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5W 次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语文教学反思1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依我看,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十几年间,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十分活跃,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层出不穷,为什么情况还是无大变化呢?我思之再三,觉得问题就出在这十几年来,我们改革语文教学用的是“加法思维”,即不断地给语文教学累加上去许多新的负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将来怎么去建设四个现代化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认识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能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呢?还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怎么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呢?

无疑,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确的,都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好好落实的。于是一 项一项地累加上去,语文教学的头绪便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无怪乎有些教师不无感慨地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然而,头绪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语文教学的目标便越不明确。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在1991年曾对部分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根据抽样调查,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仅达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达104个,平均每人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距要求相距甚远,实际上还是没有“过关”。

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近来在报上读到这么一则消息,说的是华中理工大学最近作出的一项决定:95级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后,都要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未通过考试者,再以选修、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参加以后每年一次的语文考试,毕业前通过考试者才授予学位。该校校长杨叔子意味深长地说:“作为一 名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拿不到学位,而中文不过关,作文不通,错别字成堆,却可以拿学位,这怎么解释?”从校方作出的这个决定中我们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不少人已经成为理工科的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语文却仍然不过关。本来就应该在中小学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让大学去补这个课呢?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吗?

怎么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呢?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变过去的“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要给语文教学减轻负担,使之头绪简化,目标集中,轻装前进。用“减法思维”来看问题,语文教学并不是那么复杂。叶圣陶先生过去曾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其实就这四个字来说,也是不应该等量齐观的。我以为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而兼及学习口头语言,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语言,进入学校学习语文是要使口头语言更加规范,而口头语言的`规范也是有赖于书面语言的学习的。至于听,就更是无所不在。教师讲课要听,别人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要听,别人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要听,同学们口述作文也要听……总之听的训练是寓于上述这些训练之中的,似乎不必专作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提出这么几项作为“语文过关”的主要指标,只是强调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这几项最主要的训练上,并不意味着否认语文学科的其它功能。语文学科确实有其思想教育、发展智能、认识事物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突出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这几项训练重点。目标既明,达成目标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语文教学不应是教者单方面的灌输,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读写听说。

语文教学反思2

我喜欢上语文课,现在最开心的时刻也就是课上那45分钟了。它可以让我和孩子们骑上骏马驰骋在知识的草原上,可以让我们乘着巨轮在书籍的海洋里任意航行……周三举行了一单元测试,今晚一单元的所有内容暂时告一段落。对于这单元我有如下思考: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读书”,几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读书来编排的。里面有讲读书乐趣的,讲读书方法的,还有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访谈录等。微笑班级从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阅读“闲书”,所以教学课文来讲不存在问题,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作文,大家知道写,但写得很“干瘪”,就像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没有水润的肌肤,没有鲜明的活力,整个作文看起来奄奄一息。难道我叫他们看“闲书”错了?难道我的'这种方法不可取吗?今晚讲解试卷时,他们给了我答案,扩句“春天来了。”我让孩子们自己写,要比试卷上写得好,还不能和别人重复,不能说别人说过的话。几分钟过去了,小手纷纷举起来,抽了十八个孩子,他们的答案不一样,但给我的感觉“春天”不是那样“干瘪”,而是充满了活力与激情。从这个方面来看,看“闲书”是没有错的,大家的习作为什么写不好呢?这可能和我的引导有关系,大多数同学不能把一件事细细描述出来。这将是我本学期重点训练的一方面。

本学期的《新概念阅读》我认为是课外读物最好的一本书了,里面扩展了很多关于“读书”的诗歌和散文,如《四时读书乐》(春、夏、秋、冬),学生们尤其喜欢毕淑敏写的《沐浴书香》,里面优美的句子,紧凑的段落,孩子们读得是如痴如醉,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我教学本单元时,就在课后把此本书的相关内容穿插进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本单元考试,班上分数可观,总体不错。但在批改试卷时,孩子们丢分最多的是“口语综合”,这道题的意思是“网络电子书发展很快,你认为还有没有必要去图书馆和书店看书?”这口语综合很是简单,但班上有14个人没有做,分值是5分,这让我的小宇宙爆发了,14个同学站起来,我一看,原来是课堂上不太愿意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明白了,课堂上还是尽可能的让每个孩子都发言。不发言者,请等一等,或许那对于我和他来讲,都是一次突破。

