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中考作文 > 【精华】中考作文6篇

【精华】中考作文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9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中考作文6篇

中考作文 篇1

那个带有黑黑斑点的芒果,是我好的奖赏,那是奶奶浓浓的爱。

———题记

芒果的芳香每每飘入我的鼻子,索绕在我周围时,我便想起了那好的奖赏。此时,奶奶的爱就如芒果的芳香,索绕我心中,充盈着我的心房……

那年,我趁假余时间到奶奶家玩。在院里,我依偎在奶奶怀抱,指着树上那一个个尚未成熟的芒果叫到:“我要吃这个!” 芒果翠绿色的外皮虽带点青色,但已牵引了我的馋嘴味觉。

“不,还没熟”奶奶呵呵地笑了,“等你考个第1名回来,奶奶就把它奖励给你,好吗?”我拍着手大叫好,奶奶亲亲我的额头,脸上露出温馨的微笑……

回到城里,我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那个刺痛我心的电话声响起,“奶奶不行了!”电话那头,姑姑已经泣不成声了。我呆住了,一滴泪水从我脸上划过,那懊悔的泪把我的心划得很痛。我真的拿到第1了,可是,我并没有向奶奶报喜,我竟把远方的奶奶给忘得一干二净了,我恨我自己!带着一脸泪水,我坐上了前往医院的汽车。

医院里的床单白得恐怖,到处飘散着浓浓的药味。奶奶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面,正当大家欣喜地望着终于醒过来的奶奶,医生却说这是回光反照,大家都沉默了。我强忍住泪水扑到奶奶身上,我惊讶地看到,奶奶长满老茧的手中握住一个长满黑点的芒果,她是那样用力地握着,浑浊的眼中充满了不舍。妈妈告诉我,是她把我得到第1名的消息告诉奶奶的,奶奶一直说要奖励我一个芒果,临上医院时还把这个芒果带来了,说要亲手奖给我。

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感情,“奶奶,你会好起来的,你不要离开我!”我带着哭腔叫道,心里像被刀割了一样,泪水倾盆而下。

“奖励……奖励……芒果……”奶奶喃喃道,无神的眼睛透出一种只有我才能读懂的慈爱,接着用尽全身的力气,颤颤抖抖地把芒果放到我手中,并紧紧握住我的手,“好……好……读书……”奶奶沙哑的声音只有我才能听到。我一个劲儿点头,泪水在眼中翻滚着。

忽然,奶奶松开发手,轻轻闭上了眼睛,此时,我地泪水拼命地涌出来,嗒嗒地打在手上,打在芒果上,这个斑斑点点的芒果,我感觉到它是那么的沉重,望着奶奶恬静的脸,我默念,“会的,我会好好读书!”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芒果,那是一个好的奖励!

又是一个夏季,芒果又熟了,那一个个金黄的芒果又唤起了我深深的思念。芒果的香味越来越浓,正如奶奶的爱,那是奶奶给我的好奖赏。

中考作文 篇2

今天的最后一节地理新课上,唉!一提即“最后”一词,总会让人莫名其妙的涌上一阵无限凄凉、悲苦的心情!

但有的同学却不这么认为,还是该说就说,刚被老师提醒后又在那儿笑,使得温柔的孙老师不得不被迫停下讲课,维持纪律。

我刚想起来了生物老师说的一段话:“捣蛋者就像动物园中那几只被耍的猴子,在座的都是观者,而我就是那个耍猴人。”想到这里,我看着那些正在嬉皮笑脸的同学,心中不仅一阵阵的悲哀。

同学们,离生物与地理中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仅剩半年了,不到二百天了呀!

时间会一如既往的流逝,什么也抵抗不了它前进的步伐,而且它又是无比公平的,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哀求而多给他一点时间,也不会因为嫉妒某个人而给他减少一些时间。所以,无论我们是努力或否,中考就在不久的未来等着我们大展身手,推迟的几率很小很小,总是要到来的,而中考的意义可非同小可,考好了才能进好的高中,好的高中就相当于站在好大学门前,高中的努力就相当于蓄足了力气跳过那个高高的门槛。

总之,中考在即,我们必须积极应战,不感到不自信与恐惧勇往直前!

