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苏教版九上《绿》教学后记

苏教版九上《绿》教学后记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28K 次

  朱自清《绿》教学后记

苏教版九上《绿》教学后记

《绿》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学生能从中学什么呢?当然是怎样写绿了。绿,看得见,摸不着,能把绿写出来,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朱自清却能写出来,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是一次写到,足见非同一般。

1、2两段,着力描绘的是梅雨潭周围的环境,重点是梅雨瀑。观察点由远而近,山边——厅边——潭边,视角分俯视、平视、仰视,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的绿也呼之而出。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先写周围环境?学生经过讨论明确,是烘云托月,写周围环境和谐映衬,此处的景物才会与周围环境协调和谐,而不至于孤零零突兀在那儿。我们写景物,应都能有这样的映衬意识。我举例说,正如我们学校边上的天宁宝塔,与周围的红梅公园假山池水、碧水青草相互映衬,才有浑然一体,自然和谐,富有灵气的感觉。倘若安置在荒山野岭,那么,纵然是一座宝塔,也会显得孤单落寞了。

第3段,是作者浓墨重笔书写绿的地方。这部分也就似乎作者如何来描绘绿的。本文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材编者提供了详细的旁注,这是语文学习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习惯在阅读教学时请学生“圈点勾画注”,但这些方法的指导如何依学情而设,如何有效指导等问题,却未引起重视,因而这个做法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形式。我观察下来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的领会并自觉运用。做的最“理想”的恐怕是文言文,看学生喜欢把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密密麻麻地写在字里行间——我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呵呵。有时的确有帮助理解的作用。

其实,关于阅读方法指导的知识短文,算是策略性知识吧,在教材中有计划的编排了一些的,关键是我们老师如何使用。比如,现在的批注。我记得有老师在初一的时候就开始做了,倘若学生有一定的能力,是可以的,不受年龄制约。备课时,我就想,如果老师把旁注讲解似乎重复,——课本旁注讲得很清楚,我所做的可能就是照本宣科,学生自然是不耐烦。于是,我采取了批注与原文相互验证的方法。请学生阅读原文,再结合旁注进行思考、吸收、消化,看看自己是否能理解。学生先自学,内容有二:旁注的写法,写的是归纳概括的核心词,往往一语中的,直指关键;二是角度多样。同桌讨论讨论,相互交流一下,提出问题。最后请学生来检测一下自己的阅读质量,选取旁注中的任一个,从课文中找出例句来加以分析,获得真切的体会,以及赏析语言的表达方式。几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如总的感受、质地、色彩等诸方面,又如异彩纷呈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烘托、对比和联想的写作方法,学生都能一一说出。既然学生的回答已经能表达清楚,我也就无需赘言。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使得学生加深理解与体验。我想学生一方面能跟随作者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绿之美,体会作者对绿所代表着的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也能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获得散文写作的一般启示。

本单元重点学习两篇《绿》《囚绿记》,都是极佳散文。散文学习,自然是明白作品抒了什么情,怎么抒情的。其实,散文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多读几遍,便可略知一二,大体可得,只是深浅有异而已。比如,《绿》中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一般阅读能力都可以达标。但作者是如何抒情的,却未必能说理出个子丑寅卯来。如果说《囚绿记》是通过作者的情感与理智的纠葛来表达自我的话,那么,《绿》则是运用了相当的技巧来描绘了绿以及对绿的情感,而后者则可以用来作为学生学习散文谋篇布局和写作技巧的范本。本文学习完毕后,我趁热打铁,请学生写一篇作文——即本单元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与探究》的题目:以“绿”为中心拟题写一篇作文。我提示学生,写作时,可以参考朱自清的这篇文章的写法,也算是“先学先用”吧。事实上,像朱自清的《春》《绿》都是学生写作的极好参考,毕竟大多数初中生还是在模仿阶段。上次刘恩樵兄还问我对“阅读教学写作化”的看法,我是赞同二者互为促进,但上升到“化”,则持谨慎态度。当然,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经典美文,从中汲取一些写作养分,还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