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5W 次

《菊花与刀》是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书籍,以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菊花与刀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1)

一直对日本有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始于日本的动漫,再接着到电视剧,从《火影忍者》到《legalhigh》,电视里每个平凡的角色都会说出一些有哲理的台词,这让我很好奇日本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为什么一个知书达理的国家,却在二战期间对中国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和灭绝人性的事?所以买了这本《菊花与刀》细细研读。

从《菊花与刀》我了解到日本民族有着矛盾的性格,他们既尚武又爱美,既忠诚又叛逆,日本人非常注重精神的修炼,他们认为磨练意志必须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举个例子,比如日本僧人最著名的修行方式之一,就是在冬天进入深山,找到一处有瀑布的地方置身其下,以对抗寒冷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当修行到忘却肉体的痛苦或是感受不到痛苦时,才愿意下山。

日本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定,而且大部分人不愿僭越自己的阶级,越级被视为耻,日本是个知耻的国家,而且喜欢已切腹自尽来表忠贞,在日本,不管犯了多大的过错,只要切腹自尽都可以被原谅,这种死被视为最有尊严的死法。另外,日本人有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或者欠别人人情的性格,这些倒是和中国有些共同之处,不过这也难怪,古代日本就曾来中国学习过,礼仪文化自然有很多共通之处,说到学习,日本确实学习的很好,因为中国人想了解中国唐朝的建筑风貌,不是在本国了解,而是应该去日本的京都,那里保留了很多古代模仿唐朝的一些建筑。

日本的一些钻研和匠心精神非常值得学习,美国的乔布斯就是索粉(喜欢索尼),日本大到机械设备小到配件零件都是精益求精,反观中国这些年粗制滥造仿冒成风,不愿静下心来钻研出自己的产品,曾经的深圳华强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越是多看日本的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越是发现日本人从某种角度上看还是非常本分的,因为日本人非常心甘情愿做一颗小齿轮,不管自己的工作多么卑微,都兢兢业业,做到极致,所以才让这小小的岛国能挤入强国之列,不得不说是有很多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菊花与刀读后感(2)

看了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菊花与刀》后,我对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像我这样的反日情绪,我们满怀激情的中华儿女大都存在。我觉得如何理解日本这个对中华民族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民族,是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盯着一个角落看死了,我们需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分析。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也是我们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菊花与刀》这本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看完之后,我对日本少了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了一份理性的认识。

先说说这本书吧。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书也被认为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由此可见《菊花与刀》的确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值得我们去深读。

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这样看来日本的确是一个让人觉得很矛盾的名族,日本人有着双重性格。

作者以战争为起点,先写到战争中的日本人,并且还费了不少篇幅。最使我震撼的便是日本人认为精神将赢得对物质的胜利。日本人一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对物质主义甚至到了鄙夷的地步。这也深深的体现在战争中。他们将军舰和大炮只视作不灭的“日本精神”的外部表现。他们鼓励士兵说:“我们的身体越是沉重,我们的意志,我们的精神就越能凌驾于肉体之上。日本打胜仗的时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他们的军人也一再说,这场战争不是军备与军备的较量,而是美国人对物质的信仰同日本人对精神的信仰之间的决斗。日本人相信精神能战胜一切,这一点深入到他们对外的战争以及对内的国民管理中。此外,战争中日本人经常说安全感与士气不过是一个精神准备的问题。当遇到麻烦时,日本人对其国民的照例交待是说这是早已预知的,所以丝毫不必担心。这样似乎告诉国民,我们居住在一个可预知的世界下,任何事情都是我们预先知道的。这样的说法便给了日本国民一种安心感,使他们可以很淡定的面对一切。其实我感觉这一方面也是在说日本人强调精神上战胜一切。他们通过培养精神以鼓励民众和士兵,让他们充满希望无所畏惧。

接下来,作者向我们说明了日本人是如何的各守本分的。日本是一个等级深严的社会,他们相信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点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人与人之间是一定要分清身份等级的。日常交往中的细节动作也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地位如何。同时日本人同我们中国人一样也十分尊崇孝道。早在公元6、7世纪,日本就接受了中国人那套系统的孝道理论,同时也采纳了中国的佛教、儒家伦理以及世俗中国文化。但是孝道的表现特点难免有所修改,以适用于不同的日本家族结构。“孝行”在日本是一个只限于家族内部面对面的成员之间的问题。它意味着在一个几乎只限于自己父亲、祖父、他们的兄弟及后裔的团体中,根据辈份、性别和年龄占据一个适合于自己身份的地位。由此看来,日本人是一定要分清等级的,他们各守本分,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守旧也使日本历史上一度落后,被西方国家欺凌压迫过。1853年的“黒船事件”后,许多日本人觉醒,力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明治维新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期间,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东方唯一的帝国主义列强。

