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请问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

请问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4W 次

让学生在情趣课堂中有效学习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而,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教师要引领着孩子,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那么,?一句话,就是要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的小脸憋得通红、小手举得高高.

请问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

一、课要有实效

现阶段,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文课,孩子的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便开始讲起来.或教师自己“唱独脚戏”,或任由孩子“东拉西扯”,或多媒体“一灌到底”,或师生“才艺展示”……真可谓“热热闹闹”,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得出来.我们要把课上得朴实一些,课文要读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孩子一些实惠.

1.开发教材资源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我在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找秋天》时,打破教材这本“圣经”,不囿于课本上提供这幅图画,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课前让孩子走出教室,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课堂上引导孩子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秋天.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秋天,启发孩子感悟秋是美丽的、是甜蜜的、是芳香的、是丰收的……这样把握教材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在《找秋天》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

2.创设课堂情境 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没有一个“情”字怎生了得!我在教学《雨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让孩子进入课文美妙的境界,教师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3.对话感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通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怎么与课文的内容、人物朝夕相处、情感交流呢?当然是通过“设身处地”地品读体验,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置于课文中畅游,全身心地投入,却不能过急过快.最后,研读探究,感悟内化.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孩子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入课文美妙的境地,达到乐在其中的境界.

4.设计拓展练习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但是,有些教师迷醉于“花样翻新”、“多多益善”,于是便大搞题海战术,孩子上起课来“真没劲”.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我想介绍‘仙人指路’,所谓的‘仙人’,身材高大,比一棵黄山松还要高,‘仙人’手拿拂尘,嘴角还带着微笑,手指着西方,好像在给游客指路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鹅孵蛋’.‘天鹅’正蹲在一座高高的悬崖上,孵着天鹅蛋,它仰望蓝蓝的天空,心想:什么时候,我的天鹅宝宝们才能出世呢?那个时候,我就可以让孩子看一看这美丽的黄山风光呀!”

二、课要吸引人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我们必须要让课上得吸引人.如果语文课上得太平,孩子就会昏然欲睡;如果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才能上出诗情画意来.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实则不然,语文课也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量体裁衣,轻重有当,剪除枝蔓,疏密相间.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适应孩子的身心规律,而且能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上,内容比较简单的,孩子自己可以读懂的,可以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来个慢动作.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孩子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孩子的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孩子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孩子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一堂语文课,教师要对突出课文主旨的内容或课堂上生成的闪光点应“浓墨点画”,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孩子“见木知林”.对课文的情节、语言、情感的精彩处则“浸润渲染”,文章不出细处,感人不深,课教不到细处,收益不多.对教学思路则“线条勾勒”,既不把语文课上成“清清楚楚一条线”,也不能上成“模模糊糊一大片”,而应注意穿针引线,主线清晰,开合自如,浑然一体.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是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平时广为采撷,大量储存,上课时便会涌入脑际,信手拈来.

二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要富有变化,贴切的比喻能启发孩子的联想,精当的设问能造成悬念.

三是语言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四是语言还应倾注充沛、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满腔神情,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如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有一段话:“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面对着即将离去的游客,你是送客松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三、课要以情感人

 语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语文课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激荡.因此,语文课要集语言、认识、情感、人文的培养于一体,由平面变成立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选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到点睛的作用,语言经得起推敲,内容耐人寻味,给孩子以启迪,能拨动孩子的情感的琴弦,“牵一而动全身”.让语文课成为孩子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孩子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孩子通过感悟进入角色,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教师要学会真心诚意地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得语文课具有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