中考作文 篇3

把握材料寓义

当前中考材料作文要求从材料中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提取出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作。因此,审题立意成为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很多考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中心.往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请看下面的作文题: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紧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要求:①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一则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你要注意最符合命题意图、最能体现材料指向的意义。上例所给材料是一首诗,理解诗的主旨才能确立写作的主题。这首诗的主旨体现在最后两句:“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根据材料中的这个关键句,可以提取出“生活需要合作”、“和谐相处才有美好生活”、“团结就是胜利”、“集体就是力量”等写作话题。

中考作文 篇4

【作文原题】

从前,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有人却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的。”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要求: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600字以上。②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及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

此题可作多角度立意。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来看,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受穷。这表明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反过来,正因为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里的鞋帽会大有市场,这就要求人们做事情要勇于尝试、敢于冒险,学会革新,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又需明白,做什么事情,我们要善于扬长避短;当然,从另一角度看,有时候劣势也是一种优势,优势与劣势只是相对而言;从鲁人的特长与发挥看,材料又让我们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找对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如果将这件事情扩而大之,这又告诉我们,事情能否成功,知己知彼才是前提……至于选择何种角度写作,这要看自己……

【优秀作文】

“鲁人徙越”的启示

不知您是否听说过韩非子写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鲁国人擅长纺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纺织白绢。他们想迁到越地去,就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将穷困不堪了。”这个鲁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赤脚走路;白绢是做帽子用的,而越人却披头散发。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地怎会有用武之地?怎么会不穷困呢?”

看完这个故事后,人们往往认为擅长编制的鲁人夫妇糊涂无知,那位劝说者则明智而有识,这几乎成了铁案。是的,如果我们用静止的观点来分析,擅长纺织的鲁人夫妇到越地之后,一定会像那位明智的劝说者所说的那样,特长得不到发挥,定然会“无用武之地”,以至于“穷困不堪”了。

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深入下去思考一下呢?就会得出一个与劝解人说的完全相反的答案——

鲁人徙越之后,并不一定急于卖鞋卖帽,而且不一定局限于卖鞋卖帽。他们夫妇到越地之后,可以先做一番考察,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然后再对鞋帽从美学角度的和有利于身体健康诸方面,做一些宣传穿鞋戴帽的有益广告,使越地人慢慢认识并接收穿鞋戴帽这种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意自然就有了。当然,越人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马上改变,鲁人夫妇也不可能马上富起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人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一定老不穿鞋、不戴帽,就像人类开始时挂树叶、围兽皮,而现在却穿上衣服一样。再说,鲁人夫妇既然擅长纺织,那么,他们的纺织就不会局限在鞋帽上,他们可以纺织出许多越人喜欢的东西。这样,鲁人夫妇又何患不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有许多人看待事物或干事情,总是像故事中劝鲁人的人那样,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墨守成规,不思变革,满足于当前的环境,对新出现的事物,一看脸孔陌生,不是采取怀疑的态度,不加理睬、不去注意,就是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异端”,一棍子打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与我们所处的改革时代极不适用的。我们国家是一个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尽管在建国之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现在状况,国家建立了适合当时实际的经济体制,但这些旧的经济体制,现在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都在实行改革开放,它们的经济实力都在不断增长。我国本来就比世界发达国家落后,只有实行改革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在当今,我们只有像鲁人那样,敢闯禁区,大胆尝试,才能创造出财富,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相反,像故事中劝说者那样固步自封,只能是越来越穷,最后不攻自破,不打自倒,重演清朝末期的历史悲剧。

中考作文 篇5

有人说父爱如山,有人说父爱如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有人说父爱是一双宽厚有力的臂膀,而我却觉得父爱是一种伟大的爱,是一种深沉的爱,是一种不善于言语的爱,父爱,你是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爱啊!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闲钱供我读书,可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啊。父亲很是伤心,多次对我说:“孩子,你不能怪父亲呀,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实在是没有钱供你读书啊!”每当父亲说到这儿就在也说不下去了,我也跟着哭了起来。于是父亲本着爱我的思想,托人到处给自己找工作。终于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工作。这工作很苦,一天最多能挣20元钱,可父亲为了多挣点钱,每天天一早,就来到工地上干起活来,而且坚决不在工地上吃午饭和晚饭,这样就可以多挣几块钱,为我早点缴完学费。可是“人是铁,饭是刚,一顿不吃饿的慌啊!”父亲每天就吃两个馒头充饥,每次干活累了回来,倒床就睡,每次半夜都能听到父亲的肚子咕咕在响,哎!只到后来我才明白了父亲倒床就睡的原因,原来父亲每天干完活回来都非常的饿,可是又不愿花钱买东西吃,只得让肚子咕咕作响,为了节省体力父亲不得已才倒床就睡。当我知道了这件事情后,我流着亲跟前,对他说:“爸,我不读书了,你为了我读书的事情到处打工挣钱,你看你都瘦到什么地不了啊?”我望着现在的父亲,现在骨瘦如柴的父亲,与原来健壮如牛的父亲作比较,我哭了,深深的哭了。

