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歇后语 > 马字开头的歇后语

马字开头的歇后语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95K 次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马字开头的歇后语,欢迎查看!

马字开头的歇后语

马二巴下河 ———— 拿鸭子;拿丫子

马二巴打嘎儿 ———— 滚球儿

马儿实在跑得太快 ———— 鞭长莫及

马儿伸腿 ———— 出蹄;出题

马儿护虎儿 ———— 不可能的事;没那回事;没有的事

马儿戴笼头 ———— 让人牵着走

马店买猪 ———— 没那市;没那事

马镫子钉掌 ———— 空前绝后

马到校唱—才知愁 ————

马到乌江 ———— 有去难回

马刀底下跳神 ———— 凶多吉少;乐得不顾命

马大腿上钉铁掌 ———— 离题太远;离蹄太远

马大哈做报告 ———— 废话连篇

马大哈作报告 ———— 废话连篇

马大哈被盗 ———— 贼走关门

马打架用嘴碰 ———— 顾不了脸面;不顾脸面

马打架用嘴顶 ———— 顾不得脸面

马打架 ———— 看蹄;看题;不顾脸面

马达芯子 ———— 团团转

马吃石灰 ———— 白鼻子;一张白嘴

马吃豆芽菜 ———— 绝嫩;截嫩

马吃白灰 ———— 一张白嘴

马车上坡 ———— 又打又拉

马车上加头驴 ———— 拉帮套

马车过险路 ———— 全靠掌鞭杆子的了;全看掌鞭杆的;全靠他这掌鞭杆的了;全靠拿鞭杆的了

马车滚进泥水沟 ———— 拉不转

马长鹿角 ———— 四不象

马长角 ———— 没有的事

马长犄角骡下驹 ———— 怪事一桩;怪事

马槽里伸个驴头 ———— 多了一张嘴;多一张嘴;又多一张嘴

马槽里没马 ———— 驴当差

马槽改棺材 ———— 成人了;盛仁了

马槽安盖子 ———— 要成人;要盛人

马槽安盖儿 ———— 要盛人;要成人

马踩火 ———— 鲁莽

马布上扎跟头 ———— 走红运的哩

马脖子上的铜铃 ———— 走到哪响到哪;走到哪想到哪;叮当响;响当当

马脖子上的毛 ———— 其中;其鬃

马脖子上的串铃 ———— 叮当响

马脖上的串铃 ———— 叮当响

马鳖钉上鹭鸶腿 ———— 咬上不撒嘴

马杓子吊起来当锣打 ———— 穷得叮哩当啷响

马鞭子当帐杆 ———— 差的远

马鞭当帐杆 ———— 差得远

马鞭打牛 ———— 忘本

马背上记账 ———— 回头算

马背上挂掌 ———— 离蹄太远;离题太远

马背上放屁 ———— 两不分明

马背上的高手 ———— 奇才;骑才

马背上打掌子 ———— 离蹄太远;离题太远

马背上打电话 ———— 骑闻;奇闻

马背上按电话 ———— 奇闻;骑闻

马帮的瘸马 ———— 落了后

马白脸儿养儿 ———— 一报还一报

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马背上打电话——奇闻。

马背上钉掌——离题太远。

马槽里伸出个驴头——多一张嘴。

马儿护虎儿——没那回事。

马儿伸腿——出题。

马过竹桥——难拐弯。

马缰绳栓羊头——路子不对。

马嚼子戴一牛嘴上——胡来。

马驹子拉车——上了套。

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

马屁股上的苍蝇——瞎嗡嗡。

马散宠头——自由自在。

马上耍杂技——艺高。

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来。

马尾巴绷琵琶——不值不谈。

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

马戏团的小丑——走过场。

马长犄角骡下驹——怪事一桩。

什么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欲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欲。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欲。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