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0篇)大纲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0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7W 次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0篇)

  菊与刀读后感1

《菊与刀》讲了一套研究方法,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同时,也教会我们怎么样研究一个国家。这在本书的第一章就可以更客观全面地看待与了解日本人的思想、行为的来源。但是《菊与刀》由浅入深,越到后面越难理解,很多东西尚不清楚,或只能停留在表层。

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的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在武士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菊与刀”简简单单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大都能从日本人的儿童教养中得到理解。日本人的儿童教养可以联想到机器生产,但是他们培育出来的儿童却又不缺乏创新。日本人对于儿童教养的严格要求却又使儿童保持了童年时代的欢乐。

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客观上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而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是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

  菊与刀读后感2

日本的很多文化有非常清晰的源自中国文化的部分,但又具有如此鲜明的特色,本书是探讨日本文化不能不读的一本书,仅是出于对日本文化的好奇开始读这本书。

开卷之初,略有失望,居然成书在很多年之前,距今有相当长的时间。但读了一部分之后,就发现作者的文化功底异常深刻,能够深入到文明的底层去解析异域文化。

如原文中的一些观点,个人非常认同:

美国人在壮年时期依靠自由的个人选择来实现人生目标;日本人则通过严格的个人约束,进行精神修养的锻炼来实现人生超凡的境界,而获得自由难以实现的效果。

在日本,画家、诗人、演说家及武士为了实现“无我”的状态几乎都是采用这种修行训练方法的。他们不是为了学到“无限”的超能力,而是为了能不受干扰地感受有限的美;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学会一种实现目标的调整手段,让自己能够恰如其分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如果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或者对日本文明中体现出来的诸多矛盾性不解的人,非常推荐阅读这本极具思想深度解读的上佳之作。

刀不是用来进攻别人的象征,只是勇敢地剖析自我的比喻。

  菊与刀读后感3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菊象征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无世无争的气节。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时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谦和、自律的一面。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我今天只谈日本民族性格中积极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叫自我修行,自我克制。它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锻炼意志,学会做人。在自律的过程中,既有最开始的难以忍受,又有最后的乐趣,进而让个人的才能与成就更上一层楼。

纵观中国,我们虽然经历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许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还缺乏文明和铁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们遵守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事,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有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日驾车者的区别:在一个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中,如果美国人停车只能停80辆,因为他们的车太大;日本人却能停110辆,因为他们会利用空间;换了中国人只能停两辆——一辆堵在进口,一辆堵在出口!

就拿排队这事来说吧,日本人从小到大都是规规矩矩地排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因为那会令人非常不齿。在公众场合时,日本人会观察周围的环境,更多地想到别人以及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做妨碍别人只舒适自己的事。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反观我们似乎从小就学会了插队,每天都在上演着。经常有同学向我抱怨:别人插了我的队。我只轻轻地告诉他:你能排队,而且坚持着,说明你很自律,长此以往,你的自律会让你踏上更宽广的人生路!

再说垃圾分类,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从小教育,从小坚持,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一生的自律。由于我国条件及现状限制,我们做不到那么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纸、塑料瓶的回收。也许你不缺卖旧纸的钱,但至少可以让这件事做得有点温度:把要丢弃的旧纸放整齐捆好,不要让它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这学期在我班,我放了一个蛇皮袋,用来回收旧纸,半学期下来也装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几个钱,但从中我们收获了自律。如果这样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学习和纪律上,那么我们将走得更远!

有人说:“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愿我们都能够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峰。这样的人生天下无敌!

  菊与刀读后感4

在看了《菊与刀》后的感想:从语言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三种语言的:

中文—自在

日语—自律

英语—自由

当然,这同时也内在的反映了三个国家的不同之处。

总体来说,这三个国家中,中国和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大大多于日本与其它两国的,中美两国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包容性。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个致命伤,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战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美国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会的同一性发挥到了极致,结果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点,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国的支持在后面。当日本经济发展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很容易的通过广场协议使日本进入长期的萧条。所以日本战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来的萧条,也有其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会更持久深刻的影响日本社会。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这一点,即日本社会的非包容性—当然书中的许多观点,作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来看是片面的,但这一点我很认同。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极端的个性。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时候可以像日本高度发展时期那样呼风唤雨,反之则是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的横行。

