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5篇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W 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5篇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 、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 ,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2、交流

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节,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请在你的发现旁做上记号。

二、学习第三节。(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树立雪松的抗争形象)

1、自由读

2、交流

A、雪

①山谷中西??(板书:西坡雪小,东坡雪大)

②山谷中雪很大 (你来读,你再读,齐读)

③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读这个词你发现---,你发现这句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雪大,读的时候注意表现出来。

过渡: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还有什么发现,谁再说。

B、雪松

①指说(你不仅会读书,还很会听,你看我才说了一句,你就学去了。)

(课件出示句子)

②再读读这句话,从字里行间里能发现出雪松什么?

自己先想想,想好后跟同桌说说,然后我们集体交流。

③有弹性,会弯曲,会反弹,总是苍翠挺拔。

a、演示:理解反弹下面,老师做一个反弹的动作给大家看看!这小尺是有弹性,你们看 ——假如这小尺是雪权的枝丫,那这就是——(对,雪给了它外力)你们看,雪越积越厚,开始向下弯曲,

这时雪便??(滑落?怎么落的!)

b、雪松依旧??“身姿”,从这句中你能发现什么?(简单的一个词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c、引读:“就这样,反复??”你读懂了什么(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

d、作者用上了关联词

e、“反复积、弯、落、弹??”含义

f、顺序不能颠倒。 g、完好无损 再读,齐读。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了解了山谷中的雪和雪松,现在,让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

H、动画,配音: 过渡:当这一景象被旅行者看到时,谜底揭开了。

①、齐读 ②、出示句子,说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大家注意:这句话的“终于”和这句里的“始终” 谜底终于被揭开,课文第二节说:“??”揭开这个谜底真不容易啊!

三、学习第4—6节 (联系实际,感悟宝贵的人生哲理。)

过渡:谜底被揭开了,旅行者们深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高兴,其中一位说

1、指读 2、你们看,这位旅行者不仅揭开了谜底,还由此分析、推断出——。(评价:这位旅行者可谓智者!) 3、另一位旅行者呢?(这启示是从前一个旅行者的话受到启发来的齐读,只是他分析的是雪松能存下来的原因。一种景象,两种分析!)

4、学习第五、六节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出示两句话)

(1)交流第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2)交流作者的启示 (3)这里弯曲还是指雪松的弯曲吗?(那指谁?) (4)从古到今,以有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听过或注意过吗?(指名说) (5)齐读:(这句话堪称格言,警句,让我们将它牢牢记记在心中)

(6)听写(这两句话富有哲理,我们应牢牢记记)下面,请大家拿来读书笔记本,完成一项作业: 旅行者的启示—— 作者的启示—— “我”的启示—— (前两句听写)

交流

四、总结

在人生的旅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意想不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勇敢面对,但老师也希望你们记住这几句话: ①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知道课文是从三方面介绍香港的。

3、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感知。

1、放歌曲《东方之珠》问:刚才同学们听到了哪首歌?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哪里吗?

3、谁能用上:“香港”和“东方之珠”这两个词说一句话。

("东方之珠"是我国的香港。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4、出示:“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齐读

二、导入新课

1、过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这颗镶嵌在祖国南大门的明珠呢?自己读读课文

2、交流:你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呢?(美丽和繁华)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的?(网页出示: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3、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自己打开网页,读读看看,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你喜欢它什么?当然读完以后,也可以再读读另外两个景点,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吗?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第二节。

1)哪几个同学学习第2节的?谁来谈谈你的感受?(迷人、舒服)

2)指名读第2节

3)你从哪里看出浅水湾很美、很迷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金色)

4)作者仅仅用了“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就描绘出了一副美妙的画面,〈浅水湾图1〉看,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海面,洒在金色迷人的沙滩上,真如仙境一般。所以说,浅水湾是——(生说:“旅游、度假的好地方”。)你想来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5)〈浅水湾图2〉瞧,每逢节假日,迷人的沙滩吸引来多少游客。人们在沙滩上游玩,在大海里嬉戏,有什么感觉呢?(舒服)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轻读第2句话,去大胆地想象,认真地体会。(生自读句2)

6)谁来带着这种感受说一说。(打开网页)

(因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所以感到舒服极了。

人们之所以感到舒服极了,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

7)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大家来读一读第2节,把漫步迷人沙滩的舒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愿意读的读) 〈配上钢琴曲〉

2、细读第3节:

(1)说感受(举世闻名,精彩),指名读第3节。

(2)是啊,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那里的海洋剧场里,经常聚集着许多观赏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游客。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游客:聚集,不时……开怀大笑)

(4)看,海豚,海狮表演开始啦!〈海豚图〉这些海豚在干什么?(嬉水游戏)海豚和海狮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还有的呢?(生想象说)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你一定也会——(开怀大笑)。

(4)齐读第3节。

(5)今天我们来到了海洋公园,海豚、海狮的表演令人开怀大笑。这么精彩的表演,你愿意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吗?(出示:今天,我们来到了海洋公园,海洋馆让我们流连忘返,特别是海豚、海狮的表演,___________________.)

