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通用10篇)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通用10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3W 次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通用10篇)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1

今年的暑假中,读了刘可钦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这是一个校长站在一定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小故事,读来并不乏味。读后,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消化吸收,总结起来如下:

一、为师,我们要坚守教育信念。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书中还写道:“我们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刘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

五、六年级的学生似乎处于学习的疲惫期,好像活跃劲的孩子成绩与习惯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劲不好好努力了。班级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我们做教师的有时会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的角色。一边面对优秀的孩子,引领着他们前进;一边更要激励那一部分心猿意马的孩子,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往往此时,我们多少都会有厌烦情绪,急躁情绪,但是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平静下来,努力相信他们能变,这个过程有时真的需要耐心与等待。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女孩,不肯进班级,大哭大闹,后来竟然躺到刘校长的办公室的沙发上,后来一连数日,刘校长办公,她就在刘校长办公室里玩,不忙了,就和她聊聊天,后来,这个小孩子渐渐地进入班级,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活动了。

有人问刘校长,说:“这个孩子在你办公室不影响你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让她喜欢上学就是我的工作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她能变好。看了这本书让我重新的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因为每个孩子都无限的可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合适的位置,老师你要相信他们。在小学面对孩子们六年的变化,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别说看人家一辈子如何如何,就连孩子六年后发展如何我们都看不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能变好,我们力求合适的方法以及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好。我在思考:教育是什么?脚奴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教育也不是优中选优的选拔,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所以,我从今天起,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苛求,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小差错,不要过于当真,更不要小题大做,多点宽容,多点善待,相信他会成长得更优秀,坚守教育底线,坚守教育信念。

二、为师,我们要恰当地关爱学生。

书上第79页写道,“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的像是在探讨人生。教育、育人,或许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或许纠正了他偏差的一点人生方向。孩子们的快乐与不悦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有关系。凭心而论,大多老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变好,但结果却不一样,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少一点尊重与理解。

三、为师,要享受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幸福都是一种体验,幸福还是一种重要尝试和积累。教育其实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的延续下去。留给孩子的“小学回忆”,应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唤醒、激励、引导,学生同样也需要,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可能他们会一时忍受,并可能会去努力,但这种外在的强迫无法使他们坚持多久,而只有内心的动力被唤醒,他们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在老师眼里都应该是正常的,我们要做得不是埋怨、责怪、批评、控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孩子体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往技能。学会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这一机会中学会“规则与秩序”,“学会交流技能”。让我们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带给我不少思考,读它,让我心静;读它,让我心亮;读它,让我心中充满力量。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2

教育其实很美。这样的标题,听起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引用,但是真正认为很美的人恐怕不在多数。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可钦校长所撰写的教育著作的名称,“其实”二字道出了很多人的真实想法,说明教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并不美,说到教育我们泛指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教育,可能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眼中的教育就是以目标和结果导向型的教育,如果无法达成想要的目标,或者教育的结果与自己的目标相差甚远,那就会产生强裂的沮丧感、挫败感,逐渐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要么成为教师职业倦怠之始,要么成为破罐子破摔的肇端,家长也为如此,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等到发现现实不是如此时就会焦躁不安,变得没有耐心,他们还会认为教育的美好吗?诚然,一个没有目标和结果导向的教育不是一个有效的教育,也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教育。但是,片面追求成绩、分数、精英、升入重点高中、考入一流大学的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吗?显然不是!

我理解刘可钦校长的眼中的教育是以目标前提下过程导向型,追求和享受教育本身原本应有的美的元素,美是客观存在的,之所以许多人(包括我们)没有发现,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当然,也许受到其他太多“不美”的因素的影响。

教育的美,在刘校长看来,它有学校文化的场域之美,教师在职业生涯从一般走向优秀的职业之美,静待花开的学生成长之美,课堂教学的生命之美,能够在教育中打开另一扇窗的教育博大之美。

