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学会看病》的教学反思有哪些?

《学会看病》的教学反思有哪些?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7W 次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的教学反思有哪些?

新进教师第一学期与要上一堂汇报课,九月份刚开学,我就接到了这一通知,时间是十二月份。

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考,应该上哪篇课文呢?我粗粗浏览了一下语文课本,最后锁定在《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我认为,看病是孩子生活中都有的经历,上起来可能比较好把握。于是我就开始了备课之路。

《学会看病》这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感受“父母之爱”。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挺长,一共有27个自然段,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专家早就告诉我们,略读课文的指导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根据这一原则,我备课时把课文分成两块,一块是让学生体会母亲的狠心,一块是体会母亲的心里变化,应该说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于是我就开始了第一次磨课。

在五(2)班上完了,自己感觉整个流程还算顺畅,但细节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年级组老师给我对大的忠告就是:自己说的太多,评价语太单调,不够自然。 我知道这是我上课最大的问题。怎么办?我就向年级组的每位老师请教,该如何克服这一难题。在年级组和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我进行了多次修改,多次磨颗,每一次上课,每一次评课,都让我收益匪浅,我作了如下反思:

第一次试教,我有了以下反思:

一、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太紧,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在抓心理描写,感悟母亲的心理矛盾这一环节抓的点太多,对于略读课文来说,抓得过细,且教学过程中主次不明显,有点面面俱到,设计上与精读课文区别不大。

二、听课教师的感觉是教学环节很多,教师牵得很辛苦,学生跟得很辛苦。但母亲的心理矛盾仍未体现出来,且语言训练重点不突出,缺少些语文味。

三、学生的学习收获是收益不多,只是“就文论文”,语言上提升不快。

第二次试教,我的反思:

一、能抓住文章的两大板快:母亲的狠心、母亲的心路历程。但是,在时间分布上过于均匀,没有重点突出母亲心理变化,没有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内心的那份纠结。另外,在分析母亲心理活动时,教法过于单调,学生没有新鲜感,因此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二、听课教师觉得上课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老师的评价过多,老师还是在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学生只是浮于文章的表面,没有真正走进文本。 三、学生感受: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母亲的内心想法,也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作者为何能把母亲的心理变化展现地这么好,学生不明白。这就说明老师在教学时对于句子的分析不够到为位。

经过六次磨课、评课,在最后一次试教后,我对自己、对文章都有了新地认识:

一、略读课文一定要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争取一课一得。

《学会看病》主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体会母亲那份浓浓的爱。所以,我上课是就把主要时间放在后一板块,重点分析儿子离开家后母亲的心理路程。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到课文中找并写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在班上交流。学生找得不仅全面而且感受深刻,我在教学时也不仅仅让学生说为什么,更要让学生说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么细腻地表达。在课堂上分析母亲内心变化时,我就抓住“艰涩”“像沙漏一样——”这样的词句让学生体会,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母亲的内心,而且学会了自己展示身边的人和事。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么多次的磨课、评课,我真正认识到了以往教学的不足。以往的课堂我总是一人霸占课堂,学生说的很少,他们都是在埋头苦记,只是机械地记而已,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现在我明白了,课堂要让给学生,老师只是个引导者、点拨者,切勿让自己成为课堂的霸主。

三、课堂评价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于学生而言,就像游戏中的奖励一样,对他们起着极大的吸引力。好的评价语及时、中肯、真诚,让学生能从中获取成就感;不好的评价语,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处于沉闷、被动的处境。

这次磨课,让我收益匪浅。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能带着这次上课的收获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