(生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6)小结:有这样精彩表演的海洋公园,难怪会举世闻名。

3、细读第四、五节。

1)乘上去铜锣湾的双层巴士,不多时就到了铜锣湾。一下车,你看到了怎样一番景象?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指名读第四节

2)重点理解:

A、“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楼图〉(指名说:摩天大楼……)

小结:房屋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这就叫做——鳞次栉比。

B、从“琳琅满目”看出商品多,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C、这里的人很多,就像河里的流水一样,永远奔流不息。这就叫做“人流如潮”。

3)这里的高楼大厦、商品货物和人怎么样呢?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它们的共同特点。

(多。)

4)作者就是从“楼多、货多、人多”这三方面来写出香港繁华的街市的。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要读出街市地繁华来。

5)微风轻拂,站在太平山山顶,鸟瞰整个香港,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你们看!(看图)

6)出示: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指名读第五节

A:中心句,用---画出。中心词:灯的海洋

B:"灯的海洋"从何看出?读下文两句。读好比喻句

C:再读注意:整个香港港湾里马路上

7)这样的夜景,真是美不胜收啊!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么美的夜景介绍给大家。

四、小结

1、香港的沙滩那样迷人,公园如此著名,街市这般繁华,每一个人都禁不住由衷地赞叹。

齐读最后一节。

2、香港还有哪些地方很有名,你可以介绍介绍吗?

师小结:香港的过去伴随着屈辱,一百多年前,它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成为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这颗"东方之珠"在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年后,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中回来了。我们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3、学完课文以后,你们想抒发一下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隹。

2、认识一些特殊偏旁,看图熟读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认识一些偏旁。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对照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事物,读出相应的词语,先认识偏旁的本意,再进一步学习汉字。

3、了解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流利地朗读韵文。

难点:知道“鸟”和“隹”都表示“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秧苗 稻谷 庄稼

这些字都是什么旁?

禾字旁和什么有关?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

2.你看我们汉字的部首都和他们的意思有关系,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还要来学习一课部首识字,是《识字8》。

二、读韵文

1.小朋友,看,谁来到我们课堂上了啊?出示小鸟图。

3.大家都认识很多种鸟,可是,他们的名字你们认识吗?能读准吗?

出示词语:

乌鸦 海鸥 杜鹃

麻雀 老雕 大雁

4.学生自读。

5.交流:有哪些读音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点提醒“鸥”、“老”)

6.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挂图,指名认读

三、了解各种鸟

1.观察图上的这些鸟儿,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这些鸟中谁是乌鸦?你怎么知道的? 乌鸦是怎么叫的?好听吗?

2.虽然它的声音不怎么好听,可是他喜欢吃害虫,腐肉,所以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人们还送给他一个名字叫做清道夫,我们也应该——保护它。 亲切地喊喊他。

3. 海鸥的外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长长的翅膀) 你在哪里见过海鸥呢?(指名读,齐读)

4. 正因为它有这对长长的,强而有力的翅膀,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自由的飞翔。 谁能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5.杜鹃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布谷”,当我们听到杜鹃那布谷、布谷的歌声,就知道——春天到了。

6.看,杜鹃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呀? 美丽的杜鹃站在枝头昂首歌唱呢!谁来喊喊他?(指名读,齐读)

7.剩下的这三种鸟也各有特点,他们是——(出示:8.看着图,你能给他们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吗? (小小)的麻雀 (健壮)的老雕 (团结)的大雁

9.六个词连起来,能读准吗?能读的美吗?(齐读)

10.读的可真棒,仔细观察这六个字的字形,你发现了什么?(逐个圈出六个字) (第一行的三个字都带有“鸟”字旁,第二行的三个字都带有“隹 ”字旁)

11.为什么这些鸟的名字中都出现了这两个部首呢?出示

那你们还知道那些字中也带有这两个部首吗?(鸡,鹅,鹰)正因为他们都属于鸟类,所以都含有这两个部首,就像我们课文中的这六个词一样,让我们一起再读读他们,记住他们。

12.再读词语。

四、指导生字

1.认识新部首“ 隹”。

“雕”的笔顺,笔画较多,写得要紧凑。 “雁”的部首是“厂”,不能多加一点。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升国旗》是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易懂的儿童诗。三句六行,押韵上口,好读易背。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以及升国旗时学生应该怎样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要求学生有热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以及学会本课生字、词,并且美观地书写。全篇课文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第二句写国旗升起的情景;第三句写升国旗时我们怎样做。整篇课文句字简洁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让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资料链接】

观看国旗班升旗仪式的视频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上周我们学习了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哪位小朋友还记得,能给大家背一背?

指名背诵,再集体背。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升国旗》

1.板书课题(要求:眼睛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先写拼音再写汉字)

2.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要求:

看看这篇课文有几句话,仔细大声地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分句轮读。(有几句话?你怎么知道的?)正音。

2.分组齐读,做到正确、流利。

四、学习课文

1.考考你:课文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还可以怎样说?