此外日本人的负恩感在书中的描写也是很经典的。当日本人说“我得到某人的恩”时,这就意味着“我对某人负有义务的重担”,他们把这种“债权人”、这种施恩者称为他们的“恩人”。“记住一个人的恩”可以是互忠互爱之情的一种纯真流露。日本小学二年级的教科书里便载有一篇题为“别忘恩”的小故事。无论是“皇恩”、父母之恩、师恩,日本人都十分的重视。为了还恩他们可以做出很大的牺牲,日本人认为受恩惠便是欠了别人的债,自己也承受着的负担。于是日本人便常说:“一个人永远无法报答恩的万分之一。”此外,书中出现的一词“义理”,其内涵也算是日本独特的范畴之一。义理不同于义务,在日本人眼里,“义理”可以解释为“正当的道理人;应该遵循的道路;为向社会谢罪而不情愿地做的某种事情。”“义理”在日本人看来是对难以承担的关系的一种充分表述。于是日本人常说“义理最难堪”这句话。

《菊花与刀》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启迪。它带领我去客观真实得认识我以前所不了解的日本,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是一个很复杂的民族,他们有菊花的美又有刀的狠,他们有着双重的性格。

  菊花与刀读后感(3)

樱花的开花期虽然短暂,但是却非常及时地抓住了人们的眼球。然而,在我的眼里,确实别具一番滋味。虽短暂,但却灿烂。抬眼再望樱花,虽花开的艳丽,却没有梅花的那种傲骨。遮遮掩掩,似含又露,意嫔还敛,让人不能尽然。这有点像日本的艺妓,拿一团扇,遮来挡去,或者以手或宽宽的袖,欲笑还颦。

樱花,让我想起了日本民族。而了解日本的最佳读物我想是非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莫属了。日本袭击了一次珍珠港,便使冷眼观战的美国人迫切地想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在他们眼里,日本人是陌生的,他们的突然袭击是不可思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专门委派一个民族专家来详细地了解日本人,结果他们胜利了。一颗原子弹,迫使日本人立刻放下了屠刀,马上就露出了祥和之色,和颜悦色地接纳了美国大兵。日本人对美国人是祥和的,屈背弯膝的。因为是美国人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在他们的眼里,美国人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虽然投降了,但对中国始终是不可一视的,至始至终也不承认侵略中国。

日本人对美国人的态度,一开始也令美国人像吃了葫芦一样纳闷。但他们马上就明白了。美国人有《菊花与刀》,他们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因此在战后也非常成功地管理了这个民族。而中国人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多少呢?中国人浴血奋战八年,但没有一本类似于《菊花与刀》这样的书,让中国人去了解这个喜好侵犯别的国家的民族。战后至今,中国人还是怀着友善的态度去善待日本人,与他们做朋友,做贸易伙伴。而日本人是什么态度呢?最近日本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1%的日本人敌视中国人。菊花的背后是刀。

有一年寒假,我到了日本,看到街上的穿校服的幼儿园小朋友都穿着短短的校裤或者校裙。原来,日本人是极端的,也是顽固的。严冬腊月,他们的小孩子是不允许穿棉衣的。女孩子穿短裙,男孩子穿短裤,腿上只允许穿一双高统的袜子,说是耐寒训练。日本也自创了一套自杀方式——切腹。据说古时候相扑的裁判倘若判错比赛是要当众切腹自尽的。在日本人的生死观念当中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我们常常听说在晚上地铁站快到末班的时候总会传出不幸的消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日本的极端思维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等级制度。而日本的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明的,这个民族始终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生存。我们熟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一道理,作为一个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民族,他比我们更晓得这一道理。虽然日本是战败国,也承认自己是战败国,但这只限于美国,他们不承认败于中国,没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中国人能安然地接受这一事实。因为我们承认自己落后,落后就会被人瞧不起。这里似乎有一种无奈。同时,日本的论资排辈也渗透到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去。就拿日本的政治来说,日本的政治基本上可以说是家族继承制。日企的公司中论资排辈都是在电视上能够看到的。而文化上更加体现的淋漓尽致。日语的许多谦词和敬词就是最好的证据。

在日本,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自己家园和工作的热爱。因为有了民族自豪感,日本人会很自觉地维护他们的民族形象并且极力维护他们家园。他们能够自觉做到严格的垃圾分类,他们能够像一个家里的主人一样带领陌生游人走一公里的路,他们能够热爱自己岗位,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我们和他们比还差很多很多在这一些方面。总觉得我们中国人自己欠缺点民族的自豪感,精神上的追求太少,物质上的追求太多。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地发展,再加上我们的素质教育和国民素质极大提高,或许能令日本人能令世界人从心里屈服。

  菊花与刀读后感(4)

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着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书中介绍了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种文化都其独有的民族性。其实在那遥远的唐朝,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开展起了“脱汉运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以后阅读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