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精选《雾凇》说课稿和评课稿

精选《雾凇》说课稿和评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2W 次

 《雾凇》说课稿

精选《雾凇》说课稿和评课稿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的陶冶思想情操。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优美的佳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雾凇》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其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并为之赞叹、陶醉。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景观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观,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学程序。

教学拟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雾凇。

1、观赏课件,说感受。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第二步:朗读探究析雾凇。

1、全班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研读,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2、那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一奇观呢?交流:(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要清楚地说出吉林雾凇出现奇观的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水从水电站流出,温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过于饱和”的水蒸气;二是夜幕降临后,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

3、讨论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轻柔。

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词的分析,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解决了课文难点。

第三步:个性表达赞雾凇。

1、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

3、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自然段)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雾凇》评课稿

在《雾凇》一课中,教师始终紧扣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兴趣盎然,从而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感受这一美丽而又奇异的景象。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以多媒体尽情展示了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吉林市壮观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聆听着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妙的景观,学生仿佛置身于河畔,在雾凇间穿梭。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的,师生双方都应允对方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探究雾凇形成的原因,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画画,还可以是复述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将被动的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课堂成为心灵共舞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家园的主人。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用优美的语言赞一赞,用巧妙的画笔画一画,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介绍等等,都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