(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出示:学生做的红旗。

2.说一说:每次周一我们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想一想,国旗是怎样升起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联系课文插图,说一说。

3.指名读第二句和第三句。(课文的二、三两句就是写了升国旗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4.指导感情朗读。

“您”指的是谁?(您,就是表示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这样幸福地看者自己国家的国旗高高飘扬在天空,有些国家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无家可归、忍饥挨饿、失去爸爸妈妈,更别提能在学校安定地读书学习了。我们是幸运的,在国旗下成长的孩子是快乐的,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就在告诉我们:和平、安定的一天又开始了!人们又可以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快乐地生活学习!也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都在蒸蒸日上!因此,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应带着自豪与崇敬的心情去读。

(1)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下节课请小朋友朗诵,老师欣赏。)

五、指导写字

“红”:第一笔和第二笔是什么?自己看笔顺图后回答。范写,描红,临写。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习,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6

一、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1、师述:同学们,喧闹了一天的大海退潮了,海滩上留下了小巧玲珑的海星,妙趣横生的螃蟹,神气威武的大虾,以及五颜六色的贝壳、海螺,这时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来到海滩上“赶海”,今天我们再一次随着作者到大海边赶海。老师板书课题。

2、赶海必须要抓紧时间,我们就赶紧乘上词串列车前往大海边吧(分行指读,再齐读、拍手读)暑假舅舅去赶海喧闹沙滩抓海星逃窜夹住捉螃蟹长须俘虏捏大虾

3、读着这些有趣的词串,我们就来到了喧闹的大海边。作者主要写了赶海的哪些事情呢?

生: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老师相机板书)

4、老师:“同学们,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些赶海的事情,可真有趣呀(板书:有趣)

4、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的2、3小节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再画出关键词语,谈一谈感受。

二、细读品悟:

(一)导学追浪花:

1、学生谈体会:

2、师:回想一下,你追赶过浪花吗?什么感受?

生:特别开心、兴奋。师:孩子们,我们也一起痛快地追赶浪花吧!

(二)导学“摸海星”

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有趣?

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摸到的海星是什么样的?师:怪不得,作者摸到了海星会惊喜、激动,忍不住自豪的喊了一声“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谁来读一读此时你的心情。(指读)

2、小结:

短短的一句话,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摸海星画面。

(三)导学:

捉螃蟹

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有趣?

2、师:同学们看,螃蟹可不好惹,举着两把像剪刀一样的大螯,正想办法四处逃窜呢!被大螯夹住手,多疼呀!你还会不会再捉呢?

3、练习感情朗读。

师小结:是啊,作者恰当地运用这些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捉螃蟹痛中有乐,乐中有痛,而这过程的体验,也许正是它的乐趣所在吧。

(四)导学:

捏大虾:

1、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有趣?

师:你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我们来看看,观察大虾与武将有什么相象的地方。(多媒体出示京剧中武将的插图)(戏剧舞台上的武将穿着像铠甲一样的装束,头上常常插着两根翎毛,而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威武的样子还真是与武将很相象。指读比喻句。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可即使大虾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这威武的大虾就这样被你轻而易举地俘虏了,心情怎样?能把这种胜利的喜悦读出来吗?师:可真会读书啊!同学们,喜欢捏大虾的`孩子读一读吧!

(五)、体会叹词的妙处:同学们,我们读书,就要琢磨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隐藏在里面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作者在描述赶海趣事时,就有这么几个特别的句子,我们再来琢磨琢磨,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1.出示句子: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3)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4)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从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的字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口字旁,都是形声字。

师:这几个红色的字都带有口字旁,表示感叹或者应答,这样的词我们称它们为叹词。自己读读这些句子,再把每一句的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一个小小的叹词却蕴含着这么多丰富的含义,表达出特别的情意。课文运用了这些叹词,语言生动了许多,让赶海也变得更加有趣了。生齐读。

2.下面我们试着运用这几个叹词。完成下面的片段练习,填上恰当的叹词,让短文更加富有生趣。我也行:哎、哦、咦、嘿(),那边一个小姑娘,正蹑手蹑脚地走向花丛,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姑娘只摆摆手,原来是一只蝴蝶落在花瓣间,只见她轻轻一捏,(),蝴蝶被抓住了!小姑娘慢慢地把手松开,(),蝴蝶呢?抬头一看,(),原来它在小姑娘松开手的瞬间就飞走啦!