这次考试有喜有忧,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天道酬勤”,孩子们,希望我们乘坐的这艘船能在这条航道上走出一条星光大道。

语文教学反思3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以诚待人"这一主题的统筹下安排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积累,了解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为主,并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本文的学习,意在使学生感悟到诚信这一主题。

课文的要求非常明显: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并把所学延伸到课外。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在课堂上呈现出比传统教学更有情趣、更有活力的教学场景,它的意义远远不止在于让学生会读会背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对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在于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还有意识地进行了应用,同类拓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强化语文的教学重点,又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为把所学延伸到课外埋下伏笔。

反思我研磨的课堂,看到了我的误区:

一、课前没有布置学生预习,致使课堂中学生不能理解古诗文名句,在此耽误了太多时间,不能达到预定的"按时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在备课方面备得不够细。在讲到"日积月累"指导学生读古诗名句我范读时,有学生指出"论语"中的"论"不是读第一声,而是读第四声,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是查过字典的。课后一查,结果是学生在说假话。

三、留意度不够。在课后的评课中,老师们提出:在教学中,有两次学生读错拼音,我留意到,并没有及时纠正。

语文教学反思4

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复习阶段也接近了尾声,即将进入期末考试了,回顾这过去的半年,我觉得自己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与改变,现总结如下:

一、课文。

在这半年的教学中,我教语文的时候都是直接讲生字,在课堂上讲解需要背诵的课文时,只是在课堂上领着背一下,没有强调必须背诵下来,到总复习时才发现有些词语和需要背诵的内容,有一半孩子都不太熟,就马上加压,让他们抓紧时间背诵,弄得我与孩子们都很紧张。

改进措施:提前一天让孩子们预习,把不认识的字在字典和资料中查找并得到正确的拼音;需要背诵的课文,在学完课文两天之内背会。确实不会背的孩子,适当的等一下,至少也要读熟,或者多抄几遍。辅助工具:打印出全班学生名单,会背的打对号,这样便于找出谁没有背。

二、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里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每个单元之间,每一册书之间都有联系,特别是对习作的要求,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与学习园地的习作都是紧密关联的。自从去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了习作,才明白习作的教法,才开始关注习作。但是这半年来,一共八篇习作,我认真做灯片,认真为孩子们讲解的也就四篇,其他四篇习作还是一带而过的`。

改进措施:四年级的习作,我会去认真备课,提前把思路整理好,做好习作灯片。

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我准备在暑假里把书提前预习,把每一课都做成灯片,因为灯片的颜色和动感,对他们都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少跑神,集中注意力听讲。

语文是一门需要多读、多思考的学科,也需要老师把自己这一池水变成活水,这样才可以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学反思5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同学举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图,艳丽春花竞芳图,春风和悦图,蒙蒙细雨图……举手的同学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后来,又有同学举手,他用询问的口吻说:“老师,我能不能用几句诗概括?”我开心地回答:“当然可以。”于是,他就给每一幅图配上了一句诗,等他说完,其他同学在下面欢快地笑,原来他用的诗句都是我们学案上有的。但我还是对;他表示了赞许,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种收获。

或许是受这位同学的启发,后面就接着有同学开始尝试着用自创的诗句给每一段配诗,最后语文课代表晓雅站起来说:“我给每段都写了一句,我来说说。”她说完几幅后,听着还真像模像样的有诗的味道,同学们纷纷赞赏。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春雨图她没有想好,我一想,这是个机会,于是马上号召全班同学一起来帮助她完成最后的春雨图,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很高,不一会工夫,有好几个同学就已经写好了,虽然有些稚嫩,但无论从语言还是形式上都可圈可点,只可惜下课以后我没有及时记录,课堂上也没有进步一组织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修改提升。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实在是遗憾,引以为鉴。

教学是人与书,人与人的对话,无论怎样的精心设计,都不可能预知课堂的所有将要发生的情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新课程也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任务。这节课,我本来要通过词语填空,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学生完成对作者描绘春景的理解。没想到学生受到以诗句注解的启发,来了兴致,纷纷写诗句。我认为这个时机不能错过,于是组织了上面的尝试和交流,既是实践新课程观念,又关注课堂变化,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从学生的学切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只是自我感觉遗憾的是,如果当时组织学生继续依照文本修改诗句,也许学生的收益会更多。不知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成长呢?

