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鼎足而立的成语典故

鼎足而立的成语典故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6W 次

鼎: 古代的一种烹煮器具,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两耳三足。“鼎立”就是像鼎三足并立一样,比喻三方势力对立的情形。源自《汉书·蒯通传》:“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而立的成语典故

楚汉相争时,范阳人蒯通看到韩信兵权在握,于是想劝韩信发展自己的力量。蒯通借口看相,先谈了一通相人之道。他说:“看人的贵贱,在于骨骼的长相;看人的忧喜,在于面部的气色;看人的成败,在于人的果断。用这三项去综合考察一个人,那是万无一失的!”韩信点头称是:“好,就请你替我看看吧!”于是蒯通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还会出现危险;可是相君之背,却贵不可言!”韩信惊奇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接着蒯通作了一番分析: 楚汉相争已到了相持阶段。项羽从彭城起兵,南征北战,威震天下,而这几年却被刘邦所困扰,没有明显进展。而刘邦才几十万人,几次战斗还吃了败仗。楚汉双方已是两败俱伤。在这种形势下,韩信的力量非常重要。帮助汉,则刘邦获胜;支持楚,则项羽胜利。分析到这里,蒯通说:“依我看,不如让楚汉双方都存在下去,您保持中立,让天下分成三方,就像那鼎的'脚一样,三个脚分开立着。”可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不薄,又自认为功劳很大,最终没有听取蒯通的意见。

后人用“鼎足而立”来形容势均力敌的三方面对立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