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件中心 > 八年级课件 >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通用8篇)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通用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8W 次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通用8篇)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 篇1

【教学构想】

借助本课两首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幸福,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基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特点,本堂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突破。

1.反复朗读。

诗歌音韵美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朗读魅力。首先,我设置了教师的范读。教师准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感情,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这是诗歌教学的魅力之源。

2.感悟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补充完整,从而融入诗歌的艺术世界中去。诗歌里的形象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的艺术表现,鉴赏时把握诗歌的形象是体味诗歌意境的必由之路。

3.写出自己心灵的诗篇。

我在教学最后设计了师生共同创作一首小诗。这一环节旨在鼓励学生用这样的文学样式来表达自己,稚嫩不怕,应重在表达、宣泄。学生尝试用或稚嫩或成熟的笔触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对问题的见解、对世界的看法,当心灵的诗篇写就之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成就感、满足感会激励学生产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诗的构思及作者对幸福的深刻理解。

2.学习透过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领会作者感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3.反复诵读诗歌,品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透过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领会作者感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2.启发学生调动个人体验赏析诗歌,理解“幸福”的内涵。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上课前,我想做个调查,觉得自己生活很幸福的同学举手。

随机请两名同学回答幸福或不幸的原因。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如何才能将幸福抓在手里呢?今天我们听听我国当代诗人李瑛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课前的小调查可以快速导入“幸福”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李瑛《幸福》,学生完成两个任务

1.扫清字词障碍。注意圈点出自己没读准的字,正音。

瞩(zhǔ)望 茑(niǎo)萝 颤(chàn)动 眸(。móu)子 苦涩(sè) 林莽(mǎng)旷(kuàng)野

2.思考:本文副标题为“告诉我们的孩子”,在听读中,你认为作者要告诉你你们什么?

明确:作者从“幸福在哪里”的角度诠释幸福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必苛求完整,能大致把握诗的内容即可。

(这一次的朗读旨在落实基础知识,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应该能明确诗的写作角度,对于主旨的理解不做要求,留待后面再做解答。)

三、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全诗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能读准字音,力求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初读诗歌,在要求上给出能力层级,既让学生明确朗读目标,又不给学生带来太大压力。)

2.找出作者表现“幸福”的事物(勾画出关键词),尝试为前五节诗的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1节:写收获之后的劳作者。

第2节:写静立田间的果树。

第3节:写疾飞的归鸟。

第4节:写雨中的浆果。

第5节:写劳作者团聚的温馨。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清诗歌的内容,找出诗中的意象,为下面的赏析做准备。对于学生拟的标题要给予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创意。)

四、分小组活动,再现诗中的画面。

1.学生分小组承担电视诗歌的导演任务。教师招标,每一个大组承接一个诗节的任务,有两个有能力的小组将多承担一个诗节的任务。

要求:(1)从备选音乐中,挑选适合本诗节诗意的曲目作为背景音乐,也可自己推荐音乐。

(备选音乐:唢呐《步步高》、小提琴曲《沉思》、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萨克斯《回家》、莫扎特《小夜曲》等。)

(2)细读每一节诗的内容,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诗的内容变成画面。

2.小组讨论。

3.集体展示小组对诗的理解与创意。

要求:每一个小组推荐两名代表,一名朗读这一一一诗节,一名代表描绘小组构思的画面。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可说出不同的创意,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自己的想法。

(诗歌的赏读离不开诵读,同时更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这一环节用导演电视诗歌的方式,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找出诗中的意象,大胆联想、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到学习诗歌独有的快乐。教师特意加入选取背景音乐一任务,一方面使用音乐营造气氛,更好地带学生入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4.诗歌前几节的最后一句都是“我想到幸福”,大家在导演的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幸福?你认为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 引导学生意识到幸福无处不在。

参考要点:收获的满足、奉献者的期待、归家的急切、成长的快乐、亲情的温馨 。

(在学生充分联想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幸福的原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

五、品读诗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1.大家的任务都较完美的完成了,同学们对于每一诗节的策划既有共鸣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见解。你们创意的灵感源自哪里?