语文教学反思6

在本课中,我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主人公美好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重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一、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突出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本案例的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俗学习,自得学习”,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和精神统一观

教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教师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心不穷。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穷人》的'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让学生自读,比赛读,评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读,使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治,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语文教学反思7

《田野里,丰收忙》是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识字教学。这课的识字教学是以儿歌形式出现的,这一课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一、平静的心态

这节课是我来到学校上的第一堂课,从开始准备课,说实话自己的心理挺复杂的,后来还出现了点小插曲:讲课的头两天,我准备的课不对,还得重准备一节,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到今天这节课已经完成了。我明白一件事,从准备到上课人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上课前我还很紧张,但在我走进教室之前,我对着教室外的前自言自语:张微,你能行。我反复的做着心理暗示。以至与这节课我没有感觉到紧张。这是我这节课认为最令我满意的地方。

二、调控“生成”

这种课堂的“生成”想象,它相对于“预设”或“教案”而言,课堂上生的行为是我无法预料的,尤其对于你从来没有深入的和他们接触的情况。在我教学这一课时,当我问到“同学们当农民伯伯看到这一片丰收的情景时,他们的心情会怎么样?”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农民伯伯的心情是凉爽爽的”。当时我心理的.第一反应就是什么呀,我立刻上她作出凉爽爽的表情,孩子满脸笑容,我立即引导老师从你的脸上感觉到美滋滋的,你说可以么?孩子有些疑惑的做下了,如果我把引导的形式变动一下,也许她是从天气凉爽来的,我应先给以鼓励,然后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效果会更好。这节课发生了很多意外事故,如多媒体上的小狮子,课件不能运行。这就对我们年青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把握课堂教学生成的特征,掌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规律,我们可以提高预设水平。课堂中只有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课堂评价

正面的评价、热情的鼓励不仅能够鞭策、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同时她也是一种积极的反馈。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应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才能有的放矢,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一种外部动机而加以忽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种“奖励”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和提高质量的手段而不看时机、不顾条件地去滥用它,否则,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为评价而学的不正常现象。

教学这一课时,我事先准备了小红旗,前半节课由于讲课的原因我已经放了有奖励的事情,当无意看到时我很机械的找了个机会,把红旗发放到同学手里,当课上完之后我感觉这钟没有指向性不强的评价毫无意义。所以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的契机。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业、练习进行及时的评价。

语文教学反思8

《故宫》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美、布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能够真正读懂课文,能达到真正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在学生学会课文的生字词语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把课文当成一名导游,自己是游客,跟随着导游去游故宫的每一座宫殿,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学自悟,在每一座宫殿旁边做上旁批。学习任务一布置下去,同学们都安静的默读、自学、体会、做旁批。

约莫20分钟,感觉大部分学生做好了。我就抽学生起来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汇报他们做的旁批,在全班进行交流。结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都说的很好。比如有学生说到太和殿的时候,发表感叹到太和殿真大啊,如果在里面藏迷藏肯定很过瘾。说到金銮殿的时候,好多同学说皇帝的龙椅真漂亮,如果能穿上皇帝的龙袍坐在上面去拍张照片那该有多神气呀!

说到御花园的时候,孩子们感叹到御花园真美,有那么多的奇花异草,风景该有多好,空气该有多么清新,如果能居住在那里生活该是多么享受啊!最后,在汇报交流完后我再要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全文,通过学生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学生们真正领悟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他们真伟大。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语文教学反思9

《蒲公英》采用童话的形式,寓常识道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朗读特点。所以我将教学重点落在了阅读上,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积累的目的,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语文、用语文。

执教时,我以心情作为教学的主线,首先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转换了角色。假设自己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去感受小降落伞随风飘荡的愉悦心情,再引导学生体验并读出轻和柔缓的语气。多媒体的生动直观演示,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蒲公英自由飞翔的优美意境中。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发亮了,脸上露出了微笑,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们读出了味,读出了形。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课阅读的重点段落,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叙述了太阳公公地嘱咐和小种子们三种不同的选择。想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好对话,必须先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当时的心情。(如:亲切地嘱咐、大声地说、得意地说)在教学“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时,首先让学生听教师的范读,潜意识地感受了“亲切地嘱咐”。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亲切地嘱咐”,这时,学生很快说出“妈妈亲切地嘱咐我上课要认真听讲。”等诸如此类的话,这样,学生不仅准确的理解了“嘱咐”,还能用其造句,达到了积累的目的。我马上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来当一回太阳公公并进行赛读,学生读书的劲十分足,读出了慢且亲切的语气,体会到了太阳公公的语重心长。面对小种子们不同的回答,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勾画、去朗读、去感悟,志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稍后做了分析)我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语言训练的基地,让学生自由读、齐读、指明读、分角色朗读,做到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爱读,没有厌烦感。

