萌生出来的。她说:“一堂好课,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

谢谢刘老师。她的指点和帮助使我获益匪浅,她的身上真的有学不完的东西。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多虚心、多请教。

当然也要感谢初三组里的三位语文老师,对我的教案,我所设计的个个环节提出了很宝贵的建议。

也有的老师被我的课堂所感染,甚至和学生一样流下了眼泪。是怎样营造出这么好的课堂氛围的呢?我认为关键是老师的真情投入。首先在导入时,我播放刘和刚《父母》MV,里面拍摄的是他的父亲是如何抚养他成长,父亲唯一的愿望是希望刘和刚长大之后出人头地。故事非常感动。课前创造了这么一个氛围,于是学生的情感也开始被打动,文中的父亲的愿望是建这座高台阶的新屋,为了建九级的台阶却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从而赞颂父亲的淳朴,善良、不辞劳苦,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精神。其实我们身边都有一个父亲生文中的父亲一样。为了建设我们幸福有家庭,为了实现他们心中的宏愿,都在搭一级一级的台阶啊。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父亲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家庭又做出了哪些贡献?启发学生的内心深处,他们也就愿意把深藏心中的真实情感流露出来,而学生的真情实感才是课堂上最宝贵的财富呀!学生讲述自己父亲非常精彩,也很感动,赢得听课老师阵阵的掌声,我最后也被学生的真情打动,泪水在我眼里打滚,我赶紧一收,作总结:走进父亲,我们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话语,就让我们在心里默的道一声:父亲,您辛苦了,老师也衷心的希望若干年后大家有所建树,我想,这也是对你们父亲最好的报答。

我也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拖堂了二分钟,因为最后一个同学在讲述时,下课铃声响了,但学生边流泪还继续说,我不忍心去打断。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曾为他们不认真去课前预习这篇课文发了很大的火,我在反思,学生如果被我这么吓到了,等真正上课时,不敢发言怎么办?我在反思,于是在上这节课的上午,我面带微笑的面对他们,与他们分享我刚去听其它老师上课的感受,并且也告诉他们其它班级表现得如何好。并鼓励他们,说他们非常有潜力,快要爆发了,个个是那么的聪明,刻苦,学校还请电视台来拍摄,要录制下来,大家要好好的表现,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有镜头。学生被我发动起来,积极性更高了。最后让他们全部读一遍课文,声音是如此的宏亮。

这堂课之所以上得这么顺利。还得感谢初三(1)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看来,教师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真诚地进行情感沟通,学生们必然尊重自己的老师,回报给老师的则会更多。

第二节课还是我上,但没有老师听课了,这时我脑海里早已空白一片,上课时,我首先对他们的表现提出了表扬。于是问他们:这节课要讲些什么内容呢?一个学生大声说:听歌。“好”我爽快的回答,出乎他们的意料了,他们个个是那么的喜出望外。“听歌,可以,但是,咱们边听边写作文好吗?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作文题目就写:父亲,把你们刚才想对父亲所说的话,认真的构思,形成一遍文章,而且这次的作文,老师不限制你们上交的时间,你们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交,”我接着说。边放着他们喜爱的歌曲,他们边写作文,我巡视一下,个个都是那么认真,而且隔天就把作文全部上交了。

一堂课,有成功,有不足,在反思中我坚信我在进步,在成长。如此看来,再痛苦的煎熬都是值得的,正所谓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