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例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W 次

 一、教学背景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例

时隔四年,当我再次走进初中课堂时,我明显地感觉到这群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的不同,他们的眼睛里充满着稚气与聪慧和求知欲。凭第一感觉,我想这些学生如果好好引导,一定会学有所得。虽然在教学中由于这些初中生的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还很差,也曾给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些不便,但更多的是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气与生机,更方便我们落实教改思想。

“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的潜力。”(《学习:内在的财富》)所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和发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二期课改精神,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引进课堂,注重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创造环境和机会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及更好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其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当前显得更为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只有给学生减了压,学生在课堂上才可以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想,最起码应该是朋友关系,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学生不能领悟的,在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需要教师帮助的,教师在鼓励的同时,给予学生以帮助,使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课堂上老师偶尔出出“丑”,说上一句“老师不明白”“请你们教教老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无损于“师道尊严”,还可以进一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每上一课前,我让他们自己课外广泛搜集查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语文学习的资料,在预习课文时大胆地质疑。同学们兴致很高地展示自己查到的资料,尤其是当其所查找的资料是独一无二时,最让他们得意。有时我对有些知识故意装作不知,学生就会以抓住我的小辫子而得意不已。有些小调皮学生就会在课内外想尽办法来抓我的小辫子,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他们总以抓住我的错误为乐。这也鞭策着我在教学上必须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课前准备充分,不上无准备的课。

在教学过程中,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引进课堂,将教学的视野放宽,就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是以教本中的课文做引子,进行适量的拓展性阅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完成生字词的音形义识记工作,了解《骆驼祥子》这部著作及作者有关情况,并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如学生看过电影、小说或连环画,先让学生准备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都能按要求完成辨字组词,查找作者有关情况。有的同学将老舍的一生的主要作品目录及作品简介都下载下来了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比我一人在讲台上介绍的效果显然好得多,并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我在他们介绍的基础上再作些适当的补充。

《骆驼祥子》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学生通过上网能够查到,但初中学生的理解力毕竟有限,有的虽然看了原著,但对其命名的用意还是不很清楚。所以我根据自己当初学习的经验(当学生时,一直不知道“骆驼祥子”为什么叫“骆驼祥子”)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根据《骆驼祥子》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片头,让他们形象直观地看到:祥子是如何在兵荒马乱中将自己好不容易辛苦攒钱买来的车给丢失,而又在战乱中牵回三匹骆驼,祥子自此就有了“骆驼祥子”这一称号。所以“骆驼祥子”这一名字的本身就是祥子命运无法自主,被他人、社会任意捉弄的印记。以此为契机,我让学生课下自己去看小说原著,以求更全面深刻地了解骆驼祥子的悲惨境遇。其中一名同学当天晚上看完小说,第二天竟来找我理会说原著和课本上节选的内容不一样,祥子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去拉车还有一个原因是小福子要借用他们的房子接客,所以虎妞催着祥子出门了。我们到底相信书上呢还是相信原著呢?

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发现问题和质疑的能力,然后启发他们思考节选内容与原著的区别。节选只是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而长篇小说则要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某阶段的生活现象,体现众多人物间的关系,像《骆驼详子》这篇小说就是反映整个北京当时下层民众生活的苦难,而小福子的生活在当时就很有代表性。我们课文的课题是《在烈日和暴雨下》,只是反映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如何艰辛的拼命地拉车,以反映旧社会人力车夫生活的艰难和为富不仁者的冷酷,进而认识到旧社会穷苦人民的悲苦命运不只是自然造成的,更主要是社会造成的。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与课堂讨论,学生对于老舍及课文的理解与领悟,绝对不再是停留于教本的浅层要求上了。