(启发学生落实到对诗中字词的理解把握)

2.请小组代表再次谈谈抓住了哪些词展开联想,这些词用得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时首先要读出所品味的诗句,在美读中赏析,在赏析中品味。

例如:“丰收的镰刀”形象地点出劳动者的身份,丰收让人自然联想到丰收的喜悦。“

喘息”表明它完成了丰收过程中的艰苦劳动。拟人化的写法,把镰刀人格化,赋予其生命。

“瞩望”形象地写出摘净果子的树静默在田野那样一种无言的期待,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一闪而过”突出鸟儿飞翔的快捷,自然界的生命充满了对家的依恋。

又如“淅淅沥沥的小雨”、“茑萝绿色的卷须轻轻颤动”营造了恬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红色”意味着成熟,“微笑”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成长的快乐,对世界的憧憬向往尽在其中。

(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语言清新优美,有很多值得品析之处,这一环节的赏析是前一环节的延伸,有了前面学生的尽情想象,感悟诗意的基础,学生回到诗中品读语言就更容易了。他们自然会选择感悟最深的词句。教师要引导欣赏诗中准确、形象、富于生命力的语言,用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六、学习最后一节诗,领会诗歌的主旨

1.齐读最后一节诗。

2.自由提出自己不懂的诗句请求帮助或是自己畅谈对某一句的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某一句的感悟。

参考要点:幸福和痛苦是分不开的,它们相伴相生共同构筑人生。历经痛苦折磨后得到的幸福更值得细细品尝、咀嚼。

(这一环节的内容较前几节略有难度,因此教师采取这种灵活的方式,学生间合作交流,让理解能力强的感到帮助别人的快乐,鼓励稍差的同学养成求教的习愤。)

七、配乐,学生朗读全诗

(在音乐中,沉淀学生对全诗的理解,用美的朗读展现诗歌的魅力。)

八、总结学习诗歌的有关方法 赏析意象体会意境品读语言

(教师的归纳应联系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的补充要简洁明了。此一环节为下堂课学生的自主阅读作准备。)

九、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思考题:“我的幸福观”。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主学习罗洛的《幸福》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小诗。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尝试从一个方面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1.设计本诗的朗读,用有感情的朗读感染人。

2.调动想像力,将诗歌的内容演化为生动的画面吸引人。

3.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精彩的分析打动人。

(这首小诗线索清楚,主题明晰。因此,我设计将这首诗的学习交给学生,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落实诗的主旨和语言技巧。让各个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二、学生自由谈谈更喜欢哪一首诗

(这一环节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对两首诗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物,可提示他们从某一角度如诗歌的内涵与情感、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谈。)

三、出示画面,唤起学生对幸福的向往,加深对幸福内涵的理解

1.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照片主题为幸福瞬间。

(出示照片的目的是在两首诗学习的基础上,以直观的形象冲击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思考幸福的内涵。)

2.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幅,请尝试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你的想法。

(在学生自由的表达中,幸福是什么将会有更精彩的诠释,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唤起学生的个人体验,师生尝试共同创作一首关于幸福的小诗

师:我们总是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学习、工作、家庭,本来该是生活的快乐所在,却变成了背上的枷锁。有时我们甚至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如果你有爱的目光,如果你有足够的宽容,幸福真的离我们很近。当我们的教学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希望和大家共同创作一首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歌,.题目为《平凡人的幸福》。

师:当手轻划过你熟睡的稚嫩的脸庞/恬静中/幸福在心中跳跃。

当笔在试卷上勾画出绚烂的红色/深夜里/幸福在心中歌唱。

如若学生觉得有困难,不妨由学生开头,甚至允许有的学生另起炉灶,形式不定,关键是让学生尝试用诗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并在其中获得快乐。

(会感受幸福,才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共创的一首小诗,并不苛求它多么的完美,重要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学诗的热情和信心,为的是让课堂定格在师生情感碰撞的幸福一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练笔本上,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随感。

【教学后记】

让诗歌教学充满诗意美

诗歌教学向来被老师们视为畏途,然而在这样一堂诗歌教学后,我感觉整堂课的气氛轻松和谐,学生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所以我想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喜欢诗歌,,而是不喜欢学习让他们以背诵为唯一目的的诗歌。成功的诗歌教学能给学生激情,能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获得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我们的诗歌教学也要具备诗美。

所谓教学的诗美,是指作为诗歌教学本身也应具有教学美学形态,其实欣赏的过程也应是美的,而往往美的欣赏形式更能吸引欣赏者去探求美。那么如何使诗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愿呢?