一早起来,我发现父亲的眼圈很红很红,向母亲一问,知道了父亲昨晚接到了包工头的电话,电话上说,叫父亲明早不用上班了,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比父亲还要好的人。我听了,一下子懵了,我从心底里恨那个包工头,可是恨又能怎么样呢?事实已经成为事实了,我无法挽回了,现在只能做的就是劝劝父亲,叫他不要难过。我慢慢走到父亲跟前,对他说:“爸爸,没事,我们以后再找个工作就行了,不必难过了。”哪儿知,我一说完,父亲就哭了起来,对我说:“墨儿,你是不是觉得父亲很没有用啊?也难怪,父亲没有能力供你上学,你肯定很怪我吧!孩子,爸爸一定会让你读书的。”父亲一说完,我们父女俩抱成一团,哭了起来,在一旁的母亲也早已潸然泪下''''''后来,父亲去了县城,谁也不知道他去干什么了,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只见父亲手里攥着几张钱,兴冲冲地对我说:“孩子,你可以读书了,爸爸有钱了!”我听了,喜极而泣,对父亲说:‘“我终于可以上学了!”

第二天,父亲和我一起去办了入学证,我高高兴兴的入了学。每天我和父亲一起出门,我坐上父亲的自行车,父亲蹬着车送我上学,然后去打工。只到现在,我们家的经济已经有了改善,日子也一天天过好起来了,每当我和爸爸坐在沙发前看电视的时候,我总要望望爸爸,心想:爸爸,你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啊!

中考作文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根据材料准确地把握主旨,提炼论点;

2、学习按照”引议联结”的方式构思,能在主体部分运用正反对比式或并列式结构。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会写简单的议论文,中考也经常考材料型作文的写作,所以我觉得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初步写作。在九年级上学期学习议论文的时候,进行过三次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第一次是对议论文的写作方式的一个初步感知,指导初步运用“引议联结”式的结构,要求观点明晰,会引名言、举实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这一次仅限于是指导大体模式;

第二次将指导重点放在“会恰当的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学习在引用论据后进行适当地论证”,即会举例、会析例;

第三次写作既延续上次的举例、析例训练,又提出在“联”这一部分将自己的思路拓展开来,提出运用正反对比式和并列式思路增强作文说服力的要求。

现在浏览当初的教学设计,感觉在“举例、析例”方面的指导还比较具体,给出了三种比较具体的方法:“探因分析法、评析法、反向假设法”,当时训练的效果也比较好。而如何指导学生提炼论点、如何构思出正反式或并列式的论点,仅限 于老师提出了写作要求,给出了一些范例,并没有指导学生该怎样做。所以,这一次当小组内定出“作文指导”这一研讨课主题时,我反复思考,把这一次写作指导的重点放在审题与构思上,即“指导学生提炼论点、会列举正反对比式和并列式的分论点”上。这是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学生进行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进行材料型作文的写作指导。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根据材料准确地把握主旨,提炼论点;

2、学习按照”引议联结”的方式构思,能在主体部分运用正反对比式或并列式结构。

环节一:分析河南中招命题规律与趋势,引出材料型作文的写作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的是河南省20xx——20xx四年中考作文的考查方式和题目,仔细观察,看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思考一分钟

师:找一找共同点。这四年的共同点是第二个题目都是——

生:材料作文。

师:对,都是材料作文,而且要求都一模一样,都是“根据材料寓意,自拟题目”,只是材料有所不同。

课件展示分析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河南近四年都是二选一的作文,且材料作文为每年必考方式,命题和半命题出现的几率占一半。从命题趋势上看,20xx年依然会沿用此种考查方式,分值保持在50分,“家庭、学校、社会、人生”几个话题依旧会是20xx年中招命题的主旋律。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尤其需要考生们重视。

