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8W 次

  《孟子》两章练习

  一、基础测试题。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实词的意思。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

C.死于安乐

D.衡于虑

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

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通____( )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通____( )

C.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通____( )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通____( )

6.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 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春秋末期人。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7.根据意思写词。

(1)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

(2)有利的地理条件( )

(3)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 )

(4)武器装备( )

(5)城墙和护城河( )

(6)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结构是( )

A.并列 B.对照 C.总分 D.层进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排比句既可用于列举事实,也可用于陈述观点。

指出下边的排比句各属于哪种?

(1)城非不高,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参考答案:

1.A.内城 外城 围着

B.护城河 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放弃

C.极点 畔,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2.A

3.A.这—表判断 B.征验—凭证 C.被任用—发出

4.D

5.A.畔—叛 背叛 B.衡—横 梗塞,指不顺。 C.属—嘱 嘱托 D.曾—增 增加

6.(1)×(2)×(3)√(4)√

7.(1)人和 (2)地利 (3)天时 (4)兵革 (5)城池 (6)拂士

8.D

9.B 10.(1)陈述观点 (2)陈述观点 (3)列举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