在本书的第三章《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的成长之美》章节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作者的核心思想。比如,空间有多大,孩子的发展就有多大,掩卷深思,我们是否给足了孩子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有没有充分的把该放手的放给孩子们去做?是不是真正把孩子没的利益放在首位,是不是以孩子们的发展为中心,还有多少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对待孩子。比规则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爱,一说学校固然少不了几率、制度、规范和规则,但是面对违反规则的孩子,我们是维护规则重要呢,还是站在孩子未来的发展更重要呢,也学有人说,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吗,我相信是有的!那就是在坚持孩子发展第一的前提下去维护规则。那就是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去体现教师的智慧,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不是机械化的原则坚持,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加工和塑造。那时把教师比作艺术家的事业。所以,本书97页说,老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我想也许就是“静静地等待花开”。

67页中,《你对学生说话的声音有多高?》也对我颇有感触,面对喧嚣的课堂,或者犯错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经常性的喜欢用更大的嗓门来制止学生或者压制学生?我们愤怒的声音和冲动的情绪对于学生只会让学生更加抵触,行动上暂时收敛,但并没有心服口服,还会徒增我们的生气和烦恼,实际上显得自己的无能。记得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说过,要想让教室里安静的唯一方法就是老师要带头在班上闭嘴,减少经常性唠叨,在自习课上老师不能想起啥就说啥,要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尝试在学生面前讲话要有准备,而不是想到说出;要有条理,而不是东拉西扯;要有感染力,而不是空洞说教;要有鲜活事例,而不是单讲大道理。更重要的要讲究讲话的艺术,降低声调讲话,而不是声嘶力竭!同时,低声调的讲话将更多的包含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有爱才有教育!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学校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它不同于成人的世界和成年人的社会。我们应该也必须“走出非此即彼的误区”,作者说,我想,如果任由互助、关爱、理解、尊重等这些人间可贵的情感在教育消失的话,付出的代价可能比惩罚一个偷懒的孩子,赶走一个犯了众怒的“坏学生”还要大。诚然,我将我校的学校精神在经过周密调研和思考后确定为:热爱、尊重、理解、珍惜,也把它镌刻在墙上,以期达到对广大教师的感染和影响,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师者应有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尊重知识、尊重科学、遵循教育规律;理解家长对教育能力的不足、理解家长的难处,理解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和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珍惜教育生涯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珍稀一段师生之缘,珍惜美好的教育时光!

教育其实很美,教育真的很美。期待花开和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都是值得留恋和珍惜的!教师的幸福就在于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路,看自己播种的希望一个个能够长成了参天大树,虽然,有的伟岸挺拔、有的枝繁叶茂、有的仅有一片浓荫、有的是花香四溢、还有的是结满了果实,它们都在为这个社会做着不同的贡献。但愿我们共同享受这份教育的美好!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3

喜欢在寂静的夜翻开书,那文字如精灵般勾织成许多丰富的画面,欲把想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我看书时的感觉。

读《教育其实很美》也常常选择宁静的夜,万籁俱寂,心静如水,随书中溪水般文字,让自己的心徜徉在美妙的教育天地里。

感觉很美!

读着读着,发现书中记录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琐碎的,有头疼的,有激动的,也有令人留恋的……那场景真实的如同我们每天生活的现场直播一般。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当把每天的生活变成文字时,就好像给生活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顿时觉得光彩起来,缤纷起来……

如果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那就是真实之美,思想之美,人格之美。我边读边悟,悟出了幸福的含义,明白了:人生是一部大书,日是它的标点,月是它的段落,年华是它的章节。我们每个人在谱写自己的生命之书时,都应怀着与生俱来的信念去拼搏,去创造,去追求。

读书而后思,就会顿悟:读书无止境,为师无止境……

读《教育其实很美》,只觉得教育美丽无比,作者刘可钦校长是大家风范依旧,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觉美不胜收。

再结合这几天参加“全国课堂研讨会”在南京听课,我脑海中如海浪一般翻滚着……

名师魅力四射,课堂精彩纷呈,现代教育生机勃勃。

文化璀璨如花,诗词光彩夺目,经典教学众人称奇。

每当站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内心就激起千层浪,时常警示自己不读书就会肤浅,不学习就是罪过!希望自己也能如名师一般从容。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4

一、学校管理

学校文化内涵——“圆文化”。即把学生、老师和校长的关系比作一个圆,那么学生就处在圆的正中央,外围的老师好为学生服务,最外围的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为老师服务,这样一层层向内传递的不仅仅是服务,还有情感和幸福。