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积累,朗读则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有效途径。“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规定,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勤于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这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抓住“黑黝黝、金光闪闪、银花朵朵”这些形容词设问:“谁还能说一些这样类型的词语?”学生们踊跃地回答着:“红彤彤、绿油油、胖乎乎”,小手举得象小树林。但在说ABCC式的词语时回答的同学只有几个。随后我出示了三组“ABCC式”的词语让孩子们读一读、记一记。虽然这个环节只用了两三分钟,却扩充了学生的词汇,做到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学习。

回想这节课,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虽然也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形式朗读课文,学生读了之后却没什么提高。究其原因:当中读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教师的引导也不到位,学生没能静下心来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自然无法快速的转换三种不同的角色。其实,读书不在于形式的多样,只有把课文读流畅,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带着感情读书,真正把读书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不足让我认识到在朗读教学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练、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

语文教学反思10

亮点:

1、本课教学打破以往师带生逐一学习的教学思路。

2、注重从学生已有认知点出发,采用笔画作为第一人称的教学方式,由笔画“一”带领大家学习,对于简单的“一、二、三”则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完成,对于较难一些得“四”,采用笔画组合表演方式完成,既形象地突破了笔顺、笔画的难点,又从整体上把握了字形特点。

3、在教学“五”字的笔顺及书写时,重点是借助书后笔顺跟随学习笔顺,教会学生学会利用笔顺跟随记忆笔顺,以“五”的教学为例引出笔顺跟随表,并比较详尽的介绍笔顺跟随表的作用及读法。为提高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作好铺垫。

4、整节课重点较为突出,教学方法多元,每个字的出示不雷同且侧重点也不同,将所给知识巧妙分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学生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观察字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记忆字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思路还不是很广。

改进措施:

1、打算着眼于学生读贴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示范指导和自己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书写能力,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激发书写兴趣,形成“我要学好,我要一次成功”的良好风气以及“动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书写习惯。

2、老师多提供给孩子一些范例,并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在大量的范例中感受记字方法的多样性及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记字的兴趣。

语文教学反思11

一,创设情景,感知趣。

这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十一课《赶海》。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教案始终围绕一个“趣”字设计的。课前演示课件,播放《赶海的小姑娘》欢快的歌来创设情景,感知趣。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大海边,以情感共鸣的开端就牢牢把握学生学课文的兴趣,随即导入课题。接下来我想通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但在这个环节学生没有象往日一样畅所欲言,展开想象。说的都是书本上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寻找趣。

接下来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寻找趣,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交流,导致这个环节有点形式化。

三,汇报交流,体验趣。

接下来的师生集体汇报交流,体验趣的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说到哪件趣事,我就能灵活与他们共同探讨其中的乐趣之所在,有时我通过各种幽默的语言,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体会更多的乐趣。比如:在讲到“追浪花”的句子时,钱安其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当时我还以为她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没想到她冒出一句:“我觉得摸海星也好玩呀。”当时我很明白,连续点了她同桌两次回答,都没有说到她喜欢的句子,于是在我还没有讲完这一件事时,她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没办法只好说一句:“我浪花还没追完呢,这么可爱的浪花,我要玩个够,再去摸海星也不迟。”这样不仅能正常进行,更为这堂课增添了不少风趣。比如:当时的我穿得衣服比较厚,再加上那天突然比较热,上课热得我实在受不了,只好灵机一动说一句:“老师玩的好热呀。”顺便把马甲脱了下来。以此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引导他们从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在各种自由表演、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自己真正朗读的本领,以便举一反三,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并真正体会文中的“我”为什么对童年的一次赶海这么难忘。

四,整体回顾,释放趣。

当四件趣事讲读完后,我采用的是整体回顾,释放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感到最有趣的一件事,读给朋友或老师听听。

