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人生感悟 > 中产焦虑,拿什么拯救你?

中产焦虑,拿什么拯救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8W 次

为什么有车有房有钱的中产阶级,一边疲于奔跑,一边抱怨缺乏安全感?

中产焦虑,拿什么拯救你?

其实,这是太忙碌而无喘息的生活状态,造成的必然。

文|Angela

1

朋友一家来澳洲旅游,路过悉尼,我们得空小聚。

我们都发现对方变了不少。

她以前不慌不忙,做事从容淡定。现在,风风火火,连走路步伐都比我快几步。

不仅步调快,做事节奏也快。每到一处景点,不是先欣赏美景,而是拿出手机,摆拍照片。

她十来岁的儿子显然对这一切,已经驾轻就熟,每到一处,都会自动寻找最好的位置,站好,露出标准的8颗牙齿,配合得相当默契。

而我,自从移居到大土澳,受周围环境影响,整个人都变得随意、放松不少,她的快节奏反而让我有点不适应了。

朋友是我前同事,在北京媒体工作。先生在企业担任管理职位,收入不菲,两辆车,中心地段几套房,若论家庭资产,绝对算富裕的中产阶级。

他们全家也名牌傍身,出手阔绰大方,生活得体面富足。

但朋友却过得很焦虑,她抱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她本是个喜静的人,但现在一到放假,国内国外四处游山玩水,她反而觉得有点吃不消。

“既然这样,那就不要出来玩,在家休息也一样放松啊,”我问她。

“不行啊,现在一到假期,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张罗着出去玩,我们哪儿都不去,就显得太另类,”她说,“况且,看着朋友圈里,大家晒这个晒那个,我们如果什么都没有,心里也不是滋味。”

朋友的烦恼,让我联想起前些日子,国内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中产鄙视链。

2

一篇名为《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幼儿园》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文中指出,现在某些群体中,已然形成“中产鄙视链”,比如,

旅游:出国的.鄙视去港澳台的,去港澳台的鄙视在国内的;

上学:坐豪车的鄙视坐好车的,四个轮的鄙视两个轮的;

兴趣班:学马术、高尔夫的,鄙视学琴的;

……

这副金字塔状的“中产鄙视链”,以价格高低比能耐,以消费大小论成败,塔尖是高消费人群。

而塔底的人们,因为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则显得寒酸。

按说中产阶层,本应该是人们羡慕的群体,也是很多工薪阶层奋斗的目标,但内部竟也有如此这般的攀比心与分化,让人惊讶,同时也揭示了这个群体的焦虑心态

中产阶级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个群体收入稳定,生活富足,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发达和富强。

有数据显示,在欧美,中产阶层一般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美国甚至达到了80%。

澳洲也是如此,社会的中坚力量,非中产莫属。

我们居住的社区,若论收入和职业背景,算是典型的中产社区。比如,这条街上的邻居,有医生、律师、作家、公司高管,所谓白领和金领人士。

但同一条街上,也住着蓝领工人,比如,电工、水管工、超市收银员,或者打零工的手艺人等。

这两拨人,收入自然有高低之分,但都生活得相当自在快活。

要说物质上最大的分别,就是居住环境的差异。

白领金领们,可能更多住在有庭院的独立屋里;

而收入低者,可能租房子住,或者住在相对空间狭小些的公寓里。

也就是说,这边的中产阶级,若论财富数量,也有高低之分。但据我观察,大家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指数,却没有很大的分别。

3

我女儿的一位好朋友,一位非常可爱爽朗的小女孩,总是神采飞扬,开心快乐。

这两天,他们一家刚刚从塔斯马尼亚州露营归来,沿塔州环岛一边自驾一边玩,度过了愉快的两个星期。

他们家就住在我家不远处,女孩爸爸是打零工的建筑工人,妈妈在一家小店里帮忙收银打杂。

他们家收入并不高,但有时,我反而还挺羡慕这一家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们的心态没有被物质所限,反而知足常乐,能将有限的物质条件,转化为无限的精神追求。

比如,他们的房子是租来的,但女孩的妈妈告诉我,她挺享受这种生活方式。不用固守着一处居所,反而可以常常搬家,寻找新鲜感。

自从结婚后,他们住过海景房,也住过靠近City的景观公寓,现在孩子成长期,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他们又租住在了带院子的独立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