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说课稿汇编八篇

说课稿汇编八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6W 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同底数幂的乘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目标,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评价分析五个方面对本课教学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 教材与目标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三个性质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学好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对其他两个性质以及整式乘法和除法的学习能形成正迁移。

因此,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既是有理数幂的乘法的推广, 又是整式乘法和除法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设计遵循从实际情境为背景导入新课,学生将从这个情境中感受大数值,体会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接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课本给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让学生在“做”中不断增加感受,再明晰这一运算性质。使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后面再通过例题、练习使学生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知道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

会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从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

本节课我在学生用幂的意义计算102 ×104,104 ×105, 105 ×107三题后,引导学生用眼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从中初步探究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述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通过课堂板练、兵教兵、反馈检测等方法使学生达到正确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在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化归思想。

在难点的突破上采用温故知新化难:性质推导前先复习幂的有关概念,渗透底数、指数这些幂的组成要素。层层递进化难:自学提纲由底数和指数都是具体数值的同底数幂的乘法计算到把指数一般化的同底数幂的乘法,再到am an 的计算 (当m、n都是正整数) ,四个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以利于学生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逐步由少年向青年过度,是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的阶段。初一学生具备活泼好动、好奇、好表现这一特点.

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运算、字母表示数、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的加减运算和乘方的意义、幂的概念,为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对于推导出的性质及其语言叙述,则可以一种较轻松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指导他们理解记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法分析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结合我校“能自主,会合作”的指导思想,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动脑想,多合作,大胆猜,会验证” 的自主探究的方法,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投影引例,通过天文中的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引导学生观察由问题而得到式子特点: ?即由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二)展示学习目标

根据我校课改“三一五”模式,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是开门见山,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三)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

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考虑部分学生可能有所遗忘,所以安排复习幂的有关概念,渗透底数、指数这些幂的组成要素,为后续的找规律作好铺垫。

(四)探索交流 发现新知

设计意图:

这是自主学习提纲,也是本节课教学建构活动, 通过四个有层次的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

课堂上老师巡视每组学习情况,注意了解学生对幂的意义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第4题 am an= am+n (当m、n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性质推广设计意图:

有两种方法:用幂的意义推导或运用刚学的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推导3个甚至更多个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适当总结。

(五)基础练习 巩固性质

设计意图:

练习一计算 练习二 判断 都采用口答是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消除负迁移,引导学生从条件和结论两方面来辨析性质的特点。

(六)应用练习 促进深化

例1计算 4题 由学生在小黑板自行板练,一个小组两个学生各做一题,然后互改,经过两轮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例2 计算讲练结合,两个问题和练习的提出,是为了检测对性质的理解程度及熟练程度。

(七)思维拓展训练

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机动完成,培养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的数学品质,为后面同底数幂的除法学习做好铺垫。

(八)提炼小结 完善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与体会,成功与失败。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抓住重点进行课后复习。以及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九).反馈练习:课本P41练一练T1、T2、T3

设计意图:

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多方面发展为基础,首先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成度,即教学重点,学生能否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避免出现类似a3+a3=a6、a2*a3=a6的错误。

其次,关注学生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感受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理念。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如回答问题积极,声音洪亮,及时表扬和肯定,对部分学困生采取“兵教兵”等及时补差。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蓝树叶》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3、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三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三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实现由读话到说话的迁移。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让学生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激起学生的好奇。

2、圈点勾划法

五、说教学过程(见教学设计)

六:板书设计:

19. 蓝色的树叶

李丽 → 林园园

借绿铅笔 舍不得借

画蓝树叶 不由得脸红了

(应该互相帮助)

七、说教学反思: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写得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就向同桌林园园借,可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用,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马上有同学说:因为她觉得不好意思,没有借给李丽绿铅笔……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预设中也想孩子们一定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的;他们也都能说: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要团结友爱。可是,在这样的一句话后面又有多少孩子能够真正体会了、感受着友爱呢?