评价:你的语言感悟能力真强!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姑娘正在捉蝴蝶的有趣的画面。

3、同学们叹词还有很多,还知道哪些叹词?师:想象赶海中的其他趣事(比如:堆沙堡、捡海螺、拾贝壳……),用上叹词,说几句话。

(六)以读代讲:学习4自然段赶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当我还沉浸在快乐之中时,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老师边朗诵,边点课件)

(七)细读第五自然段播放《大海啊,故乡》,课件自动播放。师: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首歌的名字叫《大海啊,故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歌词,谁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作者从小生活在海边,即使在外生活多年还仍然思念着故乡、眷恋着大海。这种写作手法叫做首尾呼应,这样既照应了开头,又使全文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到童年就像一首歌,充满了欢声笑语。以后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再次朗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感受作者对大海深深的爱。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享受了赶海的乐趣,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每一位同学的童年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说不完的开心事。四、布置作业:请大家把你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它一定会成为你童年最珍贵的一份收藏。(点课件)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识记“筐”,比较:艹、木、禾,偏旁,熟读词语,大体了解形声字的形义关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新词。

2.比较“木禾”、“竹艹”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区别形近偏旁。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听写情况。

2.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3.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2.指名读、齐读。

三、出示表(二),复习“竹字头”、“草字头”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都是竹制品,你能洗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2.中国的老年人最喜欢喝什么?[相机出示词卡:茶叶]

3.有一种水果外面有许多硬刺,但口味非常好,酸甜好吃,你知道这种水果的名称足什么吗?[相机出示词卡:菠萝]

4.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叶子呈淡绿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相机出示词卡:兰花]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偏旁的.名称星什么?(竹字头)为什么都是竹字头,(因为这些制品都是竹子做成的,大都与竹子有关)第二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草字头)为什么都是草字头?(大都与一些植物有关)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七、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生字。

2.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3.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

3.自由读韵文

4.回答问题读词

5.讨论回答问题。

6.指名说“篮、筐”的笔顺。

7.说说你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8.描红、仿影、临写

板书设计:

识字3

木:松柏柳桌椅

禾:秧稻种

艹:茶菠萝草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24个生字,绿线内的1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漂泊”、“销声匿迹”两个词造句。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注意文章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3、通过对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解,懂得去保护野生动物。

教法学法:借助图片,观察想象,品词析句,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制作好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吗?

(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扬子鳄、中华鲟、白鳍豚、藏羚羊)

2、师:你们了解得真多,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跟大熊猫齐名的珍稀动物——麋鹿。板书课题老师这儿有一段关于麋鹿的影片,请欣赏。(播放课件)(解说词: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它有着亚洲东方最大的一片湿地。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湿地上,生存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这是一个美丽的家园,人与多种动物和谐共处,创造着美丽而宁静的生态环境。)

3、看了影片,你想说些什么?(指名叫2~3人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

1.师:想对麋鹿有更多的了解吗?课文对麋鹿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麋鹿的吗?

2.生自由说,师对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板书: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三、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1.今天这堂课我们着重研究麋鹿外形与习性方面的特点。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2~4自然段)

2.读2~4自然段,看看麋鹿的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

(1)我们首先来交流一下麋鹿外形方面的特点。(课件出示麋鹿图片)关于麋鹿的外形,课文有一句较为全面的介绍,你能找到吗?

A、学生找到句子:.“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象”。我国古代……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课件出示: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师:你看它,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课件出示)麋鹿的外形真奇特,而有幸成为姜子牙的坐骑则更增添了它的神秘(齐读句子)

你能具体地介绍麋鹿外形各方面的特点吗?

B、“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

(这一段话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体会到什么?麋鹿重……麋鹿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作一个比较——抓住“重250千克引导学生与自身体重进行比较体会麋鹿的“大”。像我们这样将麋鹿体重与同学体重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你能为这句话再添上作比较的方法吗?

像这类说明性的文章,还要做到科学,大家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吗?)

C、.“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

师:介绍体重的时候课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儿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你体会到什么,读出你的体会。(指导朗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受到麋鹿的角型是独一无二的,多招人喜爱的动物呀!我们一起来读。

D、.“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这对应了“四不象”中的……尾似驴

E、“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这对应了“四不象”中的……蹄似牛

F、“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师:你们看,麋鹿像我们人一样,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换衣服呢!多可爱呀!(指导朗读。)

(2)创设情景学习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

长得“四不像”的麋鹿受到人们的青睐,还成了姜子牙的坐骑。可鹿类不高兴了。有一天阿,鹿王就批评麋鹿了:麋鹿啊麋鹿,你怎么长了个四不像!除了角跟我们有点像,你看看自己哪还有些鹿样,长了个马面,牛蹄,驴尾,多难看!快坐个整容手术,恢复鹿面。你觉得鹿王批评得对吗?麋鹿会怎么说?

A、蹄的作用

(1)学生说蹄的作用……你是从哪句话了解到的?(出示句子)

(2)麋鹿有如此奇特的蹄原来是因为它——在水中活动(板书)

B、尾的作用

(1)学生说尾的作用……你是从哪句话了解到的?(出示句子)

(2)麋鹿长这样的尾巴与它……生活在沼泽有关(板书)

师:听了麋鹿的辩解,我们发现它有着“在水中活动,在沼泽生活”的生活习性

在生活习性方面,麋鹿还有些什么特点呢?

