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4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二、课文重温

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发人深思

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专家说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那他难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认为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太了解,这样就很难进入鲁迅作品。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阅读鲁迅作品的障碍。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难懂在你很难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难把握。鲁迅先生关于他的作品,说过两句话: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是不一样的,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难的。

——北京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

“阅读鲁迅的杂文,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他讲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不是专门了解过,单从鲁迅杂文中找答案,的确不甚了了,即使对事件的背景和线索有一定了解,但对鲁迅信手拈来式的讽刺文字,或引文或议事的片言只语式的论战方法,也非得有相应的注解才能明了。”

——阎昌明《鲁迅与陈西滢》

2、鲁迅说

鲁迅说自己作文是“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一二)

“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两地书》二十四)

以上观点,也许并不是针对《朝花夕拾》这一散文集而言,但如果我们稍作探究,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整体的创作风格,还是具体的作品内容,其实如出一辙。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朝花夕拾》回忆的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大多与故乡的人和事有关联。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片,其中开篇就说:对于故乡绍兴,鲁迅一直怀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鲁迅对故乡表现出热爱、崇敬,甚至终生的眷恋,而另一面则又充满了憎恶、决绝,甚至诅咒。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风苦雨和人情冷暖,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在“小引”中,也可以看到。而这种复杂矛盾的感情,势必倾注在他的作品里,或隐或现。

四、事件链接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的阅读障碍,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比较明显的,一是创作背景,二是生活经历(其实也是创作背景的一部分),三是创作视角,四是目的方法。对此,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1926年。具体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主要有:

①女师大事件;

②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③“三一八”惨案;

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岁了。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作者曾说:“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4、文体特点杂感

小结:“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钱理群)

五、选文例析

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讨论:

《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六、探究思考

《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殊与“礼教”有妨。)

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点评中说:“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指什么?

(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作者在《小引》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当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结束语:《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二、合作交流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

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

老舍《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尔基《童年》

罗曼·罗兰《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

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

2、阅读要讲究方法

(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

散文集。共10篇。

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略读:略读法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不是逐字逐句的读,而是快速的观其概貌)

(默读是略读的一种方法。默读时,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你最喜欢哪篇文章?略读课文,概括内容。

《狗·猫·鼠》——作者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本质。

《无常》——记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范爱农》——回忆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好友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略读,我们对《朝花夕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当然,要挖掘作品的内涵,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还需精读。

精读:就是正常的较慢的阅读速度,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深入钻研全书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集中精力精细地读。

精读的方法:

勾画圈点式: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在书页上划出文章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点出疑难之处等等

赏析式:可从字词、修辞、结构、语言等角度欣赏

比较式: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或不同文章异同的比较

摘录式:摘抄喜欢的句子、段落等

精读你最喜欢的文字?写出喜欢的理由。

小结:以上我们用浏览、略读与精度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了《朝花夕拾》,你对文章中哪一人物印象最深?

三、布置作业:完成读书卡片。(要求:书写清楚,内容准确。)

结束语: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让我们与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书海中,让阅读成为我们一生的承诺。

板书设计:

课外阅读

浏览

略读

精读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

2、生方面: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中重点写了哪些事,哪几个人,是如何写这些人的。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

这是一段颁奖词,大家认真听,看是写给谁的,为什么

二、追述那些事

学生复述书中感兴趣或者记忆较深刻的一个故事

三、追忆那些人

1、说说那些人:学生说说你读完《朝花夕拾》后,印象中的那些人是什么样的人,每人说一个。

2、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①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分析人物的方法,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为例

好句赏析: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赏析: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寿镜吾先生读书时的认真专心。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赏析:运用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了寿镜吾先生对学生的要求严格。

②学生自由发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主要是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并且交流对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的赏析或者是批注。

四、学生谈收获

五、教师寄语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学习再忙也要读书;让我们与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书海中,让阅读成为我们一生的承诺。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策略

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导语:罗大佑的《童年》虽然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共鸣。

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

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

(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换位思考

三、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3、教师小结:《朝花夕拾》虽是作者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却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了解鲁迅生平和写作背景,深入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在指导中渗透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四、分析人物,深入理解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你们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浅程度)

2、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分析长妈妈。

问题设置: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虽然身份低微,但在《朝花夕拾》中反复出现多次,梳理各篇中描述她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并进行点拨: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作品中你读出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情感?长妈妈是当时哪个体的代表?