在认真分析了教参之后,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结合李丽林园园的几次对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反思,通过初读、再读、分角色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感悟出李丽自始至终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很自私,从而升华到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在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走进林园园的内心世界,林园园最终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课后我进行了拓展练习,“我想对林园园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进行说话训练。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挺高的。

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要进一步细化。几名学生在读林园园和李丽的话时,还需要进一步地引导。读出林园园的不乐意、舍不得,抓住文中的吞吞吐吐、皱着眉头、三个不要等词语走进林园园的内心世界。李丽的话学生也没有完全读出味来。有一部分学生读出了李丽的礼貌、请求,但是没有读出李凡的无奈以及委屈来。在今后学习类似的课文时,还要多加指导。

有些环节我忽略了课堂的生成,流于形式,让学生生硬的理解字词,字词理解脱离了具体的语境。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中心小学教师,金国杰。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辽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9个主题活动《奇妙的指纹》。

一、选题背景

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指腹上凹凸的纹路。指纹在现代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四年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如何让学生关注生活,具备问题意识是本主题活动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习惯。

二、设计理念

“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目标”是综合实践学科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奇妙的指纹》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我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种类和独特性;通过动手实践学会拓印指纹;通过调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合作探究中创造出有趣的指纹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个主题活动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 观察指纹 生成问题(1课时);

第二阶段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第三阶段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第四阶段 创作有趣指纹画(1课时);

第五阶段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我今天主要介绍第四阶段——创作有趣的指纹画。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指纹的类型,学会用拓印的指纹经过加工、组合、拼摆成有趣的指纹画。

2.技能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实践能力,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和活动方法,能较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五、活动准备

课件、白纸、水粉色、印泥等。

六、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整个活动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我先把前几个阶段做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第四阶段段的教学过程。

(一) 观察指纹 生成指纹研究问题(1课时);

本阶段的活动中,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并说说产生哪些疑问?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一起来探索指纹,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指纹的兴趣。并设疑:1、为了使我们研究指纹更方便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你有什么办法把指纹取下来吗?

3、展示比较拓印成果,引导正确拓印方法。

4、再次拓印指纹。

学生在动手实践拓印指纹后(图片),提出了诸多相关问题,经过筛选、分类、归纳总结、最后我们确立了4个子课题:(课件)指纹的形成。指纹的类别、指纹的作用与应

用、指纹和命运的关系。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子课题,并形成四个研究小组,我根据学生

的特点,适当调配,尽量使每名学生在活动小组中都尽显其能,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

(二) 知识交流,研究问题(2课时);

在这一阶段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同学除了在上网、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外,还通过走访、调查、询问父母、老师等方法进行了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在班内交流。其中第四小组的同学们,在调查指纹和命运的关系的时候,组内同学自制了调查表,走访了各行各业人士共120人,但在整理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图片)这时我及时指导他们将其分类,筛选、归总,从而得出结论指纹与命运的好坏毫无关系。

(三) 制作指纹分类表(1课时);

本阶阶段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制作指纹分类表,建立自己、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指纹档案,这样不仅增进亲情、友情的亲密度,还可以留作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在加强情感交流的同时又能让其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四) 创作有趣的指纹画(1课时);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活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用自己的指纹画各种有趣的指纹画。于是我为孩子们搭建了表现平台——创作趣味指纹画。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在本阶段的活动中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分组实践----设计制作----成果分享----交流评价----活动小结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回忆下指纹的特性是什么?有几种类型?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你们知道指纹除了这些用途之外,它还能做什么吗?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指纹画)这些美丽的图画,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完成了。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创作《指纹画》。(板书课题)

【这样做是为了将前一阶段的活动过渡到本阶段,运用多媒体展示指纹画的形式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

第二环节:分组探究、实践

我引导学生:大家在设计制作之前,先来探究一下用指纹作画应该掌握哪些作画技巧呢?

学生讨论、探究后,汇报:(视频)(应该先掌握拓印指纹的方法、了解拓印出的指纹形状、了解印染颜色的深浅等。)

我引导他们:下面把你们的方法亲自实践一下吧!

学生开始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在自制印泥时水分的多少拿不准;有的印出的指纹不清晰;还有的印出的形状和想象中的差距很大。)我适时参与其中,和他们一同寻找解决办法。

实践过后,我将出现的问题归类呈现于课堂上:在刚刚的实践中,你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呢?