C、“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它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才发育完全。”

师:这句话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朗读句子)

D、草食性哺乳动物

(3)你觉得麋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学习第一段。

2.过渡:麋鹿是一种奇特,珍稀的动物,因此必须加以保护。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是麋鹿的生活的天堂——出示第一自然段

3.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说这里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1)学生回答

(2)理解土地广阔、林丰草茂、气候温和

(3)导说:你看,天刚亮,麋鹿就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进发了。可能是好奇的游客打扰了麋鹿的进食,它们遁入草丛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在大丰出现的一幕,这里还可能出现哪些情景呢?

(4)像这种让麋鹿自由觅食、自由活动的喂养方式就叫——放养

3.总结:

18年来,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这块理想的土地上,麋鹿已茁壮成长,发展到600多头,繁殖速度居世界首位。

有了麋鹿,大丰成了无数游人向往的地方,他们迫切地想了解麋鹿,你能当一回讲解员,给游客介绍一下麋鹿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吗?

五、作业:

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

(1)小组交流

(2)台前交流

六、麋鹿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布置作业(习字本)

七、板书

麋鹿

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体重(250千克左右)草食性哺乳

角(独一无二)繁殖力低

蹄(宽大)在水中活动

尾(最长)在沼泽生活

毛(变化)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二、认识李清照

1学生谈自己有关李清照的知识积累

2幻灯总结: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考据家。夫妇俩志同道合,幸福美满。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无子嗣,所有的厄运相继降临到她身上,最后她孑然一身,郁郁终老。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李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了高峰。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总结:凭着遗留下的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李清照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三、品读李清照

(一)师:走进李清照,品读李清照,我们先来学会品读她的作品。如何品读诗词呢?

(投影:“品读诗词”和“品读诗词的方法”两张幻灯片)

1品读些什么,看幻灯片

(1)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怎么品读(幻灯片)

(1)结合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2)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对意象的品味

(3)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

(二)过渡:李清照在词作有如此高的造诣,得益于其家庭。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你看,这位活泼潇洒的少女正向我们飘然走来。——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

1、让学生朗读,揣摩本词所表现的情感。(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字词

(“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和朋友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地栽到藕花的深处,然后“惊起一滩鸥鹭”,扑啦啦的,一群的水鸟从一望无际的田田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

3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青春的脚步渐渐地把她变成了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那么,除了与伙伴们无忧无虑游玩的乐趣之外,李清照还有着怎样一种不一样的情思呢?书香少女李清照的生活还有着怎样的另一面呢?

略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点拨:为什么关心“红瘦”?

因为海棠花就象征着她的青春,海棠花就象征着少女对青春,对时光的憧憬,是珍惜青春年少的一种反映。

4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之后,李清照于18岁时适赵明诚。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杰出才俊,两人是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且看《醉花阴重阳》:

(1)、讲述有关的故事: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2)要求学生试将“黄花”换成别的意象,看看是否妥当。

前面她曾经说“绿肥红瘦”,她把花形容得像人一样很消瘦,很憔悴,要人比这花都瘦的话,情感上应该是很感伤的,所以再比喻成别的,那就没有美感了。

(3)自己挖掘词作中的闪光之处。

5李清照也很善于用平常的、很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细微的情感变化,譬如《一剪梅》。

找出该词中最寻常的语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的瞬间的感情和表情的变化,捕捉得非常准确。

6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国破,家亡,财散,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她南渡后辗转流离、历经坎坷,心中郁积的哀恸不言而喻。《武陵春》就形象的表现了这种心绪。

思考:该词哪些地方是表现自己的愁绪?

……

“闻说”、“也拟”、“只恐”: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这六字前后勾连,揭示了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7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可是,这还不是李清照最伤最痛、最孤最独的。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再嫁张汝舟,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旋即离异。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时常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学生说说这首词的奇妙之处。

A连续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这是一种大胆的写法,也是一种天才的写法。

B每一句都很寻常,但又好像不寻常,每一个字用得都非常地明白,但是好像又经过了千锤百炼

C意象丰富

“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与前面提到的花有什么区别?

梧桐、黄昏、细雨又起到什么作用?

四结束语

最后,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和诽谤当中走完了一生。李清照这一生啊,应该(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是我觉得,现在,她不必再感到遗憾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写的词,她写的诗和文,早已经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李清照曾经为她没有子嗣、没有后代而感到痛苦,但是现在,当我们在李清照的优秀的词作面前而被深深地打动的时候,当我们在李清照的墓碑前深深地叹息的时候,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李清照没有辜负“不徙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板书)这样的评价,她的文学正绵绵不绝、繁衍生长着,永远永远流传下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一道风景。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李清照。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文学常识

二、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五种方法及衬托手法。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故事主要情节,能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接触到一位新朋友,他和我们一样,刚刚踏进初中的校门。他叫贾里,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同龄人之间,应是有着共同的话题,今天我们继续与他聊聊,深入了解这位新朋友。

二、出示目标,齐声朗读。

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清三次挫败和最后成功的原因,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三、研读文本,初识贾里。

1、贾里到底是怎样一位朋友,你知道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吗?

