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教案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84K 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

⒈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⒊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法学法】

通过整体通读、朗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出示课题:寓言两则

什么是寓言?(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或“是指通过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或事的文学作品。”可以简化为: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⒉课题中的“寓”“言”“则”何意?(寓:是寄托、包含之意。言:语言、道理。则:篇、条,它和我们常说的“日记两则”“新闻两则”中的“则”意思一样。)

二、揭示《揠苗助长》

⒈课件播放故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⒉理解课题:

揠苗助长:揠:拔。苗:禾苗。助:帮助。长:生长。其意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叫好心办坏事。)

⒊简介故事出处

⑴《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子小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是禾苗够枯死了。

⑵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在山东邹城市),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

的书,共7篇。

三、整体感知

⒈自读课文

思考:这则语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⒉学习生字

⑴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⑵认读生字,交流方法

⒊理清层次

第一层(1)讲有个人巴望禾苗长高。

第二层(2)讲他想了个办法,并按自己想的去做。

第三层(3)他自夸力气没有白费,禾苗长了一大截。

第四层(4)讲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感悟内容

(注:可按分析法讲:为什么会枯死?;为什么“拔”;为什么“巴望”?。从果到因讲,找出逻辑关系。)

⒈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随机理解“巴望”和“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⑵给“巴望”换个词语?(盼望)他巴望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在巴望?(表现①行动:“天天到田边去看”“ 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②心理:“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高”。)

师:这里的“看”“转”,不是一般的“看”“转”,是一种“焦急”“巴望”的具体表现。想一想,他每到田里看到禾苗时,都想些什么?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

⑶指导朗读: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通过“巴望”一词读出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而“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⒉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⑴他想了个什么办法?为什么没有把他想的办法写出来?“终于”说明什么?(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

⑵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个过程。

他是怎样做的?“急忙”“跑”说明什么?(心情非常急切)

“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说明什么?(干得非常认真。)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说明什么?(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力气。)

“筋疲力尽” 说明什么?(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也作“精疲力尽”。)

⑶指导朗读: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

⒊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他是怎么说的?说明什么?(得意,对自己的做法很满意,自以为想的办法很高明。)

⑵指导朗读: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⒋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⑴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枯死?

⑵指导朗读: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五、感悟寓意

⒈这个结果是那个人所巴望的吗?他只巴望什么?

⒉他这种“把禾苗往高里拔”是做法是出于好心还是坏心?可结果的?(很糟糕)

⒊为什么结果与自己愿望相反?(没有按禾苗生长的规律去做。)

⒋那么怎样做才能使禾苗长得快呢?(采取合理地施肥、浇水、适时除草、灭虫等办法。)

⒌寓意:(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揠苗助长》这则语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揠苗助长》

二、揭示《守株待兔》

⒈课件播放故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⒉理解课题:

守株待兔:守:守住。株:树桩。待:等待。其意是:守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比喻做事如果存在侥幸心理,希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意外收获,结果只能是一无所得。

⒊简介故事出处

⑴《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

⑵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学生。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著作有《韩非子》。

  三、整体感知

⒈自读课文

思考:这则语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⒉学习生字

⑴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⑵认读生字,交流方法

⒊理清层次

第一层(1)讲种田人看见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旁。

第二层(2)讲种田人是怎么想的。

第三层(3)讲种田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四、感悟内容

(注:可按分析法讲:庄稼为什么会全完了?;他为什么不干活?;为什么等野兔?。从果到因讲,找出逻辑关系。)

⒈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种田人看到野兔是怎样撞死的?抓住“窜出来”和“不知怎么的”两词理解。课件演示兔子“窜”出来的情景。

“窜”说明什么?(“窜”在这里是“逃”“乱跑”之意。说明野兔一受到惊吓,惊慌失措地跑出来。)

这只野兔为什么会突然“窜出来”呢?知道原因吗?(“不知怎么的”)为什么没有告诉原因?(与主题无关,所以不用交代。)“不知怎么的”说明什么?(没有弄清野兔撞死的原因。可想:这是一个以外的偶然的现象。)

⑵想象野兔撞死的原因?(或许是遇到猎人而受惊,或许碰上猛兽而仓皇逃跑,慌乱中撞在树桩上丧了命。)

⑶指导朗读:通过“窜”“忽然”读出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

⒉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⑴默读,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白捡)指名读有关语句。

⑵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齐读)

为什么会这样想?说明什么?(因他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死兔,他还想不费力气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说明存在侥幸心理。)

⑶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⑶指导朗读:要读出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⒊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他是怎么做的?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前边那只野兔撞死是偶然现象,不可能再有野兔撞死在这里了。)

⑵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对吗?为什么?(他把这种偶然现象,当成必然现象,也就是说种田人错就错在:他把野兔撞死在树桩上这一件极偶然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

⑶结果怎样?

⑷指导朗读:可带点嘲笑的口吻。

  五、感悟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