学生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汇报:(视频)

(1.拓印的方法有:勾、抹、印、点等方法。

2.印染颜色的深浅、清晰度等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3.可以用五颜六色水彩粉制作拓印的印泥。

4.开始先用铅笔勾勒出设计图案的轮廓,有了经验后,可以根据指印的大小和颜色,直接作画。)

我随即大屏幕出示:(指纹作画技巧)

教师: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创作了,在创作之前老师有个温馨小提示:(大屏幕显示温馨提示)

1、注意印泥的水分掌握。

2、用后工具摆放要整齐。

3、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4、保持卫生,注意安全。

【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作画技巧,并尝试在实践中体会技巧,使学生能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设计制作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构思,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属于你们的作品。看哪组最有创意!好,开始创作吧!(播放音乐,教师巡视指导)(视频)

【在此环节学生学会用拓印的指纹经过加工、组合、拼摆成有趣的指纹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得到锻炼,合作意识也相继增强。】

(制作时,第一小组对小狗的形状把握不准,我及时参与,倾听他们的想法后,和他们一起动手制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第四环节:成果分享

同学们,作品完成了么?请同学们按小组的顺序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共同分享一下吧!(视频)

通过展示作品,让他们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

第五环节:交流评议

教师:这么多漂亮的作品中你最喜欢你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来评一下评吧!(学生评议)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评议,使学生能正确看待事物、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倾听和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环节:活动小结

教师:孩子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使我们身心愉悦,还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方法。课下带着同学们送给你的意见和建议,和家人、朋友或同学继续创作更多更美更新颖的指纹画吧。

我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肯定和总结,让学生在享受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学会与更多人交往,将本次活动延伸。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能更好的突出本阶段的活动主题。

奇妙的指纹

指纹画

作画技巧: 作品展示:

温馨提示:

(五) 拓展活动 总结评价(1课时)。

在本阶段我通过实验教学生如何提取指纹,将指纹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生活之中,本主题活动也便迎来了总结评价阶段。这是两个评价表,(图片)一个自评表,一个互评表。我让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全班评议等方式进行评价,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欣赏能力。

七、活动效果

本次主题活动,学生们知道指纹的类型,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指纹与命运没有关系等,并利用指纹创作了各种有趣的图画。对指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活动,加强了学生对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活动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我意识到动手制作这一部分是难点问题,有些孩子对图形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困难,我没有在制作之前做基本图形的画法、颜色的搭配等方面的指导,所以在制作时延时,部分作品效果不太理想等问题出现。由于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还处于成长阶段,说课中一定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正。同时对各位领导给予我的这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表示深深的感谢!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 主题思想

以新课标为出发点,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一节耐力练习课创设为合作式跳绳练习,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产生自信,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愉悦身心的基础上达到锻炼身体,增强耐力的目的,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设计思路

我们都知道,学生喜爱体育课是不争的事实,但大多数学生害怕耐力练习,也是不争的事实,平时教学又多在跑道上进行,一圈一圈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单调动作的频繁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和害怕,厌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耐力练习的效果。为了减轻学生对耐力练习的心理负担,激发诱导其练习兴趣,根据体育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跳绳比赛的练习方法,来激活学生耐力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但感受不到耐力练习的枯燥无味,克服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情绪,同时又能使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 教材

1、教学内容: :

① 合作式跳绳 ②游戏《找朋友》

2、教学目标

①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发展学生的耐久力。

②培养学生与同伴友好协作,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作风。

  四、组织教学

在本次课的开始部分,通过模仿动物的方式进行准备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调动学生积极性。基本部分由两个教材组成,一个是合作式跳绳,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后一个是游戏《找朋友》,发展学生的反应、灵敏、合作等素质。在合作式跳绳中,我先采用了单人单跳,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跳绳的形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双人跳或多人跳绳遵循了循序渐进的生理原则,在双人跳或多人跳绳中,我利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一组的学生人数最多,跳绳时间最长,进行不断的鼓励。另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同学应及时指导,甚至参与他们的跳绳活动。为了使学生们能克服“极点”现象,在“极点”到来的时候,我规定全班同学分为8个小组进行比赛,要求边跳边大声数数,教师在旁呐喊助威,由于学生是自由组合的加上学生的求胜心理,学生能在开心、愉快的心情中顺利度过“极点”难关。

在基本部分的后半部分,采用了轻松、愉快的游戏,教师引导:“我们今天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要求边唱歌边按顺时针慢跑,最后一个小小的变化就是边唱歌边看我的手势,如果我的手举出三就三个人组织在一起,若举出一就一个人站在原地不动,我比画几就几个人组合,会做吗?……”。

课的结束部分,采用螺旋型慢跑的形式,主要是进一步调整学生的身心,使心率趋于平缓。从德育的角度上讲,达到了育体、又达到了育心的教学目的。

  五、 其他

在整节课中,教师的表情要轻松自然,语言要欢快有变化,富有感染力,多鼓励少批评,注意观察、挖掘课堂中的闪光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本次课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欢快舒适的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愉快地完成本次课内容。