2、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是贾里对自己的评价,那你眼中的贾里是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贾里的句子,说说你眼中的.贾里形象。

提示:(一句话或一段话),运用描写,给大家塑造了一个的贾里。

四、对话贾里,深入剖析。

1、老师辗转联系到了贾里,他表示很高兴和大家做朋友,并有一些疑惑想跟大家说说,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看,他的消息来了。

贾里:Hi,大家好,很高兴认识大家,

阳光3班:Hi,贾里,Can we help you?

贾里:最近有些疑惑解不开,我一直想成为一个伟人,自认为伟人应敢爱敢恨,就找了邱士力来恨,可结果令人纠结,我们成朋友了,矮个伟人都有范儿,我也去健身,无疾而终,伟人都是弄潮人,赶着时髦去打工,打工不成,剪坏衣,我的伟人A、B、C计划全泡汤,这是为什么呢?

阳光3班:A计划失败:同学不是恨的对象,立场错了。

B计划失败:改变形体无异于伟人理想,外表不重要。

C计划失败:年龄小,打工不切实际。

总之:动机不当,不切实际。

贾里:平日里可歌可泣的事做了一堆无人问津,拿了本“破书”就轰动校园,成了“今日明星”,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呀?

阳光3班:你不怕吃亏。

贾里:看来伟人是做不成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只配做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阳光3班:小事包含着伟大的一面,能做好“鸡毛蒜皮的小事”,才有可能做好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方能成就大事业。

贾里:你们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会努力做好小事,成为一名真正的伟人的,再见。

阳光3班:祝你早日实现你的梦想,再见。

2、假如细胞可以移植,你觉得贾里还应该移植哪些伟人细胞?

五、总结全文

出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课堂效率。

题目:初一算是结束了,不管它是好是差还是不好不差,贾里都得对初一说再见了,班主任査老师调离学校,新的班主任接班了。他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份自我介绍,贾里会怎样介绍自己呢?介绍时要求有姓名、性别,优缺点,获得的荣誉。

六、布置作业

1、贾里的故事幽默风趣,欲知前情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男生贾里新传》

2、贾里的死党鲁智胜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请同学们用人物分析方法来解读鲁智胜。

七、板书设计:

伟人细胞(秦文君)

贾里自评: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我评贾里:有梦想、不怕吃亏、锲而不舍、勇于实践

不切实际、不够细心、

小说主题: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成就未来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2.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

3.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生平。

2.问题:作者的这种情感痕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存在?如果有的话,请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某一段或某一个词的体会写在书页的边上。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的感知。

明确:“还不懂得……”表达作者的懊悔之情;“随便”等词语显示刘亮程在当时的轻率。

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旧物人格化,实际上等同于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显示了作者对土地的真诚的态度,从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挚动人。

3.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目的东西深情如此?

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4.问题: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证据分别是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说的生命证据的句子,注意加强朗读语气,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然后说说自己写下的感受。

明确:(证明往日生活的痕迹,生命存在的依据。)

5.问题:“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学生具体谈谈他们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

6.问题:联系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和每个人自己的回忆来分析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联系刚才学生们自己的回忆和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看看人的回忆有一个什么共同点。然后以此为思考的切人点,来分析问题。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为何故乡的山水是最美的?因为故乡是留有我们生活经历与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故乡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正是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经历过的,情感依附过的地方,所以我们始终念念不忘,而作为这些东西具象表现的物是我们直接抒情的对象。

7.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们曾经生活的某个地方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旧日物的消失,也就是我们情感依附物的消失,这必然会造成我们的情感无处可托,造成我们空虚感和漂泊感。

8.问题:结合课文的描写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证据了吗?

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在学生中形成两种答案:一、找到了。文中的证据为“如果没有它们,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二、没有找到。课文的证据有“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实际上,这是作者观点的层进式的表现——由一般意义上的家园过渡到精神的家园,开启了下文。要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体会到这一点。

9.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内心的生存,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证明内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关联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说明这些旧物能够证明旧日生活,却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10.问题:课文第7节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

11.问题: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一个人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是注定不可避免吗?仔细体会第8小节的含义。

明确: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有时候不完全是表现在对物的留恋上,更多的时候是心中的感觉。只要心中保留有对旧日生命的情感,成为精神财富与思想的寄托,那么家园永远不会废失。这也是具体的家园不能够等同于精神的归宿的原因,具体的家园远不是精神的家园,家园只是精神归宿的一个代名词。

12.问题:因此最后课文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人才会真正地无家可归。

总结:本文告诉我们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如果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废失,人便会走向虚无,实际上,文章告诉了我们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是对本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2

疑为学之路

优秀的犹太民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孩子上学回家,父母便问:“今天提问题了吗?”可见,犹太民族的智慧与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分不开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我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孔子认为“疑是学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近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学习中,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果不加辨别,笼统接受,那只能作为一个“仓库型”的学生。

内容简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学习的是小说和散文。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不只单纯地为幽默而风趣。含蓄地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情节,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的观点。

