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草莓》教案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草莓》教案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2W 次

  第一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草莓》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二)知晓联想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初读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正音

槲(hú)树 枝柯(kē) 禀(bǐng)赋 馨(xīn)香

璀璨(cuǐc4n) 惴(zhuì)惴不安

  (四)研读

1、学生自由朗读第1-3段,然后说说这部分文字描写的主要内容。

明确:九月的农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写的是同一个时节的几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这样着墨?

明确: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反应出来的人的心境也不同。

3、那么第1段描写了九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反映出来的人的心境又是如何的?

明确:借助于天气的暖和、树木的碧绿、天空的湛蓝,突出景色的“夏意正浓”,人置身于这样的景色,心境是“欢快”的。

4、而第3段里,作者笔下的景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更多的是强调暖和的天气不是一种常态,树木的碧绿不久就会枯黄,天空的蔚蓝也行将成为灰色,借此来突出“秋的气息”。

5、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是与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从而强调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种模样”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6、能不能揣测一下其中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明确:“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7、可人们的思维有时却会陷入一个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

明确:“以为一切都没有变”。

8、作者这样一番感悟缘于什么呢?

明确:“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9、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有过渡的作用,还有点题的作用。

10、请同学概括一下第1-3段的内容,并全文行文的思路,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叙写了季节更替的不可抗拒,借此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二)研读

1、学生齐读第4—6段,说说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明确: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2、很显然这部分的文字与前文有着明显的关联,说说它们彼此间的照应。

明确:第4、5段分别与1、3段相对应。

3、能够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示例:

(1)第1段的“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化,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与第4段的“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相照应;

(2)第3段的“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与第5段的“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相照应;

(3)第3段的“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与第5段的“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彼此照应。

4、作者借此来说明什么道理呢?

明确: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5、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浸沉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能不能就文中的一些句子作说明。

示例:

(1)“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2)“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3)“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4)“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浸沉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6、借此,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明确: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的空间。

 (三)拓展

  阅读《面对荷塘》,说说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特征以及作者的感悟。(也可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

面对荷塘

很早就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氏笔下的莲,全然一副士大夫的清高,它早已成为一种人格意义的象征,而作为自然意义的莲,它似乎已被抽去血肉,干巴巴的,闻不出一点生命的气息。周氏是哲人,他擅长的是抽象的概括。

后来,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完全地沉浸在朱老夫子那充满女性柔美的荷塘里,不自觉地为那“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所陶醉。可陶醉之余,总是摆脱不了那属于朱老夫子的淡淡惆怅。朱老夫子是一个诗人,他那诗意的荷塘充盈的是想象的魅力。于是,总觉得他那荷塘与自己隔了一层什么。

今年的盛夏,我去上海华东师大学习,却也意外地看到一个荷塘。也许是受到周氏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走近那荷塘。然而那荷塘边的人影,却时时映入我的眼帘:有妙龄的女孩,着一身白色长裙,于荷塘边或站或坐,于是一种飘逸的妩媚,全然融入那荷塘中的田田的绿,艳艳的红;也有戴眼镜的男孩子,躬身坐在荷塘边的石凳上,狠狠地抽着烟,让那满脸的愁绪,随着袅袅的烟雾弥散在荷塘的上空。

或许是那荷花点点的粉红诱惑着我,也或许是那荷塘溢出的盈盈绿意缠绕着我。于是,在一个黄昏,我走近了荷塘。

荷塘并不大,不规则的岸边,斜伸着几棵树,蔓延着一些不知名的藤。我端端地直面那荷塘,荷塘那潦草的意象,便漾漾地交叠在我的脑海。

此时,夕阳圆圆地站立在树梢上,那浓浓的暖意尽情地泼洒在荷塘,溅了满身热辣辣阳光的荷,似乎也有些承受不了,红扑扑的脸上便显出了一些羞色,徐徐地弯了青腰,而那荷叶却不甘寂寞,鼓着劲儿将自己撑得郁郁青青。

一阵风吹来,吹落了夕阳,也吹黯了荷的粉面,只是那荷叶高兴起来,摇曳着绿色翻滚着绿色。我的目光在荷叶与荷叶之间飞翔,在大片的翠绿与点点的粉红之间飞翔,就像翩翩起舞的蜻蜓。

无意间,我突然看到,那被圆圆的荷叶遮盖的水。水也是绿的,可远远不是那种清纯的绿,而是一种浑浊的绿。再细看,那荷似乎也过早现出些许斑驳的锈迹,那清色的荷叶也似乎过早地有了点点的枯痕。

我的脑子里,一下子冒出许多有关荷的诗句:“雨红蕖冉冉香”、“门外野风开白莲”、“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这些满嘴留香的诗句,曾成为多少后人的佳肴,可我面对眼前的荷塘,却怎么也咀嚼不出个中的滋味。

我定定地注视着那荷塘,似乎眼前也就仅仅剩下了荷,亦如那水中普普通通的植物。我感到一种悲凉,我不得不承认,我缺乏哲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想象,那让哲人敬仰的莲,那让诗人浮想联翩的荷塘,似乎一下子荡然无存。

我知道,当我面对那荷塘时,那荷塘也正眼睁睁地面对着我。

板书设计

九月六月夏意正浓秋的气息联想流年不再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