(反思:当初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明晰中考作文命题趋向,引起对材料型作文写作的重视,这样的导入设计很平淡,但我觉得比较实用,言简意赅,直奔主题,能够为下边的训练节省时间。一个应该改进的地方:课件上已经把四年的作文类型题目及题目都展示了出来,四年的材料作文还特意用了红色字体,学生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叫两个学生分析一下,没说到的地方教师再补充一下,可能会更自由一些。可能是自己太想直奔主题了,所以就自己引着叙述分析了下去。)

环节二:介绍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及写作分类

师:我们先来看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课件展示)

①故事型:它包括梗概故事和片断故事、寓言故事

②论说型:它包括名言警句、哲理语段、议沦文段。

③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④情景型: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生活场面,特别的细节)。

⑤图表型:漫画、图表、照片等。

再来看材料作文的分类:

①供材料写记叙文;②供材料写议论文;③供材料写说明文;④供材料写应用文;⑤根据材料写局部(补写);⑥根据材料缩写、扩写、改写。

师:但不论是根据材料写哪一种类型的作文,都需要根据什么来进行写作?

生齐答:材料的寓意。

师:对,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需要根据材料的中心来写作。所以今天我们练习根据材料写议论文就进行两个方面的训练——审题与构思(师板书题目)。

(反思:现在再来看流程,感觉课堂开始之初已经展示了学习目标,这一次再提出“审题与构思”这个指导重点感觉有点不太流畅,可以把目标展示放在这个环节后再展示。)

环节三:吹尽黄沙始见金——解读材料,把握核心

(一)审题指导

师:作文材料形式多样,完全没有规律和热点可循,真可谓“防不胜防”。但所有的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点:含义深刻,蕴理于文。简言之,就是出题者择取材料的意图明显。大家从以下方面抓取材料本质——第一种方法:善于抓取对话重点和关键词,剖析材料中心,明确主旨走向。

和某些小说相似,材料作文中的一方对话,往往是作者的“代言”。这些对话往往有比较或对比的信息,这就是作者想突出表达的观点。

我们来看20xx年材料作文《橘子和苹果》,请一名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小姑娘把橘子皮剥去,看见里面有很多小瓣,就问”橘子,你为什么长这么多小瓣呢?是为了你和大家分享啊.”橘子回答说.小姑娘又问苹果:”苹果,你为什么没有小瓣呢?是为了让一个人吃吗?”苹果回答:“是为了让你能完整地把我奉献出去。”

师:这里边有两处对话,第一处是小姑娘和谁的对话?

生:橘子。

师:他们对话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齐答:分享。

师:第二处是小姑娘和苹果的对话,这里边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齐答:奉献。

师:通读两个句子我们可以发现两句的答语中都能表达“与人”“大家”这样向外含义,那本文中观点应该定在“分享”或“奉献”上了。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种方法:寓言、漫画、诗歌要看寓意、中心。

如这样的寓言(请一名学生来读,担心后边的同学看不清屏幕):

一个自以为怀才不遇的青年非常苦恼,他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上帝从路边随意拾起一块小石子,又随便扔了出去,问青年:“你能找到我扔出去的那块石子吗?”青年摇了摇头。上帝又把手上的金戒指取下来扔到石子堆中,问青年:“你能找到那枚金戒指吗?”“能。”果然,青年很快就找到了。上帝说:“现在你该明白了吧。”

师:你明白了什么呢?把你的想法给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相互交流)

师:一句话把握一下材料的寓意。XX,你来。这一竖排同学先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它的寓意是:(迟疑了几秒)是金子总会发光。

生2:一个有才华的人不要抱怨环境,是金子总会发光。

生3: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要因为自己怀才不遇就……(听不清,师引导,补充了一个词:一蹶不振)。

生4:是金子总会发光,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生5:是金子总会发光,只有——(没说下去)

师:还没想好,是吧?请坐。刚才第一个同学说了一个“是金子总会发光”,后边一溜都串了下来。刚才有同学笑,看来对材料的寓意有自己的理解。谁来说一说?