正由于有这样的文化引领,才有“鼓励老师、欣赏老师、善待老师,老师们就会创造出一个个惊喜”的管理理念。和既要从“人性的优点”一面出发,树立教师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通过对人的潜能的激发和价值的尊重,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还要从“人性的弱点”一面出发,来设计常规的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群体的规章意识。最重要的,还是超越“善”与“恶”的藩篱,通过建立激励上进,抑制懒惰,奖励优秀,处罚失责的群体语境,来提升文化和铸造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我校在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教师群体的规章意识的强化,以及奖优罚懒等方面都有较成熟的经验,但在激励上级、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方面成效不明显。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意识学校虽有这光面的机制,如年度考核,绩效奖金发放办法中的奖励,领衔教师的评选等,也有课堂教学比武。教师基本功比赛,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等平台设计。但各种平台设计太狭窄,且缺乏活动的延续性和机制的支撑,生命力不行。二是工作时间长了,生活上的牵扯等原因。教师会产生懈怠,没有了激情,少部分教师浅尝辄止的满足等现象,制约着个体上进的愿望。为解除这些困惑,学校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如设立“教师群体创优“的课题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烟具,创设出大家群体向上的氛围,引领共同提高。由于研究活动脱节,设置的.活动没有把牢教师的脉搏等原因,群体创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

如何在常规的管理与鼓励创新的文化中找到一种平衡,既保持研究的深入,又不至于制约老师的想法,中关四小的每周例会上设立了30分钟的“且行且思”栏目,“项目招募”、“教学风格研讨月”等活动值得借鉴。

二、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怎样才能让大家和谐相处?一边让老师们能够在愉悦的状态下工作;第二阶段:怎样让大家乐于交流?以便让老师们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困惑,在对话与交流中升华对教育的认识。第三阶段:如何才能形成团队教学的合力?这些都是以后工作实践中努力要学习和提升的。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5

“在我们习惯了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中,哪些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哪些因素阻碍了我们通往理想教学的境界,哪些管理方式又影响了教师的创新”?刘可钦校长的这种反思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创造,寻找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刘校长指出的寻找课堂精彩的道路。

“如果课堂中能有一个核心的大问题作引导,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被细小的问题隔断;如果有一个大的问题贯穿始终,教师就会关注重要的点,淡化干扰,保证学生获得每节课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这是刘可钦校长的主张,也是我们开放教学的方向。课改以来,课堂上常常看到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答如流”,真正能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问题被“肢解”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被挤占了。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一问一答的课堂提问方式,用大问题主导课堂。

大问题可以让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明晰,学生获得的是深入思考的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得到一个正确与否的答案。以问题作为主线,课堂上老师也不再使用那些细小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问答,这样就可以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思考上,给学生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帮助学生加以完善。以大问题作为思考的核心,可以让教师减少简单的重复和唠叨,更关注在关键处的重复和确认,以给学生更好的示范。

在用大问题主导的课堂中,学生的的独立思考和交流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学生的思维能否被激活?学生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是否能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些关键的因素有赖于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在具体场景中不断调节学习气氛的能力”、“扎实的学科基本功”、“极富启发和激励作用的语言”作为一节课的“基本色调”;还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要懂得“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对关键问题的思考上;要抓住生成的错误资源把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要给学生必要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简洁、高效。

当然,在实施问题为主线的课堂中,以怎样的形式引出核心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追问和反问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如何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组织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学生之间交流与质疑充分?如何保证合作学习的秩序?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积累有效策略的问题。

在《改造常态的教研方式》一文中,中关村四小侧重一个点进行教研活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不断地跟进式交流总结有效策略,一个阶段力图解决一个问题等经验值得借鉴。正如《起伏的研究过程》中所说:尽管研究带来的变化大多数时候是缓慢的,但是当教师一旦发现研究有助于改善自己的教学时,他们就能从研究中找到自信和乐趣,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借鉴先进的方法,追寻理想的“美”的教育境界,我们始终“在路上”!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6

《教育其实很美》,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被书名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我便迫不及待的翻开来看。书中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事例,更是让我着迷。整本书阐述了刘可钦校长关于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考,集中于一点,那就是:教育是美的!我不由得佩服作者对教育的用心体悟和她作为一个管理者的高屋建瓴。下面我就书中一些感受深刻的内容,谈谈我的收获。

