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手抄报 > 爱我中华2015手抄报的资料

爱我中华2015手抄报的资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89K 次

  爱我中华的相关资料: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哲学基础和文明愿景

爱我中华2015手抄报的资料

在世界历史上,梦想,无论苦难、屠杀,还是战争、强权都不能剥夺人类固有的这一“特权”。对于每一个人,梦就是一种希望,就是一种向往,一种理想,一种对未来的期冀;对于一个民族,它则是集体的记忆,凝聚的共识,奋斗的目标,行进的方向,也是为着实现那一梦想而生发出来的全民族的热情、动力、牺牲和担当。

中国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条自古以来从未断流的文明长河。虽然历经5000年的演变,至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她弘浩博大,流丽万有;她克明峻德,修道以仁;她克己修身,励志图强;她劝学师圣,慎思明辨;她品德藻神,安本守诚;她阴阳相济,神人以和。而她的主流精神则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早期的代表《尚书》和《诗经》。这两部儒家典籍里充满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前进气息。如《尚书?尧典》里对先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功业的颂扬,《尚书?无逸》中对成王尽忠尽职的谆谆告诫,《诗经?公刘》、《诗经?生民》中描写的周部落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等。

爱我中华的手抄报图

孔子是大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梦想以周礼匡扶乱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以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人性中善的成分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德修身,以识养身,是中华人文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内核。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孔子的谆谆教导是历代中国人引以自勉奋进的精神支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宋代范仲淹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华民族一代代仁人志士追求家国理想的座右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天人和合,但其主张各自不同。儒家文化关注社会的治理,强调积极有为,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谐,故而以人道为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尽心而知天。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商业准则,贵和尚中的社会哲学观,亲仁爱人的人道观,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构成了“中国梦”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鲜血和头颅换来的历史经验。历史证明,一切舶来的思想、理念如果不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就必然困难重重,屡遭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