1.让诗歌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诗外知识”,描绘自己头脑中的景象。整堂课气氛极为活跃,学生热情地描摹着自己的创意,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取新的灵感。

2.唤起学生的个性体验,写出自己的心灵诗篇。

第二节课在评述幸福的瞬间时,学生对照片的描述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们沉浸在对幸福的回忆与感悟中。原本被他们忽略的点点滴滴此刻都变成了幸福的印记。尤其是自己做诗的环节,学生的创造实在超出了我的想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的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诗歌教学基础上,我们更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审美意愿,从静态的文字走进诗人动态的内心。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教会学生学诗、赏诗,更在于让他们由此了解丰富的社会和复杂的人性,进而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创造人生的美。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 篇2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

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

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

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

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

(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7)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

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

概括——具体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明确说明对象

(2)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明确说明顺序

(6)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

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间音乐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引出陋室

1、展示ppt图片: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伟大的诗人一样,他被誉为“诗豪”。他就是唐代刘禹锡。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吧。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他和柳宗元支持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变革失败后,他几经贬谪,后来被贬到安徽的和州做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这间屋子仅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一篇文章,后来被刻在石头上。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3、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是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中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感知课文,感受陋室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学生齐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3)、教师范读,读出感情。

2、

疏通文意

(1)同桌合作,翻译全文。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三、品析课文,欣赏陋室

1、提问:作者心里的陋室如何?(陋室不陋)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用“我从文中

可以看出陋室不陋,因为它写了

,表现了陋室

的特点。”格式作答。

(1)陋室的环境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赏析句子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板书)

(2)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交往人物——贤良儒雅(板书)

问:你怎么看待作者的交友之道的?

正反两方面作答均可。

(3)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板书)

(4)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类比手法的使用。

3、赏析文章开头的作用

运用类比的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揭示文章的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赏析文章结尾的作用

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四、深入探究,感悟陋室

1、情景再现——县令驾到

想象知县到了和刘禹锡的对话。

2、装扮陋室

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件,供你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锡的陋室之中?选择之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1)文房四宝

(2)虎皮太师椅

(3)官府的公文

(4)佛经

(5)不加装饰的琴

(6)锦衣玉食

(7)先秦诸子散文

(8)金碧辉煌的牌匾

小结:在刘禹锡看来:金银于我若粪土,名利于我若浮云;斗室一间,简陋异常,但是有青苔碧草、知音相伴,如此惬意之境,正是我刘禹锡的钟爱啊!

3、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陋室,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五、拓展延伸,仿写陋室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2、模仿课文写作铭文。

六、总结提高,再诵陋室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刘禹锡的陋室情结,刘禹锡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刘禹锡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莲花一般的纯洁,都将深深感染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也将随着《陋室铭》的代代传诵,而继续感染着后世,成为永不凋谢的奇葩!

七、作业布置,记住陋室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达到熟读。

2.明确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译讲课文。

候 课

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好学习用书,端正坐姿,准备上课。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1课《与朱元思书》(板题),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二、完成学习目标1。(12分钟)

1.指导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投影出示:

自学指导:放声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准字音。如有不认识的字词,请看注释或查工具书将读音批注在该字词上。(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3.检查自学效果。(7分钟)

①指名学困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上完成。(若板演有错,中生、优生更正。)

投影出示: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水皆缥碧( ) 急湍甚箭( ) 轩邈( )( ) 泠泠( ) 好鸟( )

千转( ) 鸢飞戾天者( )( ) 窥谷忘反( ) 横柯上蔽( )

②指名几个学困生轮流朗读课文。(若读音或节奏出错,教师即示意暂停,其他学生更正;若还有错,教师更正并适当板书或范读。)

