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16K 次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本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特点展开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作法,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读、画、议、演、想、编”的教学流程,体现“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的教学特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首先我以游戏化的课堂为学生营造出快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问题打开学生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所疑问才去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读、想、画、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默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在读书的过程中,在学生熟读课文、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文章、悟出道理。同时,把这一过程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读后表达自己的认识、交流相互的感想,享受朗读的乐趣。

语文课往往是“学生动口不动手”,写作练习常常被放置课外。这节课,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了文章蕴藏的感情后,我采用了改编寓言――重构文本的设计,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利用活跃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写作的灵感火花,把写的训练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

要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创新的苗头,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潜能。如在教学过程中,当我发现没有学生喜欢铁罐时,便紧紧抓住这个“生成点”,果断调整教学设计,提出:“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铁罐就没有优点吗?”的问题,促使学生辨析感悟。话音未落,一名男生勇敢地站起来,郑重其事地说:“我就喜欢铁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指指点点,他犹豫了,而我马上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伸出了大拇指说:“我支持你!”他自信地抬起了头,又郑重其事地解释自己喜欢铁罐的理由。听了他的发言,全班同学各个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不一会儿,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这名男生一语道破天机,而我的教学预设也正好恰到好处。在“另辟新径”中收到了“异曲同工”之效。由此可见,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求异,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维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

由于本课我设计了很多的教学环节,课堂时间有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环节显得不到位,例如最重要的“读、议、画中感悟”的“议”,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学生拿在手中的作品,我的内心非常激动,我没有想到学生手中的画是如此的传神,可我却没有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没能让他们尽情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现自我,激活课堂教学氛围,体验成功。(这是课后学生告诉我他们还想说自己的见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