说课稿 篇5

我的说课分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的选材非常好,有以下特点:

(1)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教材与学生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仔细研究教学的对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因为这篇课文属于“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单元,可引导学生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号召全社会都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3、教学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面,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学习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复述斑羚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3)通过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暗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4)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

5、教学重点

(1)引导深复述故事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美,让学生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

6、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班上的学生按照学习强弱的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小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1、教师的导入不易太生硬,应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教师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展示有关要检查的预习情况如生字、斑羚简介、伤心崖、用画面生动再现斑羚飞渡的悲壮场面。

  三、学法

1、指导学生预习,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便于整理归类。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

3、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即主要教学环节,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

  (一)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课后生字并制成卡片,写出重点词语的解释并造句,做在语系笔记上。

3、准备复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4、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一符号。

5、搜集有关斑羚的有关资料。

6、根据预习课文时自己的感受,加上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想一想主旨和本文相似的人和事。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在上课之初,老师想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点击鼠标,flash显示画面,音乐响起。)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学生们被老师声情并茂的故事给打动了,课堂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稍作停顿,教师的叙述继续)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

2、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显示)

1)、生字(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2)、斑羚简介斑羚又名青羊、山羊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地国家二级保护动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左右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脚,长15-20厘米。生活在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听觉很敏锐。3)、伤心崖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4)、至于作者,我们已在预习中读过了,这里不再介绍。

3、根据我们课前预习课文的情况,大家在头脑中快速地组织一下,准备复述主要的故事情节。(准备时间两分钟,同学们思考后交流,并推举出一、两名同学复述。)

4、复述完故事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斑羚飞渡场面的悲壮。注意:在观看过程中请大家留心彩虹出现的次数和时间,并思考它每次出现都有何作用。讨论并归纳: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

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作用主要有三:

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再看大屏幕显示的三幅画面,它们暗示出了本文的结构:请同学们用三个字分别概括出来。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5、合作探究性学习,讨论、交流:对这篇课文我们有何感受,从斑羚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到哪些呢?

  讨论并归纳:

从斑羚身上我们能学到:集体主义精神、团结、无私奉献精神、勇于自我牺牲精神。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不做动物的杀戮者,要做动物的保护者。(以上讨论分四人一个小组进行,派代表发言)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4)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7、拓展迁移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讲述课文主题相关类似的故事。

8、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为老斑羚在危急关头为了赢得种群生存的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所震撼,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情景引起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使我们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类似的人和事,他们默默无闻,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无穷的人格魅力,他们是时代中最可爱、可敬的人。

  五、情感评价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氛围,学生被蚂蚁的牺牲精神所打动。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可以看出大家都在课前作好了预习,认真地完成了预习笔记。通过让学生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谈自己身边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也会暗示学生平时要留心生活、留心观察。

总之,这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主动,积极活泼,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生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这堂课对我个人来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给予批评和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内容分析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的要求,结合课后四道练习题,我们不难看出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继续进行朗读、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也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僵化的教学目标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方向,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教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和生成的教学情境,灵活调动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达成的水平。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也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品味语句,想像体悟;

图文对照,指导背诵;

(一)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二)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描写?”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三)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像,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穿插课件中相应画面的播放,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四)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概括、重点突出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得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六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并理解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首先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a、作者怀念谁? b、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c、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这三个问题的设定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

2、教师范读课文,并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在读的同时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而配乐为了营造气氛,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本文的欲望。

3、学生比赛读。

比赛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愿望,也能有效的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有利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从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个等级对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也为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打下情感的基础。

六、探究细节、真情感知。

提示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去干了什么。)学生很快能找到"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了。"这个时候我应该抓住时机提问;"那么最想推我去看花的人是谁?(母亲)文中一共写了几次?(两次)都是那两次?由此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

1、母亲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拒绝?母亲的表现又如何?从中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四个问题两两为一组,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难,关键是后一个问题必须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才会有所感悟。比如,我为什么要拒绝母亲去看花呢?学生很可能抓住"瘫痪"二字。这时候我应该顺势介绍作者双腿瘫痪时才21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当时的无助与无奈,让学生体会到:"21岁是人生中黄金时期,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有活力的一个年龄,可以施展抱负,创一番事业的阶段。而作者只能站在轮椅上,面对四壁徒然悲伤。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暴怒无常和无理取闹。"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闭自己,拒绝去看花。

