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燃烧的柴火的典故

燃烧的柴火的典故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6W 次

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祭祀活动叫做柴燎,就是点燃一种叫柰木的木材,进行祭祀,而祭祀的对象就是我们头上这片青天,古称“燎柴祭天”。

燃烧的柴火的典故

文字是用来记事的',有祭天这一事件,就必然有与之相关的文字。事实表明,与这个事件相关的文字还不只一个,“柴”字就是其中之一。

要讲“柴”字,必须先从“奈”字说起。

“奈”是一个会意字。“奈”与“柰”同源,是由甲骨文“祡(chái)”演变而来的,甲骨文 中的“祡”字,左上角是一个“木”字;左下角是一个“示”字,指祭台;右边是一个“又”字,指代人的手,三部分结合在一起,表示手里拿着木柴在祭台前面焚 烧的意思,篆文中省去手旁,并整齐美观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柰”,俗省作“奈”。

“柴”的演变

“柰”本义指燎柴祭天,现在我们烧香就是这个原始习俗的遗风,这种祭天的形势,又用来表示所烧的木柴,那时候大概烧的是柰木吧。后又借用以表示对待、对付、奈何,如:“将奈其士众何?”

为了分化字义,后来用“柰”表示柰果。燎柴祭天之义就另造了“祡”字来表示。所烧的木材就另造了“柴”字来表示。对待等义用“奈”来表示,虔诚之义,则另造了“款”字来表示。

柴,从木此声,读chái,本义指小木散材,木柴,也指燎柴祭天,现在此义已经不多用了,“柴”也形容一个人干瘦,如“骨瘦如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