《给我的孩子们》是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通过从心灵上对孩子们健康的翔真情地赞扬了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的天性,同时抒发了自己想回到童年的感情。

《台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主题将会给我们带来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以重要的诫启迪。让我们通过一个农民的追求,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的状况,关注农民问题。

《呼兰河传》通过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园的一段生活,给我们重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童年以启发。

“诵读欣赏”选取冰心的《往事》一文,意在让读者体会人世间伟大的母女情。

创意说明

本单元总体上宜采用自读、质疑、讨论、拓展和学习方式。通过品读、欣赏美文,积累丰满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根据不同主题收信、朗诵、评价与课文相关联的中外散文名篇,互动起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增加阅读积累。“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珍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深入思考自然、社会现象,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提高精神品位。利用课堂讨论形式,提高思维和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3、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的全面了解,解读文本,了解微言大义,了解曲折的表现手法;同时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辨识能力。

4、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遍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六行两句,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能通过听老师读,体会小诗的节奏感,读出小诗的韵味。然后通过看图、想象、朗读、表演、教师讲述雪灾中的故事等形式理解字词,体会小诗所包含的意思。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创编小诗,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学习本课的两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观察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达到美观书写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自然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土”、“云”,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重点 难点:理解“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策略:

1 、教法选择:

a 、指导看图,训练观察。

b 、启发想象表演,训练思维。

c 、引导赏析儿歌,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

2 、学法引导:

a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b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

c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培养热爱生活的意识。

3 、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对“祖国”的了解和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感悟),激趣生情。

5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课件、挂图、生字卡片、课文中的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家)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它会让你想到什么呢?

2、是啊!家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和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家》。

3、再来甜甜地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入手,回想家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觉,从自己的小家切入课题,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

1、把课文翻到83页,你就能看到这首优美的小诗了。请小朋友读两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你们读得真认真,这些词语能认识它吗?

(课件出示)

指名读,相机指导。

3、这些词语会念了,考考你们句子会不会念?

(课件出示)蓝天是白云的家

4、我们在读小诗的时候不仅要读流利,还有注意节奏呢!听老师来读读。

指名读

5、其它三行小朋友想读吗?

自由读

(课件出示课文)

指名读

6、下面2行字儿最多,最长,谁也会读了?

7、小朋友读书个个都不错。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小学低年级着重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读书习惯就是一个重要的语文习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好书,学会停顿和连读,不能把美好的小诗读得拖腔拖调。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整体把握

你读了书知道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的家在哪里吗? 你们愿不愿意把他们送回家呀?

谢谢你们把他们送回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整体入手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行。

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咱们先去白云的家看看?

白云的家是什么样的呀?

白云在这样的家里生活会感觉怎样呢?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4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则富哲理于短小故事之中的寓言故事,主要讲了除挑水工之外,两只人性化的水罐之间的故事。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向我们揭示了: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一路花香是挑水工利用破损的水罐漏水的特点形成的美好景象。

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挑水工用一好一破的水罐挑水的不同结果。

第二自然段:有裂缝的水罐因漏水而惭愧的向挑水工道歉,挑水工叫它回去时注意路旁的花。

第三自然段:破水罐看了花后,仍然为漏水而道歉,挑水工告诉他:是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了美丽的花。

设计简析:

本课在设计教学时,要从寓言的'体裁特点出发。

1、充分运用教材中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故事中的艺术形象,认识挑水工的善于诱导,完好无损的水罐和破损的水罐的不同表现及其心理状态。

2、寓言的寓意不宜由教者生硬地、直接地揭示,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读书与相互交流中感悟。对人物的评价要充分允许学生各抒已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受。

3、可以续写《一路花香》,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或深或浅地感悟其中的道理,学生可能有些困难,应对的策略是精心设计,形成读书系列活动,并通过合作、交流能有所领悟。

教学准备:《自读学习成果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第14课《一路花香》

2.读了课题,大家的脑海里会自然浮现怎样的一幅图画?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吗?说到“花香”,我们又会想到哪些词呢?

3、针对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这一路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

二、整体感知,初读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①要有一定的速度

②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想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③在不懂的地方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作些记号。

2.读完课文,与同桌交流,讨论。(填写《自读学习成果表》)

3.汇报自学成果。

4、学生自愿读课文,师生共评、指导将课文读通。

三、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这篇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哪几个?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词语或句子概括出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吗?教者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

书:完好的水罐——骄傲自大 破损的水罐——善良自卑。

3、抓住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展现几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重点指导两个水罐,体现出他们富有对比的性格特点。)

四、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印度的挑水工有两只水罐,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完好的水罐:骄傲自大;有裂缝的水罐:善良自卑)

2.结合第1节,想象一下:那只完好的水罐会对有裂缝的水罐说什么? 有裂缝的水罐又会怎么想?

