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8W 次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伟大的人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借了解张养浩,解读文本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

学习方法:

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心怀敬仰,走近作者——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展示幻灯片上的人物资料

有这样一个人,他19岁踏上仕途,为官清正,敢于屡次犯颜直谏;有这样一个人,因看透了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归隐,屡召不赴。有人通过平日的阅读或预习,猜出这位人物是谁了吗?

(二)走近作者

1.学生回答问题并简介曲作者——张养浩

2.教师展示幻灯片资料

教师强调:“国公”为古代五等爵位中位列第一的公爵,“文忠”为仅次于“文正”的对人臣的谥号。元朝统治者为何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请大家看一段资料。

归隐后的张养浩十年间七拒诏书,可当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赴任。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的他,感历代兴废,写下了许多怀古之曲。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博学硕得,为民承重之人,却在到任后不久,劳瘁而卒。“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那今天就让我们现代的关中人,怀着一份敬仰,共同学习他的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心存敬仰,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作品,教师指导学生在整齐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断与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抑与扬(语调)。

2.指名朗读并稍作点评

3.听示范朗读

(二)层次梳理

提问:赞叹之余如何也能让自己的朗读水平有所提升,我想我们还是先从理解作品本身入手。大家能以表达方式为依据为这首小令分层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第一层描写(写景);第二层记叙加抒情;第三层议论。

  三、心存敬仰,品读佳作——研读鉴赏

(一)一品写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你能根据这幅图谈谈你对“潼关”地理位置的认识吗?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资料

2.看来潼关地势险要,实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作者途径此处,是否用文字将潼关的地理位置及险要的地势写出来了?你认为此句中那些词用得好?

3.依据学生回答,重点分析“聚”和“怒”

“聚”从视觉的角度,化静为动,写出了裙山飞奔而来之势和万峰攒立之状;“怒”字从听觉的角度,借拟人的修辞,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又写出了作者吊古伤今的不平心绪。教师板书——途径潼关,力绘壮景(雄浑、气势)

4.可见张养浩起笔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的壮景,那朗读时自然应在雄浑的基础上,读得更有气势一些。指名朗读,并齐读。

(二)二品抒情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 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他遥望长安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板书:遥望长安,深沉感慨

2.古人望长安心情多不快,你能从李白的诗句中找出他伤心的理由吗?

展示幻灯片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

学生抓关键词分析后教师小结:“迁客”一次让我们隐约捕捉到了李白流放夜郎时对国运的关切,朝廷的眷恋及壮志难酬的伤感。可张养浩作为朝廷重用的官员,他为何会在赴任途中“踌躇”“伤心”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

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作为六朝的古都,昔日的繁花、昌盛早已在朝代的更迭中灰飞烟灭,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的衰败,哀鸿遍野的凄凉。这一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让人能想象出战争的惨烈图景,而这些都是作者无线伤感的原因。

(三)三品议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的踌蹰? 我们来一起品品作者的议论句。

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原来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衰史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衰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与苦难。这一结论背后难言的是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的同情与关怀。板书:剖析兴衰,揭示真理(悲愤)

3.那朝代更迭,为何受苦的总是老百姓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的同时,劳役之苦更重。如秦兴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民怨沸腾。王朝之“衰”则兵祸连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因此说这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精炼的文字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你们是否知道老百姓具体会受哪些苦?

(四)四品忠魂

1.下面这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

2.你如何评价张养浩?

学生讨论并总结,教师将学生的评价写在板书里,如刚正不阿、仗义执言、心诚爱民、鞠躬尽瘁,并画成一座丰碑

3.请满怀敬意再读诗文。

  四、心怀敬仰,创意古诗

1.写创意古诗

2.展示范例

3.学生当堂练习并朗读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适当点评

4.教师总结本课:张养浩用自己的行为在我们的心中竖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最后,让我再次饱含着满腔敬意,读一读这首景中藏情,情中有景,语言洗练,词约义丰的元散曲中的优秀之作,去用心追忆、哀悼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

  【板书】

途径潼关,力绘壮景(雄浑、气势)

遥望长安,深沉感慨(稍缓、沉重)

剖析兴衰,揭示真理(悲愤)


1.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2.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3.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4.2016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

5.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童年》教学案例

6.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童年》课文

8.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