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共15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共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51K 次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共15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因为是农村小学,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让学生回家观察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的情景,在上课的时候将自己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可自己拼读、可同桌互读、也可小组合作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并鼓励学生自己上台朗读,让其他学生当小评委,评选出“小诗人”,教师适时给予奖励。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表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诗中的意境。并适时播放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锄禾》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觉得极富活力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活力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经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仅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回答精彩时,我带头鼓掌,当某个学生鼓起勇气举起双手时,让学生给他鼓掌,当全班齐读课文很棒时,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鼓掌,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看着学生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我觉得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掌声,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掌声的内涵,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

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品读领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这样五个教学环节。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

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

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小英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等等,很感人。

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引导: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英子你想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你们的爱使我终身难忘。我要自信地面对一切。” 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1、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

脚印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让孩子通过朗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充分体会到小动物的惊喜,自豪的心情。要想很好的理解这篇小文,关键在于体会小动物的心理变化,并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前期的备课中,我把重点放在怎样让学生体会小狗的感情,因为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较差,不可能在你一篇长篇大论后,就能心领神会,因此,我针对一年级小孩好奇心强的特点,准备了一些图片,包括小动物在雪地中的脚印,漂亮的梅花,竹叶,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除了用这些实物图片让学生体会脚印的美,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动物,从而身临其境的切实体会发现脚印的惊喜与自豪。

因为文章两段形式相同,学生读好小狗的话,体会到小狗的感情后,小鸡的语言就不难理解,因此,在这里,我又把重点放在读好小狗的话上面。怎样引导学生读好看是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大费脑筋。自己设计的导语和评价总觉得不够火候,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在这方面年级组的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姜老师,在回家的路上都在想怎样引导孩子理解这句话,体会小动物的心情,怎样从孩子的思维层次出发,设计引导性的语言和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我学到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方法和技巧,更让我感到她对教学的认真和执着。

当然,除了要把握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怎样使整堂课连贯,流畅的进行下来,并且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重要。通过几次的试讲,针对学生的反映,我反复修改的教案,力求精炼的同时,尽量适应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增强自己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并不时让孩子觉得有惊喜。通过这次的语文课,让我深知上好一节课,不光看老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多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在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组织一堂高效精彩的课,让学生也达到同样的理解层次。而且课堂中有的事件是突发的,怎样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处理好,要看老师的语文功底,和平时的功夫。良好的课堂效果和学生良好的习惯分不开,学生的习惯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这次课,让我更清楚班集体中孩子的优点在哪,应该怎样继续加强,孩子们的不足在哪,以后怎么训练,训练哪些。相信会在以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锻炼中,能更好,更快的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5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

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6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7

今天是组内讲课,说来也是讲过几次了,来听课的都是极熟悉的老师,可是还是不免有很多紧张。

讲的是第21课《太阳》,条理极其清晰的一篇说明文。在课前让学生们做了充分的预习,包括生字及课文大概内容,课文信息量其实是挺多的,但不准备在课上花费过多时间讲字词,计划一节课给讲完。上周在别班上课时候曾讲过一次,但是没有完成计划,最后剩下一些内容赶得很急,所以本节课就加快了节奏,不过却是有点儿过了,好像又太快了。

上课以谜语导入,较简单,学生们一下子猜出。字词预习检查,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课文以“后羿射日”这个神话传说开头,读故事问大家:“后羿到底有没有这个本领能把太阳射下来呢?”走入课文,讲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在讲特点的过程中,由于一直想着千万不能讲不完,就“刷刷刷”特别快,在学生们回答完问题后,也没有进行朗读及指导朗读,接着就进行下半部分了。下半部分是讲“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们逐一找出,也基本是跟着PPT出示,几句带过。最后一段:“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怎么样?“,由于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在这个过程让学生们进行了短暂的小练笔,发言并进行了阅读,有感情的指导阅读。最后以”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结束。最后小练笔作业:以太阳的身份自我介绍。

课文讲完,其实自己在讲课过程中就意识到了问题,害怕一节课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节奏太快,每个程序基本都有,但学生们好像不能掌握的比较扎实。整体下来有点儿“赶”,还是因为没有合理计划好时间安排,随意性比较大,以后应该特别注意了。

课后和老师交流,同组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我自己意识到的差不多,并且提出了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说: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更多的朗朗书声,一定要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自己探讨学习,老师一定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等等。

非诚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课,指出不足,提供建议,愿自己以后课堂安排更严谨一些,讲课能再放开一点,加油!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8

课文的开头有这样段话明确指出这篇课文的设置目的:希望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自觉地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帮助他人完全解决问题,也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因此,本人将这个思想教育作为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帮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种敬佩和赞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学生在今后能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同时,在二年级阶段的学习中,生字教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希望这次的课能够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

本堂课在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力争能使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始终爱读、爱说、爱想象,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由此,本人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采取轻松的、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从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对果树和泉水对话的想象上,本人问:“泉水,你想对梨树说什么?”,“苹果树,你想读泉水说什么?”等,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他们就是果树、就是泉水。由此扩展到对“泉水还会经过,哪里帮助谁?”的想象说话时,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说得合情合理。另外,在认读新词语的时候,本人和学生件实行了一场竞赛:比比谁读得好。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非常踊跃。这样,本人从学生的角度运用了童趣的语言,和学生亲切地交流,成功地实现了让学生愿意读,愿意想的目的。