4、教师总结:《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以长妈妈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以人物分析为突破口,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六、布置作业

细读《五猖会》,完成学习任务。

结合《朝花夕拾》,理解“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在书中进行批注。(必做)

《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选做)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导读《朝花夕拾》,使学生:

1、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2、熟悉鲁迅先生散文的基本特点;

3、理解并体会《朝花夕拾》中的感人故事和鲁迅先生的观点;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1、鲁迅简介的介绍

2、散文的基本特点讲解

3、教师选取散文给出导读以及学生的读书笔记

4、课堂上针对散文展开思考和讨论

5、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展开写作、演讲等活动

  三、教学过程

1、导读鲁迅简介

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着重介绍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2、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师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如言简意赅、感情真挚、富有思想性等。通过课堂上的演示和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点。

3、阅读或分析鲁迅的散文

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一篇鲁迅的散文给出导读,例如《我的母亲》、《故乡》、《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情感,思想和意义。

4、学生思考讨论

分析完毕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散文的情感、思想和意义等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学生需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还要写下阅读笔记。

5、文学相关活动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出自己的文章,或演讲等等活动,充分展现学生成长和优秀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评估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笔记、讨论结果、写作和演讲等文学活动结果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将进一步增强。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授课方式,无疑能让学生对《朝花夕拾》这一名著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共同感受到那信息到处流动的年代的沧桑和神秘,同时也能了解到鲁迅先生的时代思想,为学生成长奠定更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鲁迅以其独到的散文艺术展现了时代的沧桑和人民的苦难。通过对其散文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氛围浓厚,教学效果显著。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经典散文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感受文化,增强精神修养,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一环。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朝花夕拾》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

2.掌握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4.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朝花夕拾》的背景和主要人物,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手法;

2.教学难点: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关注,为学生提供写作方向。

  三、教学过程

1.预习环节

通过看图、观影、阅读衍生作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兴趣。

2.导读环节

在导读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和剧情梗概,引导学生进入小说世界。

(1)背景知识:介绍中国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主要背景,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2)剧情梗概:简单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和主题。

3.阅读与讨论环节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兴趣,按照时间或主题等不同方式进行阅读和讨论。

(1)时间顺序:从小说的时间线切入,让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主题阅读:依据小说的`主题,如家庭、友情、爱情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思考问题,并指导学生如何陈述自己的观点。

4.写作环节

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基础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可以提供写作题目或纲要,如《朝花夕拾》中的背景和人物如何反映中国文化和社会变迁、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手法等。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进行素材搜集,把细节记下来;写作时要注意结构、表达清晰、语言简洁、观点明确。

5.总结环节

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思想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小组讨论、个人总结、作品评选等。

通过导读、阅读、讨论、写作和总结环节的设置,本节优秀的《朝花夕拾》导读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优秀《朝花夕拾》导读课的实施,学生们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探讨小说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角色及其特点,以及小说所传达的主题等,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从阅读中获得了关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更深入的理解。其次,在小组讨论、个人总结、作品评选等评价方式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7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简洁的导入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视频)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可删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

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后记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

3.代表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8

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附:人物形象简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二、赏析片断写出感受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归纳:

1.“谋杀”我的隐鼠。

“切切察察的毛病”。

摆“大”字的睡相。

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长毛”的故事。

<<山海经>>。(重点)

2.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归纳: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拓展思维勇于实践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网页。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学情分析

1、农村孩子大多数无名著可读,且不少学生不爱读;

2、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还缺少正确的方法。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概括、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提前二三周布置学生到图书室借阅《朝花夕拾》,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并自主概括各篇的主要内容。