一、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书中写道:我们要善于学习。从事教师职业就决定了你必须要有一个善于学习的习惯。我们给学生留家庭作业,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挤出一段学习时间呢?作为教师,我们要终身学习,哪怕每天抽出15分钟的时间来读书,也能创造出阅读奇迹。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就必须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身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何应对与学生相处的种种细节,这是需要智慧的,而这智慧的'源泉,我觉得正是“书”这位无声的老师。班主任爱读书,班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读书的。让我们做一名爱读书的老师吧,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阅读课,每次课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上,他们拿上自己的小本本来到阅览室,借上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我看着他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我们作为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读书呢?

二、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

书中这样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

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是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我们面对学习差的孩子,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的标签;对品行差,爱欺负同学的孩子,也不能告诉班级其他学生“离他远点”。我们作为老师,要知道学生表现出“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找到更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郭丁名是我四年级时接过的一个差生,他有些自闭,平时上课不听讲,只是捧着厚厚的课外书看。通过与前任班主任沟通,知道他父母离婚,父亲外出打工,只和奶奶住,考试成绩也就是二十来分。孩子才上四年级,不能就这样毁了呀!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等的对待他。我先找他谈话,然后换桌时让他随大家一起调换,我一直关注着他,课堂上,他的学习态度有了转变,不再看课外书了,开始听课了,遇到简单的问题他也能回答对了,他的回答经常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趁此机会在班里大大的表扬了他,渐渐地孩子的进步越来越大,他也变得自信了,话也变得多了,一次数学考试竟然考了70多分,反超了我们几名后进生,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我们要给他适宜的环境,他才能生根发芽。只要我们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他们总会有飞跃的一天。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7

读到《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不知不觉中,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 教育其实很美》,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 所谓的平淡是平庸,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刘可钦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刘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刘老师的教育追求。 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教育其实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独特,美要美在教师的用心。尊重孩子的差异,最美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8

“读起来,学起来,我必须行动起来。”我心中默默给自己定目标,不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

“名家”究竟“名”在哪儿?想透了,方向明,干劲足,每天幸福无比。

1、名在使命感。

《教育其实很美》一书中,有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做好教师,也有语重心长的开导我们体会教育之美,更有娓娓道来的讲述做好教育的美妙感受,言语间无不透射出刘可钦校长对教育的那份挚爱,对所有教育人做好教育的那份殷殷期待。

在南京听名家的课,能明显感受到名家不仅仅是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们上示范课,更重要的是唤起教育者们对教育的责任意识,希望教育能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使教育的'春天更美丽。

2、名在有思想。

培根说,别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专家们一再强调教师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研究,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读《教育其实很美》一书,可以一口气读好多页,读得畅快,读得过瘾,除了语言的精准,更吸引人的是观点的新颖,见解的独到。如“让老师们感到安全”“尊重教师的专业主张”“集体的力量不等同于团队的力量”“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带孩子走过那道坎”等等。这一个个小标题浸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折射着迷人的光芒。

正如南京听课时,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课堂上让孩子们懂得“站着读书”的重要性;王崧舟老师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也是在激励孩子们“人人看月各不同,自己心中月更美”的思想,鼓励孩子们读出自己的感受;戴建荣老师独到的吟诗教学本身就透着自己的深入研究;窦桂梅老师上课像是聊天,跟同学们聊民间故事,整节课以学生的学定课堂上的教,游刃有余,风采尽显。看他们的课没有自己多年的思考,是不可能衍生如此多的课堂精彩。

还有名在设计。每节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学设计之精、之深、之巧。听似平实的话语中体现着先进的理念,看似简单的设计中渗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名家”之“名”还名在有趣。

薛法根老师的课上,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经历了:听故事→知结构,讲故事→用结构,编故事→化结构。由学知识转变为多种能力的训练。这种有趣的学习令孩子们乐此不疲。

朱文君老师领着孩子们玩小古文,让孩子们学得生动,学得牢固。

窦桂梅老师整节课就是在跟孩子们“聊”,聊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聊懂了重点、难点,聊出了思想。