新课程对学生的通过学习掌握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视,强调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求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一小见大。所以在在第一课时,主要是从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侧重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而将训练学生能力这个方面放在第二课时。对于学生来说,在第一课时,他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第二课时本人的安排是要学生对这则故事编一个小小的课本剧,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要义的理解,对无私帮助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希望通过表演能使他们在无形中背会课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之后,插入课外的一篇文章,同样是童话的形式,但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帮助人的崇高精神,又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句。最后,将课文中所要体现的精神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求学生能给自己的同桌写一句话,说说他曾经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好事,并对他加以表扬。

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朗读时对教学方法的处理还不到位,显得呆板,重复,“朗读要体现层次”这个原则还没有做好。即使和过去比已经有所进步,但仍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快地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9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0

美具有规范的本事,但它既不是任意的,更不是强制的,而是顺其自然天成的。这种规范,是自然与社会向统一的自由造型。正是自由这个目的把人性、美和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教育和美有着共同的冲动,那就是把自由赋予人,在这个目的面前,它们又互为手段。在教育的王国里,也像在美的王国一样,遵循着“经过自由给予自由”的基本法则。

本课中,在欣赏钱塘潮之美上,教师给听众最大的印象即在于此——他不是经过强制的手段,经过外力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品读、感性的材料(录像),点拨、引导,把学生关于潮水、关于壮观的审美经验挖掘出来,自我感受和欣赏钱塘潮之美,并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教育是美的实践外化,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性趋向于引导人走向自由、完整、全面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此刻的学生所最欠缺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该课文是审美教育的典型材料,该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审美素养,经过读、听、看,在课堂上很好地营造了审美的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

社会时代在变,教学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小学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教学反思。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2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堂上。我们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问题往往是“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无须思考或懒于思考。课堂上的阅读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对课文进行感悟,他们所读懂的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在课堂结束时,老师问还有没有问题时,自然没有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们从小种下探索的种子。记得在讲《海豚》一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海豚吃什么呢?怎样分辨公母呢?”我愣了一下,心想: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又一想:不能扼杀孩子爱提问题的天性。于是,我说:“你所想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以后专门探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在这个开放的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不局限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抛弃“这不是语文要解决的.问题”的观念,打破学科分解,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所提的问题不一定当堂澄清,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3

《白鹅》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作者对白鹅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白鹅的疼爱。我认为到了中年段,理解词语和句子仍然是中年段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所习得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迁移,这节课我就做到了这一点。

第一、能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理解词语,比如:净角京剧中的一个人物造型,地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多媒体把这些抽象的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效果。

第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三眼一板”即白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是白鹅吃饭时的一规矩,任何时候都不变的规矩叫“三眼一板”,这都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

当然,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孩子,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白鹅,所能见到的是动物园里池塘中戏水的天鹅,它们的叫声,动作,样子和生活习性与课文中的家鹅形象很难进行比照。要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一定的'难度,再者作者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文人,课文的写作时间是上个世纪的中叶,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和作者生活的时代差距很远,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文人心态以及成人化的审美情趣,对孩子来说缺少亲切感,课堂上,不管我怎么引导,学生都读不出“味”。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其他老师建议我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4

不论是有经验的或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上好课,必先学会制定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级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语文教学设计。这是保证教师顺利地、成功地走上讲台、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小学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他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所谓最优化,就是教学投入少,而又能达到高效率,使全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能达到优良水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段话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对小学语文素质的全面概括。语文素质虽然主要指语文能力,但语文能力还与思想、思维、情感、文化知识、学习习惯等品质密切相关。所以说,语文素质也就是做人的素质。通过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學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学习语言,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期刊网。

二、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小学语文所载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揭露了旧社会儿童悲惨的生活等等。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于“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地熏陶、积累。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解决问题可以缩短时间,给学生发现机会,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还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促使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把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去讨论、去交流、去探究。如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为数学模型,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摆脱偏见,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约束,能从问题的个性中探索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开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思考;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推广,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串、一题多解、一题多画等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掌握语文知识,最终将语文课堂打造成愉快而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

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课文,它生动地讲述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秋游的情景,描绘了秋天的美好景象和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下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课文篇幅短小,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将大体意思表达出来,能结合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因此,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提问:“小朋友,天高云淡,雁过留声,美丽的秋天到了,在这金风送爽的时候,你们最想干什么啊?”学生们各有各的说法,也勾起了学生的美好回忆,都向往着想出去游玩。

接着,我在朗读上作了示范,让学生听我读课文,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并且有几个学生还跟着我一起轻轻地读,见此情景,我便乘热打铁,要想像老师这样在大家面前一展你的朗读水平,那就让老师先来考考你们的预习情况,孩子们兴趣很浓,纷纷举手,他们基本都能正确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有几个还能在识字的基础上,对这些词中难懂的进行了解释,加上我给予的评价,其他的孩子对他们更是佩服不已,没花多少功夫,字词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看来,教师的引领,语言的激励,榜样的示范,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有用的,不仅兴趣足,而且也学得快。

这篇课文的还一特点就是图文结合,形象生动。低年级的孩子,尤其是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打滚儿、逮蚂蚱熟悉不过,因此,我一边结合课文插图,一边和孩子们聊聊自己成长的生活经验,个别的孩子还进行了语言的描述,以及动作的表演,使孩子们仿佛已经来到了野外,在尽情地玩耍,从而体会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另外通过“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把课文引入生活中,让孩子们学以致用,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书面表达,从而为写话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