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件中心 > 三年级课件 >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课件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课件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9W 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课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整体说明

1、《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2、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记住这些号)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简介有关海市蜃楼的概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义。

(1)能读会写:蜃景(shn jǐng,指海市蜃楼的景色。)、高垣睥睨(gāo yun p n,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型的矮墙。原意是: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如“睥睥一切”。)、逾时(y sh,过时。成语:赏不逾时;及时奖赏的意思。)、倏忽(shūhū,很快地;忽然。)、连亘(lin gn,多指山脉等接连不断。山岭~,长城~万里。亘,连绵不断。)、窗扉(窗,窗扇)

(2)理解、积累:孤塔耸起(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高插青冥(gāo chā qīng mng,高高地直插天空。)、碧瓦飞甍(b wǎ fēi mng,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甍,翘起的屋檐。)、历历在目(l l zi m,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风定天清(fēng dng tiān qīng,大风停止,天空晴朗。)、一切乌有(什么都没有。乌,同“无”。 本文中指: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直接霄汉(直直的插入青天,比喻山高景色美。)、黯然缥缈(àn rán piāo miǎo,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缥,同“飘”。) 相顾惊疑(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同:面面相觑。qù)、居然城郭(居然这样的城池,然,这样。)、恒不一见(经常不出现,常常不见面。)、人烟市肆(人家、集市和店铺。市,集市。肆,店铺。)

教学内容和步骤:恰当导入

1、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2、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

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an 邑yi 冥mng 甍mng 垣yun睥p 睨 n亘gn 莽mang 霄xiao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ū

解释加粗的字词:邑八景之一也;数年恒不一见;高插青冥;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碧瓦飞甍;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尘气莽莽然;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倏忽如拳如豆

古文多诵读: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小结本课,并布置作业:初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分析课文结构,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4、文中四字结构颇多,有的独立成句,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等;有的带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读好这些四字结构是关键。

探究想像: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

2、结尾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的结尾如同附记,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对主要内容有补充说明的作用。山市又名“鬼市”,增加了这种幻景的神秘感。)

3、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海市蜃楼、山市蜃楼: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示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景。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

4、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练习

1、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3、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课后记:绝大部分学生缺乏想象力,发散思维的能力较差。以后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