然而痛苦的也并非作者一人,还有母亲比他更加的痛苦,因为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此我们转向对母亲的表现的分析与品味。如"如母亲爱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可见母亲对儿女的爱远远大于爱花,也说明我瘫痪后母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我的身上。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伟大的母爱,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不尽相同,这里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重在让学生自己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即可。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最后很自然的得出这是一个……的母亲。

第二次看花,重在让学生品味母亲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爱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突然不说话了,对于跑跳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一记,做标注等方式,品味母爱,然后小组讨论,继而全班交流。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至此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这时候我抓住时机提问:面对母亲的请求,我的态度为什么由拒绝变为答应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纵深思考。讨论交流后,相信也能理解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感染者作者,让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热情。"第三次作者和妹妹去看花了,课文最后说,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们到底懂得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示:作者主动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经走出了绝望。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味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他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所以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七、作业

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平凡细碎的,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一个神态,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受之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应该用心去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现在就拿起你的笔,写下母爱的点点滴滴。

八、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本着简单明了的理念,设计如下

秋天的怀念

拒绝看花

答应看花

主动看花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学期课本第二课,本课是“世界遗产”系列课程的第二课,以世界自然遗产为专题进行欣赏和陆地活动。在我们美术教材中出现这些自然景物的欣赏,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壮美,体会自然界的崇高之美。因此教材中呈献的图片注重了审美元素的体现。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上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状况分析:

中心小学地处农村,这里靠海边,学校网络资源丰富,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的能力较强。但学生见识不多,毕竟地处农村。但学生自主学习有力较强,喜欢探求,喜欢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道什么是自然遗产,能说出7处以上世界自然遗产。

(2)、能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

(3)、能独立搜集有关自然遗产的资料,初步认识、了解感兴趣的自然遗产。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资料搜集、课内外交流等途径,认识七处以上世界自然遗产。

(2)、能向另人较详细在介绍两处以上自然遗产,并发表自已对世界自然遗产。

(3)、树立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课前我和学生做了充分准备:

学生人人搜集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资料,制作成资料卡片,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走进世界自然景观,为课堂上的体验活动架设桥梁。

教师制作所需,如《自然景观》的短片,世界一级保护自然景观的图片等。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创设体验的情境。

四、教学设计

课堂上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精心布置,录像导入。

课前,我将教室做了精心布置。黑板上粘贴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观图片,课桌椅以小组合作式摆放,每组桌上摆放着孩子们孩子自已搜集的世界自然景观图片。一上课,老师亲切的问大家:同学们,你们喜欢自然景观吗?简洁的话语将学生直接带入本节课的活动主题,然后播放世界自然景观短片,师生一起走进壮丽的自然景观世界。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情感色彩的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教师以语言创设情境,以图片展示情境,以现代化的手段展开情境,唤起儿童的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那此色彩纷呈的大自然奇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地情感体验,对大自然景观的欣赏、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介绍景观,了解知识。

学生分别展示了自己最喜欢的世界自然景观,有的介绍自己和自然景观拍摄的照片,有的介绍书中的资料,有的介绍网络中的资料,还有的讲解电视中吸收的内容。在学生讲述过程中教师不断的鼓励和激励学生,并适时帮助学生了解自然景观的相关知识。在这个环节中,我多角度的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他们对自然景观的体验。

3、具体欣赏几处重点自然景观,了解其特色。

以书中的图片为例选择几个有特色的,如巨人之路、维多利亚大瀑布、大堡礁等学生最感兴趣地进行配乐解说,引领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让美的情绪在学生的脸上回荡。

在这个环节中,在优美舒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自由飞扬着自己的想象。美自然流进学生心田。接下的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会爱护些景观,说出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景观。让学生不仅要学会喜爱景观,更要学会让景观永存的方法,那就是爱护与保护。

4、制作手册,提升认知。

在小组合作将学生亲手制作的景观资料卡片装订成全班同学共享的大的资料册,教师对学生作品的欣赏与认可,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学习成功者的快乐

说课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我深刻感受到将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化、艺术化、生活化、活动化是培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不受干扰又丰富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爱学习",并能主动参与活动,尽情地表现自己,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更加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愉悦,在愉悦中形成美的道德。

板书设计:

探访自然的奇观

色彩奇美 形态壮美

令人惊叹 生态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