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手抄报 > 2015年重阳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精选

2015年重阳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精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7W 次

  重阳节的习俗

2015年重阳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精选

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闽南重阳“吃鸡进成年”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秋高气爽,金菊笑绽,丹桂飘香,正是健身和进补的最好节令。在这个传统佳节里,人们照例要举行插茱萸、喝菊花酒、药物进补等健康有益的节俗活动。

重阳节俗折射出我国人民与瘟疫疾病作斗争的精神。古代人把重阳节称为茱萸节或茱萸会,可见对茱萸这味传统中药的重视,借此吟诗作赋的更不在少数。唐诗人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佩茱萸囊或茱萸插头,古人说是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因而,能够驱风逐邪、稍积祛寒的茱萸被喻称为“辟邪翁”。

现代,重阳以菊为内容的活动比起古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金秋九月习称菊月,在万菊纷繁、丰色多丽的重阳节,处处可闻氤氲芬芳,沁人心脾的菊香。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内涵。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每年重阳节,人们习惯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赋菊诗,重阳节真是名副其实的“菊花节”。

在同风共俗的闽南和台湾民间,人们习惯在重阳节这天进补,不管是鸡鸭鱼肉还是其它食物,大都喜欢用“十全大补”药剂炖煮,以致大小中药铺临到重阳节就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增设摊点专卖“十全大补”药剂。

此外,当地还有一个独特有趣的“吃鸡进成年”的节俗。这天,年届15岁的少男少女,都要进食一只补药炖熬的全鸡,男的吃雄鸡,女的食雌鸡。尽管时下吃鸡成为人们的家常便菜,但是这一古老的遗风依然强盛不衰。

重阳节气候不冷不热,最宜携亲伴友出门郊游登高,既游览了山野秀色,又锻炼了身体。各地还时兴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登山活动,培养人们了解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德,也体现了人们奋发向上登攀的进取心,赋予节日新内容。重阳节,华夏大地习习吹拂着益处多多的保健风,的确值得拈笔蘸墨,赞之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