而中国和美国则更多地反映了大陆环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历史更长的中国,把包容演变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过犹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国,在既定的法律条条框框之下,给与充分的自由,如中国那样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国人,如果期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尽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个明智的选择。在日本企业里,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企业里,我所看到的极少数的成功的中国人,无非有两种情况,技术超强—这个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国有关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没有可替代性。

这并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实是,我在日本工作时熬夜3天3夜最终完成工作时的兴奋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刚到日本是由于环境不适,在电车里突然鼻血直流的时候给我递过来纸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见到的很多美丽善良的女孩也会是日本人—虽然我从来没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终生。作为朋友,作为同学,甚至是作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为同事或者是成为其下属时,最好要慎重考虑了。

  菊与刀读后感5

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当初想要读它的冲动源于对人类学感兴趣,还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附庸风雅!还有就是为了下本书—源氏物语做一下铺垫。

读此书让我看见很多中国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总感觉中国人没有日本人走得极端,虽然看见很多中国人才有的性格,但说不上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影子,中国人讲究中庸,日本人却有节制的将与我们所共通之处发现到极致。忠、孝、义等都发现到让我很不习惯的地步,我总想批评我们自己的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苟且肮脏,贤非贤,义非义,忠也不能全,我对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怀疑的态度,这让我佩服起日本人来,但在书中我读出日本人的呆板与固执和木讷。他们对性的随意,让我面红颈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来说,有时就喜欢这种极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没劲。

看到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我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相比成年后性格的巨变,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们的条条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断,这是对自己下的定论,无关整个国民。

如今出来工作,因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进日本的,让我产生学习了解日本的意念,从国家的发展上,日本的`确走在前面,即使我们一直在赶超,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当下我们的体制、文化、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我只看到我们一直在借鉴模仿,一路学习,所以学习试着了解日本,也成了自己兴趣之一。

  菊与刀读后感6

菊和刀代表了两种性格,一种是宁静平和,一种却是杀戮。这正提现处书中日本人的两种性格集于一身的矛盾。体现这种矛盾我个人认为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当还是孩童的时候,特别自由、开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超过9岁便开始压抑人的个性,让他们屈从。这种前松后紧的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务实的人种,他们忠心可以为了心中信仰殊死搏斗,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们又在战败时选择接受屈服并找到一条好的解决之道。他们克制守礼,按照祖先传统的孔子之道,尊重师长,听从父亲。但是却只知孔子之道皮毛,并不知其理念,导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领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极强,“复仇心”也极强。你在感谢他们的体贴之时,怕也是要担心自己不注意的两句话导致他们的情面受损,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决斗。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这本书描写了日本人很多的行为和特征,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了解日本人并很好的管理他们。我觉得真正想要了解这个人种,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们相处。

  菊与刀读后感7

今天完整读完了《菊与刀》。加入了读书群以后的确对我读书有督促作用。看到这个月没有倡议每个人交书目和读书笔记,不过我还是打算完成一下作业。

书的附录有关这本书的学界评论说到:“综观各种评论,大体可以说: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角度评论者对此书评价很高,从哲学、历史学角度评论者则有根本性的质疑和困惑。撇开具体问题不说,就根本性质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人类学这个新兴学科的看法问题。实际情况表明: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文化问题日益突出,文化人类学日益发展。《菊与刀》这本书也一直畅销。在日本,有统计说:这本书的日译本自1948年出版后至1996年,48年间重印超过100次,印数超过230万册,如按日本人口平均,40多人就拥有一册。在美国,《领袖周刊》有文章把这本书列为领袖必读的100本名著中的第71本。”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女学者,为了当时二战后美国社会研究日本的需要,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和访谈战俘以及在美国的日裔写成了这样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令人赞叹!