生6:自己真的是块金子,才能够让别人发现。

生7:只有把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来,才能让别人发现。

师:我们来看材料里的`提示语:“自以为怀才不遇”,说明是不是真的很有才能?也不见得。上帝的两次举动就提示他要把自己变成一块金子。也就是说,要想让别人发现你,应该首先完美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或者说应该在自己身上寻找“不遇”的原因。

(反思:这个环节当时很尴尬,本想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结果被叫起来发言的一排学生说的都不靠谱,而且第一个学生说了一个“是金子总会发光”,后边的几个全跟着顺了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录像,是我的安排有问题:读完材料之后,我让同桌相互交流从材料中明白了,之后就直接提出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寓意,没有再给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所以第一个学生的发言明显迟疑了几秒,后边的同学可能觉得前边的同学语文程度比较好,受了影响,也跟着一路错误地溜了下来。另外,这各环节本意是结合这个材料指导学生抓寓意提炼观点,应该是谁想好了自由发言,起一个引领的作用,不应该是这种“检查式”的提问发言。)

师:我们再来看两种方法。

3.照片要看对比突出的主题;画面往往有需要在对比不同的信息比较中才能表达自己的主旨。

4.打开思维,在遵循基本主旨不变的前提下要合理提升高度,开阔视野,力求有自己的独立思维。

(反思:

1.第三种方法没有举相应的例子,举个例子会好一点;第四点要求可以不提,因为初中生是刚刚接触议论文的写作,这样的要求有些拔高了。

2.后来研讨时,凯云老师提出:学生该怎样确定材料中的关键词、怎样确定材料的寓意,是不是再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指导。这些自己在备课时真的没有想透彻,还需要自己钻研一下;另外也是因为自己有这样的疑惑:语文阅读里的一些东西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就如一篇文章的中心,就如一段话里的关键词,到底该怎样给学生点拨?)

练笔一:20xx年河南省中考作文材料

师:下边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小练笔,这是河南省20xx年中考作文材料,请结合材料提炼出论点。师读材料:

如果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即使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没有用;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无法实现。

请大家结合材料里的关键词语,提炼出论点,写在课前发的练习纸上。

学生用了四分钟的时间分析材料,写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巡回检查。

学生发言。

生1:人生要有梦想、有追求,在梦想的基础上更要有实力。

师:有梦想、有追求,更要有实力。

生2:梦想与行动密不可分。有梦想并为之行动,梦想就可能实现;只有梦想但不行动,梦想也会无济于事。

师:后边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句子是什么?

生2:梦想与行动密不可分。

生3:梦想必须与现实相结合。

师:概括得很简练。

生4: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

师:好的,请坐。刚才我叫了四个同学,谁还有补充吗?

生5:要用梦想来引领行动,要用行动来实现梦想。

师:这个句子很精练。好的,我们来看一下材料:首先要找出材料里的几个关键词:造房子、梦想、砖头、拥有等。大家要注意,刚才我看几个同学的观点,发现有几个同学写的观点里就有造房子、砖头这样的词语,注意这里取得是它的比喻义,不要单纯理解为本意。“造房子”指的是?

生:梦想、成功

师:梦想、目标、成功都可以。这里的“砖头”是什么?

生:行动。

师:是持之以恒的行动和努力。所以这个材料的论点就应该定在“梦想与努力”“成功与努力”等关系上。

师:我们再来进行第二次训练。男同学都非常喜欢踢球,关于球王贝利的一个故事: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学生思考两分钟,发言。

师叫一竖排学生发言。

生1:(没想好,不语)

生2:逆境造就人才。

生3:磨难有助于成功。

生4: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具有竞争意识,才能成功。

师:艰苦的环境,竞争意识,提到两点,很好。

生5:逆境早就人才,经历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更强大。

师:好,刚才看到xx写的不错,你来读一读。

生6:竞争提高能力,逆境造就成功。

师:很精练的句子。

生7:逆境造就人才,安逸……

师:想来个对偶,但是还没有想好,是吧?可以说安逸会带来衰亡等。运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观点。同学们还有别的观点吗?

生8:成功的大门永远向那些努力的人敞开。

师:请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材料:人物对话中有对比或作者想突出的内容,贝利的话里想突出哪几个词语?

生:竞争意识、贫穷。

师:为什么儿子会缺乏竞争意识?“因为他很富有,而我小的时候却非常贫穷”,当然竞争意识能使人走向成功,而这个竞争意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贝利强调自己小时候贫穷的家境,贫困的环境能磨练人才。刚才很多同学提到逆境、挫折、磨难等,这些都是比较合适的观点。(转向生8)现在明白你的观点合适吗?