3.那只完好的水罐为什么会如此骄傲,看不起那只破损的水罐呢?(因为它认为破水罐没有用。 )

4.破水罐是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呢?(不是,它浇灌了小路旁的花儿。) 指导分角色朗读挑水工和破水罐的对话。

5.那只破损的水罐为什么会这么自卑呢? (因为它认为自己只能运半罐水,对不起挑水工,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

6.挑水工是怎样劝说破水罐的?(不是讲抽象的大道理,而是循循善诱,启发破水罐从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自身存在的价值。)

7.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五、引发争论,深化感受

1、这篇课文中有两只水罐,一只完好无损,另一只有条裂缝,你喜欢哪一只?为什么?

要点:

(1)“完好无损的水罐”,能圆满完成任务,这是应当肯定的。至于它的骄傲,当然是不对的。但也可以从正面去理解:当自己兢兢业业工作,终于取得了成就,感到自豪,也未尝不可。

(2)破损的水罐对自己能严格要求这是对的,但是,老是自卑、自责也不是办法,应该尽早解脱,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想象一下:听了挑水工的一番话之后,你认为破损的水罐会怎样?有哪两种可能?(一是精神振作起来,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继续尽自己的所能,为人们做事。一是继续悲观下去,直至不能自拔)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假如在生活中你遇到了像破水罐一样存在着弱点或缺陷的人,他因此很自卑,你如何像挑水工那样善于发现这些人的长处,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能不能举例来说说?

板书设计:

14.一路花香

完好的水罐——骄傲自大

破损的水罐——善良自卑

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2、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灰椋鸟(生齐读课题)

如果我们是初次见到灰椋鸟,高兴地叫――

看到灰椋鸟远远地非来了,和它打个招呼

灰椋鸟栖息了,睡着了,轻轻地读一下

二、精读指导

1、学习第1节

(大屏幕出示灰椋鸟图)请大家看,这就是灰椋鸟,它好看吗?

作者徐秀娟是怎么认为的?(打开书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认为它好看吗?(板书:不好看)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让我们带着作者的情感读一下这句。(指名读、齐读)

2、学习2、3节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一段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板书:归林)

默读课文3-4节,画出灰椋鸟归林的有关语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学生交流:

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投入”换成“飞入”好吗?你什么时候投入过哪里?这个词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这段话中,你特别关注了哪些词语?从中感受到什么?

“数百米”有多长呢?!

椭圆形有多大呢?一只灰椋鸟大约有二十厘米,大约有多少只灰椋鸟呀!

此时的天空中出现什么情景?(看图)――这就是“排空而至”

能把你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人有人的语言,鸟有鸟的语言,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它们在倾诉着什么?我们现在好像变成了一只只灰椋鸟,你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你今天的见闻……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鸟儿们又会怎样的呼唤,怎样的应和呢?老师做先回来的鸟,你们做后回来的鸟,我呼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来和我。

我呼:喂――你和――

我呼:好朋友,我在这儿,快来,快来,你和……

我呼:哎,这儿有条大虫子呢,要来尝尝么?

天黑了,快回来睡觉吧!

你认为这仅仅是写灰椋鸟多吗?假如你把它当作人来想,我们还能想到灰椋鸟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不仅此时它们是快乐的,哪怕是夕阳西下,它们也不愿休息。它们在干什么呢?

3、学习第5节

请你自由地读一读第5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指名读。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为什么是“金红色”?

作者把灰椋鸟写得很美,回顾开头,作者认为灰椋鸟并不好看,板书:美

但是作者现在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后,它们在作者的眼中竟是那么的美!带着喜欢的语气读读这一节,你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什么叫“俱乐部”?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干些什么?为什么说……俱乐部呢?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为什么喜欢?“似飞瀑”,“如惊涛”写出了什么?

置身在这个俱乐部里,作者会发出了怎样的欢呼?作者仅仅是在为灰椋鸟欢呼吗?

4、学习第6节

此时,她想大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欣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就是说:有了——————,有了————————,才有—————。你明白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

1、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这两个词的意思能不能换?为什么?

(“观察”是细细地看,看它的样子、形状、姿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所以用“观察”;“观赏”,好看的东西才能用“赏”,作者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那百鸟归林的恢宏壮观,那群鸟啾啾的温馨和美,那夕阳下联欢的喧闹热烈,一个个场面,怎能不赏呢?)

三、情感升华

是啊,我们要热爱树林、热爱鸟儿,学到这儿,你还觉得灰椋鸟不好看吗?作者先写灰椋鸟不好看,再写它们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在作者的眼中灰椋鸟又这么地美了,作者情不自禁地为它欢呼,这样的写法叫――欲扬先抑(板书)

此时此刻,我们也和作者徐秀娟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群鸟儿,它们的名字叫――灰椋鸟(生齐读课题)。

只有真正爱鸟的人,才能走进鸟的内心。徐秀娟,她心中有爱,眼里有情,才能写出像灰椋鸟这样的生命的赞歌,她在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看MTV《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为鸟儿献出自己生命的女孩——徐秀娟(板书、齐读)让我们像她一样做个爱鸟、护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