学生按要求阅读,并根据老师要求和自己的喜好及感受做好相关笔记。

可能有部分学生不去阅读,因此上课时可让读过的同学分享一下他们的阅读收获。

二、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根据已学课文引出《朝花夕拾》导入。

2、指导阅读方法,并出示课件。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该目录。

根据课件,简介作者及背景。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做好新知识的笔记。

学生观看并理解其作用。

学生回忆自己阅读情况,并识记该书篇目。

学生了解并识记相关内容。新知识还要做好笔记。

(三)概括各篇主要内容及主题

1、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情况交流。

2、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熟悉各篇内容及主题。

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跟着课件进一步了解熟悉各篇的内容及主题。

要预防学生闹着玩。

(四)感知人物形象

1、明确该书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

2、结合前面介绍,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

3、记住书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

4、根据课文内容和阅读所了解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让众多学生参与。

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2、根据自己阅读情况,归纳该书的艺术手法。

3、自行理解相关知识。

4、自主或合作,归纳该书的艺术手法。

三、第二课时

(一)归纳理解艺术手法老师结合各篇内容,引导学生归纳理解其艺术手法。

学生根据阅读所了解的内容,积极参与归纳并理解其艺术手法。

要注意让众多学生参与。

(二)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达到熟悉巩固的目的。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

对个别不主动的要点名让其回答。

(三)中考连线

引导学生完成中考习题,以促进学生重视相关内容。

学生积极答题,并感受名著知识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从而使自己重视课外阅读。

(四)课堂练习进步让学生熟悉巩固相关知识,

学生认真完成练习,使自己对相关知识达到熟练之目的。

(五)课堂小结根据小结内容,激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在思想上要重视课外阅读。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语文新课标教学大纲推荐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之一,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附录一“名著引读(四)”的一个篇目。在此之前,七年级教材已对《繁星.春水》、《名人传》等名著进行了引读,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经典名著,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这部名著共有10篇精美散文,内容丰富,而这节课仅是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也是想通过这节课教会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名著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经过接近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大多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知授容与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能认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教与学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影响,学生们很少能真正接触到这些名著作品,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或引读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②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②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读书指导法、思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前准备

为了让本节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我除了认真研读课本上的知识点之外,还查阅并搜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取舍,做成课件;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课前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朝花夕拾》这部作品及与其相关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新课导入

(1)可以由以前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呢?

(2)也可以歌曲《朝花夕拾》导入。本节课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导入的.。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通过这个环节来引发全班学生对作品的回顾,起一个总领作用。

3、然后教师点拨度这类作品的常规方法,即“读书三功”。

(二)考纲解读

出示新考纲要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新的考试大纲,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阅读。

(三)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代表发言)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先让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归纳)

目的是检查学生课外预习和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与能力,促使他们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是为后面进一步了解作品做铺垫。

(四)进入文本,了解背景(课件)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课件展示,一是为了控制课堂时间,二是让学生了解更多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为更好的阅读作品并理解作品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五)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列出《朝花夕拾》目录。

2.小组讨论:(1)你读过其中那几篇?能慨说它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吗?

(2)你最喜荒篇?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代表发言,发表到见解。

4.课件展示“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具体有哪些篇目,并大致了解各篇目的主要内容与思想。让学生谈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扩散思维,为深入文本积蓄能量。对于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部分,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读(可以用齐读的方式,也可以用个别轮流朗读的方式),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达到了解认知的目的。

(六)联系作者,分析人物

请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先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小结归纳。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教会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概况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特征(从有关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着手)。

(七)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这一环节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教师提示指导为辅,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通过(五)(六)(七)三个环节着重突破重点、难点。

(八)片段赏析,真题演练

紧扣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要求,切合新考纲,从作品中精选了四个文段作为演练题:

1、《阿长与三海经》。

2、《五猖会》片段。

3、《狗猫鼠》片段。

4、《范爱农》。分别从作家作品、基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及阅读体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训练,真正做到讲练结合、即讲即练的实效。

(九)布置作业

回家后继续阅读《朝花夕拾》,选择你感兴趣的故事片段,并将它讲给你的家人、朋友们听。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课堂的余热保留到课外,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增大阅读量,开阔视野,积累更丰富的课外知识。

七、板书设计

依据板书设计要简洁扼要、一目了然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朝花夕拾》

鲁迅

目录:主要人物主题思想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父亲

《琐记》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

《范爱农》范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