“名家”之“名”还名在肯钻。

这次听课,我真的从这些大师身上,领悟到了:只有付出,只有钻研,坚持不懈,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名师,别无它径。

越读《教育其实很美》越觉得自己要学得东西太多,包括这次南京之行我深受震撼,真正体会到了“等,靠,熬”是不可能成名成家的,“名家”是等不到,靠不来,熬不出的。

认真过自己的每一天,在看似重复的日子里认真体悟教育的美丽,才会发现生活中每个人都很美,每个人的付出都值得珍视,每个人都很重要。读书在继续,感悟在加深,情感在升华,幸福在集聚,指数在升高……

只要不断深学、不停探索,只要足够用心、足够深钻,只要坚持不懈、永不停歇。每个人都能寻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幸福,拥有美丽!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9

《教育其实很美》已经读完,刘校长在文中 提到的那个不肯走进教室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小女孩在刘校长回校交流时与我们提到过,在《小崔说事》访谈中关村四小节目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简单说,上学了,她却以哭闹的形式拒绝走进教室。

类似这样的孩子我在一年级也见到过,有女孩,也有男孩。往往在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或者教室门口,轻者抹眼泪,重者紧抓父母的衣襟怎么都不肯松手。但,父母离开学校后,孩子虽不情愿,通常也会随着老师的牵引走进教室了。而文中的小女孩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走进教室,其他孩子上课的时间,就是她哭闹或在校园玩耍,在教室外走廊与老师捉迷藏的时间。

此时的刘校长在得知情况之后,让小女孩走进了自己的会议室,让老师放心去给其他孩子上课。当有人质疑:这孩子不影响你的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说:“帮助她适应学校生活就是我的工作啊!”

随后数月,刘校长在与小女孩的相处中一步步让孩子自觉地回归了课堂。起初,我惊讶于刘校长的耐心,也庆幸自己没有碰到这样的孩子。但仔细琢磨,我们班虽没有这样的特例学生,可是55个孩子,每个孩子本身都是独特的啊!

陶陶,一个乖巧文气的女孩,怎么小名会叫淘淘呢?父母说:“孩子出生时只有二斤六两,我们叫她陶陶是陶瓷的陶。”

Z,七个月时早产,单独与人沟通时目光飘忽不定,集体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偶尔在课堂发出怪叫声。

D,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认字较少,集体学习中存在困难,课堂上时常做小动作以派遣自己的无聊。

W,幼儿教育阶段父母参与少,孩子时常自己玩耍,集体学习中没有兴趣,但一张纸片可以让他整节课摆弄不停。

面对集体教学,我们总期望整齐划一,这样,我们繁琐的工作才能简单一点。家长们也是如此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我家的孩子怎么却是这样呢?其实,您一定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

教育其实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独特,美要美在教师的用心。尊重孩子的差异,最美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 10

在工作室组长和同仁的带动下,我开始在书香世界里寻求教育的真谛,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充实感。无意间,我翻开《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于是便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可钦校长写的,书中她不时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听到的小事情来阐述,细节中渗透着教育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事。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不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我曾经看过两个小故事。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捣乱,不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教导又不服气。老师批评的语气中,夹杂着怒气,边批评边说:“你别翻白眼啊!”可小孩并不知道什么是“翻白眼”,很好奇,就偷偷地翻了一眼睛,不巧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十分恼怒地呵斥道:“我说你,不但不听,还故意翻白眼。”自然,这个学生只得灰溜溜地反省,下课写检讨。

还有一个学生,同学送了一块彩色的棉花糖,她不舍得吃,小心地把它放入水杯中。课堂上,她忍不住打开水杯看了一眼,没想到棉花糖被水一泡变大了。她感觉非常有趣,扑哧一声乐了,结果被老师发现,也被罚了。课堂开始变得很安静,老师继续讲课。所有的学生都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师一个有一个问题,所有人都可以感觉到课堂气氛的压抑。

我举这两个事例,主要就是想说明,学生犯错、走神儿,都是课堂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使学生丧失可贵的品质——好奇。我们会遇到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我想,老师如果能大度宽容地一笑了之,远比怒斥换来的效果要好。因为,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成长特点深刻理解之后的智慧。

所以,美不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感受——原来,教育其实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