③全体学生齐读两遍课文。(教师口头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完成学习目标2。(20分钟)

1.指导自学。

师:好!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课文了,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试着译讲课文。

投影出示:

自学指导: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参照注释译讲课文。若还有疑难字词可查工具书。(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0分钟)

3.检查自学效果。(10分钟)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下列的译讲方法开始译讲课文。

①投影出示:

译讲方法:每人译讲一句。先读原句,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译讲整句。

②指名学困生和中等生逐句译讲。(若出错,教师示意暂停,其他学生更正;若还有错,教师更正,并适当板书或讲解。)

附:学生译讲可能有困难的地方:

任意东西:(随着)顺着心意向东向西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达到极点。

皆生寒树:透着寒意的树 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争高直指:争着往高处伸展,笔直地向上。

③学生识记词句的意思,若还有疑难可质疑。

四、当堂训练。(13分钟)

(学生完成下列练习,教师巡视、批阅、评价。)

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完成下列练习题。

1.解释画线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抄写课文并试背。

3.将生字注上拼音写一遍。

板书设计(教师适时板书学生学习中的疑难)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 篇5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

(3)结合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3)交流感受。

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

老桥当做人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作业:抄写生字,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也就是作者要以“山中访友”为题目的原因了。

这种类似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古桥物老朋友

树林我知己

相朋友

融(情)

《山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无字的歌谣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水淋淋的嫩绿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

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

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

(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3)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

3、作业:(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

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思考:你从文章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

3、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信息交流;练读课文;识写生字;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交流信息

1.分小组展阅和简介收集到的有关湘西小城凤凰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小组最感兴趣的内容。

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

可用多种方式交流与展示。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教师应予以充分肯定,对来源可作适当的追问。对已

经去过凤凰小城的学生,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游览经历和印象。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颇具魅力的湘西小城。

(板书课题:小城凤凰)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想一想:小城凤凰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练读课文。自主理解生字词。

三、交流初读收获

1.指名6个学生分段轮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2.认读生宇词:(课件出示)

凤凰骄傲绣左侧擂袖油炸粗粗

3.交流质疑,理解生词。

4.谈谈:小城凤凰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大胆发言。

(2)交流。(畅所欲言)

(小、精致、结实、美、值得骄傲)

四、练读课文:重点在读正确、流利、熟练上下工夫。

1、反复自读,细心琢磨,初步读出语言的生动、准确、朴实感;同桌互读,相互指点,初步读出语言的灵动感。

2、自由展读,共同欣赏,互评提高,在难读处教师作适当点拨,同时要关注读书能力差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的进步。

3、边读边想象边思考:小城凤凰美在哪里?

4.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以备质疑。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 篇7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揭示课题,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欣赏短片,看完短片后告诉老师,短片为我们所呈现的是哪一个季节?看完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或者谈一谈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你想到了哪些关于秋天的词语)

2、秋天是个非常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秋水长天,让人们感觉非常的舒服;同时,她也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实累累,秋桂飘香,让人们体味到收获后的喜庆。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也非常喜欢秋天,下面我们将要走进课本,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到底是怎样的。

二、整理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请教一下字典老师,并且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象和丰收景象)

2、出示生字。

A、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内容的?)

B、脚印儿稻穗儿蝉声儿牛儿羊儿红着脸儿(指导读好儿化音)

C、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路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理解“羊肠小路”“柔韧”“井井有条”的意思)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走进诗歌中,想一想划一划,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4、(指名读诗歌)解决刚刚提出的问题。

5、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些什么?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老师也诗性大发,想在这里吟诵几句。

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们看到金黄的稻穗……

你们觉得老师创作的怎样?

2、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3、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情趣,饱含深情,我们就是通过这么美丽的语言理会到的文章的美,秋天的美。

四、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朗读

2、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富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在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得整段内容充满生命力。

3、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高粱------这些能让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香,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因此这两个字就概括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五、学习生字词,描红

初二语文上册第四课课件 篇8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

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

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

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

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

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

[评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

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

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

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

例一重在篇的理解,

例二重在段的讲析,

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

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

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

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

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

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

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

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

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

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

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