日本和我们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直想好好了解和学习日本,小时候最初有关日本比较深刻的印象大概来自《血疑》,后来还有一部当时电视上播的日剧我记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说一个女孩没有听力但是却打乒乓球的,而记不清是不是同一部剧,有个女孩练习钢琴,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经常练的一首曲子是肖邦的《革命》,那似乎是对我钢琴曲的启蒙,我第一个喜欢的音乐家也是肖邦。后来看了几部日本的文学作品,村上春树——抱歉对他的小说却印象不深,我印象稍微更深一些的是渡边淳一的几本书。这些年工作的原因当然对日本的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包括文化根基的兴趣与日俱增,今年初终于第一次到了日本。说实话,非常喜欢日本,离得也近,准备以后多去。

《菊与刀》以前在几个书店翻看过几次,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出差回来在深圳机场翻看了一些,1月从日本回来买了一本纸质书开始读。认真读来发现这是一本稍微有些枯燥的比较学术的著作,但是作者对日本社会从历史和当代社会义理习俗的角度对日本社会的等级制、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儿童教育等等方面做了分析阐述,对于了解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基础,更好的理解日本非常有启发。当然日本学者的评论也说,作者提到的很多都是二战前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和家庭的一些习俗和事例,并且采访的社会层面有限,从二战到现在,尤其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日本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菊与刀》仍然获得本文开始引用到的那么高的评价,可见读来对了解和理解日本社会仍然很重要,我也受益匪浅。

  菊与刀读后感8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9

在拜读了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后,让我对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本书是作者受托于美国政府,为研究对日政策而展开对日本人的研究并最后著书出版,所以在其中对日本人的性格与理念的研究是比较深刻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三章,全书围绕日本的历史和背景,对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记得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尚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而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而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矛盾的民族,就像书名一样,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谦逊,温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种武器,则体现了日本人嗜血,残暴,好战的一面。

对于日本人的性格,我对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报恩于万一,洗刷污名这三章的理解比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体现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会十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上都存在这等级制度,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与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一样,都是在用等级制的观念看待问题。例如:在过去,把世界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话,他们认为自己是站在国际等级的金字塔顶端。二战过后,西方国家取代了他们,但是这种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依然牢固。

等级制是他们的生活准则,因此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有什么规定,在什么情况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他们有一套及其繁琐复杂的礼仪规定。

其次,报恩于万一,日本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从一降生,就受到父母与T皇的恩情,这种恩是无法回报的,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而进入社会以后,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师的恩情是可以回报的,所以他们会尽全力去回报。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认为自己是负恩者,会用尽一生去回报恩情。但是在这里有一点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是,人们都认为最初的恩惠来源于父母,但是日本人确认为是T皇,这也就是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些右派的好战分子,鼓动国内士兵情绪,宣扬为T皇而战,来提高士兵的士气的原因。在战场上日本士兵更是以为T皇而战而感到光荣,一旦被俘或者战败,动不动就会以剖腹自尽的方式来报答T皇的恩情。

最后,洗刷污名,在这一章的内容中,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名誉的追求与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誉是至高无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们会感到十分羞耻,而羞耻感会让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珍惜自己的名誉。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誉,他们会毫不畏惧的与上司发生冲突,来保护自己的名誉,哪怕事后再向上司赔罪;而如果在竞争中落败的话,名誉扫地,他们会选择引咎辞职,以图洗刷自己的污名,这与在战场上剖腹自尽有些类似。

名誉是日本人恒久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他们获得尊敬的必需条件。

  菊与刀读后感10

菊花温文尔雅,恬静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采用两个对比如此鲜明的名词命名,也正说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译者在序中举例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老邻居,无论是甲午战争到9·18事变,亦或是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都让日本同血腥、残暴等贬义词一起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这几个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级制度可谓是异常重要。并且相比于中国来说,在封建时期日本的等级制度无疑要严格得多。在中国,科举考试成为了从一届平民到行政官员的桥梁,但在日本,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通过世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在四个世袭等级之下的贱民大多从事各种污秽职业,不被人们当做人来看待,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将从事这样的职业。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辈分,提倡"父权"至上。其他人必须绝对服从长者的主持。对于日本人而言,长子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除此之外,性别也与一个人在等级制中所处的位置有关。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便显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级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无条件的服从比自己权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这突破牢笼的野心,而又对制度无可奈何。

作者将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据说日本人有羞耻心而没有罪恶感。在二战中,日本军队的残暴和屠杀,表现出他们没有罪恶感,他们战败不愿投降而宁可自杀,便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俘虏是一种耻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义"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图报"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他们看来,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有两种恩情却是他们必须报答而无法回报完毕的:一类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孝";另一类是报答T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从古至今,日本多次引进中国文化,但日本人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忠孝恩情义的文化。日本文化的耻感文化,情义观念以及近代日本发展的如此迅速,确实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地去了解日本这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