生8:不合适。

师:观点定好后,就可以拟题了,例如:贫困是一笔财富、自古雄才多磨难。

(反思:这两次小练笔我认为进行地比较成功。一是没有给学生很难的材料,这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二是第一次练笔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4分钟,学生有时间仔细思考、组织语言;第二次练笔思考的时间就只用了两分钟。三是自己能够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尤其是根据最后一个学生的不合适的观点所作的点拨。常常汗颜自己语言的贫乏,做不到精妙的点拨和升华,逐渐努力吧。)

环节四:布局有方才匀称——迅速构思,结构清晰

师:第二方面的训练,咱们讲的是构思。材料作文基本的写法原来我一直讲四个字,是哪四个字?

生齐答:引议联结。

教师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引”是什么?

生1:“引”是引材料,引出材料中的观点。

师:“引”应该是引用材料。引用材料需注意什么?

生1:抓住中心。

师:抓住和中心相关的材料进行叙述。

生2:引材料时不能太过于概括,还应该抓住中心引材料。

师:因该是“围绕”。我满来看一下屏幕:引材料不能抄大段原文,要概括;另外不要不印材料,直接进入议论。容易使人感觉脱离材料;即使你写的作文寓意非常鲜明,紧扣材料主题,也最好在开头一两句话联系一下材料。如:读了这个故事……,材料中的XX人物的经历启示我们……

第二步是“议”,“议”是什么?

生3:议就是举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还不太理解。谁来说一下?

生4:议就是围绕你的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生5:议就是引出自己的观点。

师:议就是对刚才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自己的中心论点。看来大家对大致的写法是掌握了一些,但术语还不太会解释。下边“联”这一部分才是对你的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解释一下,“联”是什么?

生:联系社会、现实。

师:还有自身的经历等等。最后是“结”,怎么理解?

生6:“结”就是根据中心对文章进行结尾,顺便呼吁大家。

师:对大家发出号召。这里边还应注意重新回应一下开头的材料。

(反思:这一部分进行地很尴尬,原以为学生对“引议联结”式的结构理解得比较好,哪知道学生一发言误差就比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原来讲材料作文的写法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学生对术语比较陌生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

师:“引议联结”这四部份里边那一部分需要大家写得最细致、篇幅最长?

生齐答:联。

师:原来我们讲作文“凤头、猪肚、豹尾”,联这一部分相当于什么?

生齐答:猪肚。

师:对,肚子,肥肥胖胖的,内容一定要充实。怎么样把内容写充实呢?我们来学习这两种方法:正反对比式和并列式。我们先来看“正反对比式”。

屏幕展示,一生读材料:

这类文章往往是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后,又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它的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衬托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师:不仅是分论点可以对比,而且论据和材料也可以对比。例如:

举例一:

中心论点:学习要虚心

正面论证:虚心使人进步。

反面论证:骄傲使人落后。

举例2:

中心论点: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结果。

战胜挫折,能使人走向成功。(举正面例子并论证)

逃避挫折,等待你的只有失败。(举反面例子并论证)

学生齐读例子。

练笔三:

中心论点:要珍惜青春

正反对比结构:(提示格式:关键词语+做法+结果)

正面论证:珍惜青春, 。

反面论证:虚度青春, 。

学生练笔,时间为四分钟。

请一排同学展示:

生1:珍惜青春,美好未来向你招手;浪费青春,万事化为蹉跎。

生2:珍惜青春,让青春如朝阳般绽放;浪费青春,耽误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美好的未来。

生3:珍惜青春,就会珍惜时间,活得充实;浪费青春,就会浪费时间,一事无成。

师:想让句式再工整一些,还可以在字句上再斟酌一下。

生4: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浪费青春,虚度时光,会使自己感叹惋惜。

师:后边这个词语不错,“感叹惋惜”。

生5:珍惜青春,做完美的自己,会走向一定的成功;浪费青春,会虚度时光,可会走向失败。

师:虽然语言不够精炼,但结果对比地很清晰:走向成功,走向失败。谁还有,把自己的观点展示一下。

生6:珍惜青春,珍惜明天,人生将精彩而充满幸福;浪费青春,无所事事,人生将枯燥而乏味。

屏幕展示一个示例,学生自由读。

正面论证:如果珍惜青春,就会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建功立业,一生有为。

反面论证:如果虚度青春,则会一事无成,“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并列式:

师: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经常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论点的正确。因为涵盖了不同的情况,所以文章也就有了非常强的说服力。议论文并列结构模式通常表现为:

(1)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2)本论

A、分论点1+论据(事例)+分析论证

B、分论点2+论据(事例)+分析论证

C、分论点3+论据(事例)+分析论证

(3)结论(照应全文)

师:怎么把分论点阐释开来?可以阐述内涵,分析原因、揭示地位、作用、价值,提出策略。可用的格式为:

关键词+是……

关键词+是因为……

关键词+需要(或能够等)……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做笔记。

例一:以“向挫折微笑”为论点,列出几个分论点。

学生齐读:

(阐述内涵)

分论点一:向挫折微笑,展示的是勇敢者不屈的信念。(童第周)

分论点二:向挫折微笑,体现的是乐观者奋起的动力。 (爱迪生)

分论点三:向挫折微笑,凸显的是无畏者执着的毅力。 (徐霞客)

例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中心论点:不动笔墨不读书

(揭示作用)

学生齐读:

分论点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

分论点二: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

分论点三: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

练笔四:《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1)开头部分:排比句式,提出总论点: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2)第二部分:并列结构

分论点一: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 (利于亲情的沟通)。

分论点二: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 (利于友情的沟通)。

分论点三: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 (利于爱情的沟通)。

(3)结尾部分:深化话题,重申观点。

学生思考,写,用时5分钟。

学生展示:

生1: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能够打开真心朋友的心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能够巧妙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能够拉近心灵之间的距离。

师:三方面,友谊、人际沟通,拉近心灵距离。

生2: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使沟通更加和谐,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容易使人理解,从而使沟通更简洁。

师:第三句没想好,是吧?前两句不错,请坐。

生3: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能够获得一份得之不易的友情;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能够为自己赢得他人的尊敬。

师:语言比较流畅。

生4:沟通师生之间的钥匙,叩开了久寂的大门;沟通时邻国之间的互助,放飞了和平的白鸽;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相互慰藉彼此的心灵。

师:不仅句式整齐,而且语言还很美。第三个与第一个句式有点重复了。像XX这种思路,还可以由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同样,亲情、友情、爱情这也是一中思路。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学生自由读。

(反思:这一部分的训练应该是本节课的难点。现在反思有一个环节安排不太合适:如何列正反对比式和并列式的观点,这种思路的总结不应该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结合例子分析,之后教师再总结出来,最后是学生练笔,这样课堂的生成性更强一些。)

环节五、课下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引议联结”列出一个详细的议论文结构提纲,要求“联”这一部分运用正反对比式或并列式结构,自拟题目。

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捺,要俩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捺,那么“人”字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

课后反思:

1、学生的收获。

这一节作文指导讲的是以前的作文指导课上没有讲到的方法,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首先,审题训练,指导学生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寓言故事的寓意提炼观点,如果材料难度不太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提炼出比较恰当的观点。其次,指导学生列出正反对比式的分论点,有一半学生的观点明晰,句子通顺,有对比的意味。第三,指导学生列出并列式的分论点,仅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列出来,并且不敢细致推敲词句上的问题。在备课时我预想的目标就是让大部分学生会审题、会列正反对比式的分论点就可以了,这样在写材料作文时结构就比较清晰,在主题部分也能够展开论述了。至于用并列式的分论点式来构思文章的主题部分,这个要求比较高,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理解、接受,也能够列出来;中等及靠下程度的学生可能思维没有达到,还有语言表达能力上的局限,这个要求就难以达到了。因为是中考复习指导,就不能顾及面向全体学生了。这既是遗憾也是现实。

2、环节的安排

和东艳老师的课相比,我的课堂属于中规中矩的教师指导课,老师指出一二三,学生照做,课堂环节教师控制得多,课堂的生成性不强。我觉得这也是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在作文指导方面时间毕竟不多,备课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得多一些,在教学方式上考虑得少。走在学生后面,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效果也会更好。

3、教师的点拨

作文指导课上教师的点拨和激励很重要,学生提炼观点也好,列出并列式或者对比式的分论点也好,多少是要存在一些语言或思路上的问题的。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纠正问题,使学生在发言后得到收获,尤其是正面的示例,效果会更好。我所期待的语文课堂也是这个样子,一直在努力,但在课堂上,自己语言的贫乏还是表露无遗,汗颜又惭愧,自己离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距离还很远。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