当学生已经了解了祥子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在任何天气下去拉车时,便产生了疑问:祥子的生活到底有多艰难?我顺势提问:在本文中作者描写了祥子在几种不同的天气下拉车的?学生很快能从课题中看出在两种不同的天气下拉车的。紧接着我就问学生,这种课题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的课题也是这种形式,这种文题目的课文的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学生很快想起了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结构上明显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还有个过渡段。有了这个范例,学生能快速分清本文的结构的两部分,贯穿全篇的线索是祥子的活动和感受。

然后我们就重点剖析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天气的恶劣和祥子在这种天气下拉车的感受。

学生在默读课文第1至8段后分组讨论:写烈日的层次是如何由概括到具体地抓住哪些不同景物来多角度描写的?在这样的天气下,祥子拉车的心理和生理上有什么反应?

通过讨论,同学们能很快地找到文中描写不同景物的句子,然后教师通过板书显示,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写景上的特色:如第2段中既有用夸张等修辞正面描写烈日,又有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第5段中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从而学习掌握了“广角镜扫描”、“多角度”、“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结合起来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好处。通过分析祥子心理与行动的矛盾、生理上的不适应,认识到祥子性格上要强、勤劳的一面以及为了生计忍受的烈日炙烤的痛苦。

学习完此部分内容后引领学生琢磨这一部分写作技巧:写景:先广角镜扫描,后多角度描写,有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了解了小说中景人的关系:先景后人;写人的方法:由一般到个别。然后我便布置了学生课外小练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天气极冷的景色。后来在第二节课上展示出来的写作片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天气冷到何种程度,并且运用一些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得让人身临其境。

从第8段,作者描写的.景物已经开始有变化了,这种变化是给祥子带来转机呢还是带来新的灾难?我让同学们快速阅读了后半部分的内容,同学们很易发现是又带来了新的灾难。接着我问学生,作者对暴雨的描写与前面对烈日的描写,在写法上是否相同?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暴雨中的最具体现天气变化的景物。学生们分组讨论后,很快就能将其中最能反映天气变化的景物——柳树的动态变化、雨点变化的词句找出。然后在归纳这部分写景的技巧的时候,同学们就能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得出"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结合起来的描写景物的方法,随着时间的发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接着我又问到:作者接下去又是如何由景及人的描写祥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景?此处写法与前文是否一样?学生注意到此处不只是正面描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举步维艰,还描写了坐车人的冷酷无情,这是为什么?我紧追着问:这里写坐车人的反映与刻画祥子的形象有无关系呢?作者写这些意在说明什么呢?集中讨论分析其中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态与坐车人的反应以及两人的一段对话描写。为给学生更生动的体验,我还在教学课件中插播了此段影片内容实况。学生窃窃私语,讨论得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决不是简单的表现祥子拉车碰上了恶劣的天气的倒霉,而是为了更深刻地揭示祥子受煎熬的社会原因。

通过此篇课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文章中写景方法的多角度、多侧面、动态发展变化性,以及景物与人物的关系及处理。当然如果教学到此为止,任务也算完成,但我则是开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我们现代社会的“祥子”身上,让他们课下去接触、采访我们今天社会中的下层民众,写一篇调查小报告《今天的祥子们》。让他们懂得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去看待人,在今天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坐车人。这一任务学生完成得很积极投入。有的同学一放学就去采访校门口的那些蹬人力车的车夫,有的坐上他们的人力车,和他们一路聊天,很方便;也有的同学去采访我校的那些清洁工;有的同学去采访那些街头的拣垃圾的……通过这次的课下采访活动,同学们了解到他们生活的艰辛,懂得了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生活的不容易,懂得了去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懂得如果今天我们不努力学习,将来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进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上进心。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引进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的一次尝试与探索,意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化的便捷的网络资源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敏锐的观察社会的能力,树立一种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将学习的视野投放到整个的社会生活的空间。本堂课做到了上述几点,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既能做到课前的预习、查找资料的工作,养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且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质疑,并且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走出校园做一定的社会调查工作,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这些正是他们向研究性学习跨出的成功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