五,整体回顾,释放趣。

最后以含情诵读,深化趣来学习第四自然段。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欣赏海边的美景也是赶海中的趣事之一。老师的感情朗诵来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先回忆诗歌,再创造诗歌,让学生真正达到学而所用的本领。本来想边演示各种海边风景图片边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来结束全文。在欣赏完图片这个环节中,我看时间还没到,就顺便问学生:“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呢?”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能用一些比较高级的语言来回答:“大海,您是我们生活的摇篮。”“大海呀大海,您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大海,您像妈妈一样哺育着我们成长。”这些无意中的生成把我的课堂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六,扩展思维,延伸趣。

布置用这篇课文中的语气词回家写一篇最有趣的一件事,来促进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要他们回家看地图找离我们常熟最近的沿海城市是哪个?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上完这堂课,心中总有不少的感想,既有发扬之点,也有不足之处,只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希望听了我课的老师多提提宝贵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方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吧。

语文教学反思12

低年段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特色和接受能力。

我的语速太快,虽然讲了一大堆,却只有十几个好一点的学生明确了,其效果就是好的越差,难怪我总会教出两极分化特殊严重的班级来,这一点上X老师就比我做得好,她很善于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和语速来讲课,一步步很扎实。所以,永远不要被几个优秀学生的表现迷惑,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学生明确的话和语速来授课,才是明智之举。

象了解自己的右手一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安排你的教学。一个班几十人,程度差异很大,但会有个平均植和共弱点,前者告诉你学生学习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教学程度高低;后者则是你选择教学方式的依据。例如:期中考试后,我发现班里学生拼音巩固都不是很好,同时形近字、同音字也难以精确区分,相反,写话部分却表现出了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考后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增强拼音和生字教学,而训练学生写说的教学相应的就减少了。

让学生在读文中学会抓重点词,并接洽上下文理解乃至运用。虽然大纲中的低年级教学重点在生字词,老教师们也以为抓好生字是根本,但千万别把这作为放弃让学生解词的理由,否则吃亏的只能是学生和自己。借助字典中的说明来解词是比较傻的一种办法,除非碰上诸如“地质”一类很抽象很专业的词语,否则千万别指望字典中的说明能辅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更别提记住和运用了。解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情境、接洽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可以造句、找同义词等。朗读教学要在理解症结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与主人公或者作者的情绪共识,切忌告诉学生或让学生说出应当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这一段,只要把重点词语理解到位,学生读懂了,再加上你的一点奇妙点拨和情绪感染,自然会水到渠成。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要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不要问一些一眼就看出是弱智的问题。

教学中,课本上能看到答案的问题不问,与课文毫无关联的问题不问,有重复嫌疑的问题不问;相反,能作为引起下文的问题要问,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问,能激发学生探讨兴趣的问题要问。

语文教学反思13

本节课学习内容为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个板块,教师以刚举行的'旅游导入,并以一次特殊的旅游贯穿全文,设计新颖,思路清晰。三个板块的内容均通俗易懂,尤其是日积月累中有关动物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小故事趣味横生,学生学习饶有兴趣。通过自由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语。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词典、上网等方式了解词语意思,课堂上小组交流、反馈,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也较快理解词语意思。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趣味语文的教学,教师重点抓住有趣的对联,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待客之道。教学之后,老师深深体会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14

《丰碑》这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然而长征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其感动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这节课我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抓住重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成功之处在于:

一、 画面再现,创设情景。

《丰碑》讲述的是红军翻越大雪山时的感人故事。为了让这些不见风雪,不懂何为冰天雪地的学生能体会到环境的残酷。我一开课,首先播放《万水千山》中成为冰坨的云中山和红军爬雪山的片段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声音。学生边看边发出惊叹 这雪太厚了 看样子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 这才是真的冰天雪地 。这时我再满怀激情地说道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 从而学生情绪高涨,很快融入到课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为学习课文做了好的情感铺垫。

二、采用 变序切入法 ,直奔中心。

教学设计从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为主线,引导学生谈最感动的地方,抓住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大品质,层层深入地领悟思想内涵。这种教法,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避免了串读课文,过分分析情节内容的弊病。

三、 以疑导学,培养能力。

古人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常有疑点才能思考,才有创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后,让学生提出疑问 军需处长怎么会成为一座丰碑?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然后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个疑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寻找答案。提问设计以力求鼓励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释疑,并以精读、品读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让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注意交给学生质疑、品读、析句以及观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以情感人,以读为本。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被感动,才能感动学生。整节课,我情绪饱满,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向学生传递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人人有读的机会,人人有体验情感的机会,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读中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这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都比较满意。但由于我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整个教学流程,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是很充足,还应多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语文教学反思15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