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6W 次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本课的教学,我更注重课改理念的贯穿和呈现,更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搜集资料、初读、质疑、解疑、朗读、感悟。让他们自己去找、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小组合作贯穿课堂始终,共三次,分别是资料交流——重点讨论——合作朗读,这三次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并循序渐进体会诗歌中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轻松而巧妙地实现教学目标。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回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总体而言,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通过课前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都有好胜之心,在预习时抛下一两个能勾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不仅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方向,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能让课堂中的学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气氛也会随之热烈起来。

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教学《浣溪沙》时,我也运用了对比欣赏的方法,把陈著的《续侄溥赏酴醾劝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来与苏轼的词对比,意在突出苏轼对于“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殊解读,体会苏轼豁达的.襟怀。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原因是,这三首诗词的解读,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品析。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 学手段中融入音乐、录音、录像、动画等,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品读的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沉浸于古诗词的美好境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古诗词教学课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是以“把握阅读材料为大意”为主要的阅读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然后我让他们学习前面的方法,去学习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最后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得出“团结就是力量”。但是还有些同学读得不认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有待在作业时去补讲落实,还有读书读不出那种风趣幽默的情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本学期第四单元都是外国名著,期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是最为了解的,因为安徒生的童话学生从小就开始读,但是对于另一篇短篇小说《凡卡》学生还是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在教学之初我没有让学生先讲述预习后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是先通过一个《凡卡》的动画引入,把课文中繁琐的人物事件简化成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片,直接感悟到主要内容,另外在动画之后也没有按照往常习惯的去切入课文内容讲授,而是列出一张人物名字及身份的归纳式名片,其目的也是由于课文内容较长,里面涉及的人物较多,而外国人的名字又都很长,学生读起来很费劲,甚至于不知道谁是谁,所以在授课前设计了一张这样的游戏名片,让学生把小说中的人物及身份先弄清楚,这样对于学生再去理解课文中要体现的人物特征就更容易了。而学生也再找人物身份名字的同时等于再次把课文浏览了一遍,也就解决了课上读课文时间不够用的'问题。

另外,在弄清课文内容后,我采用的换位思考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凡卡,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境你会想什么?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想要逃走,有的说想要找妈妈,可是后来经过大家探讨,根据当时的背景,这些都是不可行的,很自然的总结了凡卡命运的悲惨,学生感叹凡卡命运的同时,我借机布置了凡卡故事的续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凡卡的命运一个可能的结局,虽然没有限制字数,但是学生们很积极的完成了续写,因为与其说是作业练笔,不如说是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故事编结局,他们获得了主动权,怎么会不乐在其中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1)《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我利用欣赏读,配乐读,抓重点词句品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返。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现在我以教学重难点处问题的有效性为主,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教学中的问题要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我以“看到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作者一定会想-----”和“你的一生有几滴这样的水?你已经用了多少了?”这样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认真思考,使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展开联想,体会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渴望和留恋,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时光匆匆而逝,既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感悟,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了,要有针对性。

课始,我在配乐读之前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听完后说说这篇散文留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目的是引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可是在各个班试讲时却情况不一。有的班学生的感受以内容为主,感受到了时间匆匆,有的班级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优美,这一点令我出乎意料,但也让我同时领悟到这也是这一课的知识点,随即记录下来,作为备课的资料。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反问自己,并向其他教师请教,原因就是我的问题过于笼统,指向不明,这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常犯的一个错误,问题如果能直截了当,离题进一步,就会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

例如我在教学第一段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第一自然段中发现了什么?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散文,所以学生只从时间一去不返谈发现,却没有谈字词和句式方面的发现,令我失望。我决定改变问题再试。第二次试讲时我将问题改为“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可是学生的回答仍以内容为主,而未有其他的收获,此时我真有些苦恼,这说明我的问题不够明了,表意不明,不准。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时间一去不复返,又能发现其中的排比句式和对比手法,从中领略散文的韵味呢?第三次试讲,我又将这个问题改为“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这时,有少许学生发现了句子中的对比手法,可我仍然觉得不尽人意。课后,我苦苦思索,怎样设计这个问题才能让学生直接发现这些知识财富呢?首先我质问自己,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猛然间我发现自己竟然在和自己捉迷藏,为什么想让学生发现却又不敢问呢?平白设置了师生交流的障碍。不如直截了当,需要学生发现什么就引导什么。所以在讲示范课时,我将这个问题改成了”你喜欢这一段的开头吗?说说理由。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排比句,美美地赏读了一番,又从文中的问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出了作者的追问,发现了时间与前面几种自然现象间的对比,体会到作者对逝去的时间的留恋,看着他们尽情地发现,交流,真令我心中畅快。可见,准确地提出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还可以疏通学生的学习道路,使他们顺畅地到达知识的彼岸。

三、 借助有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理解了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顺势抛出问题:你们知道怎样才算留下了生命的痕迹,没有虚度此生?举一个你敬佩的人来说说。学生列举了一些伟人,却忽视了身边默默奉献的人,我发现他们思想中的偏颇后,教育全体学生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他们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作出了有意义的事,就活得有价值。这样借助这个问题既巧妙地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又为下一个问题“那么你们知道朱自清先生以后是怎样做的吗?”作好准备。

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今后,我将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作好有效问题的设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天桥岭林业小学 姜春霞)

(2)《匆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匆匆》这课教完了,留在我心中的除了对课文精彩语言的啧啧赞叹,对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能力和精彩发言的深深赞赏,还有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应对的久久思索。

《匆匆》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和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脍炙人口,但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又有一定难度,因为文章中一些词的说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思想感情复杂而多元,想要理解作者的当时的思想并不容易,文虽短,若想理解深刻并不容易。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而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实现对文章解读的。

一、语言渲染,让学生入情入境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找统领全篇的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给学生一个对全篇的整体印象,同时又用语言渲染:是啊,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在他的手中匆匆溜走,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的日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一起去追寻时间的踪迹吧!这样,学生就有了与作者一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一下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情感体验

作者描述时间匆匆走过,自己无奈又留恋时,语言优美而与生活十分贴近,但光让学生读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必须要让学生与他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用____时候,____过去说话,说说自己与时间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与作者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时间也一去不复返了,真想留住时间。带着这种真实的感受去读,就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感悟了语言。从学生的读中,我也听出了他们对于时间逝去的留恋。同时,也为下一自然段理解作者不甘虚度时光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引导提问,介绍背景,深入作者内心世界,解读文本

因为当时作者因为中国前途的不明,想奋斗却没有出路而苦恼。文章第四自然段抒写的就是这种彷徨的复杂心情。想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就必须介绍当时的背景。于是,我就让学生读文,看看能读出什么。学生读出了作者的徘徊时,我借徘徊一词,引导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然问,“作者为什么徘徊?”真正走进了文本,我顺势导出背景,学生再读后面的问句“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心中那种虚度时光又无所适从的痛苦。而对两个“赤裸裸”的不同理解,又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不甘。

四、写话勉励同学,达到对文本理解的最终目的

学会体会到作者的不甘,体会到作者在未来的日子的发奋,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我想让六年级的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可贵,要珍惜时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写自己的格言勉励同学。请看几则学生的格言:

1、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光流逝,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让时间悄悄溜走,将来会一事无成。──李远飞

2、时间是无私的,他不多给谁一分,也不少给谁一秒,时间不会为了一个人停下来,时间时时刻刻都在走着,要看你是不是珍惜了。如果你珍惜了,你就会有收获;如果你没有珍惜,只能两手空空的。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吧!──王萍

五、对比语言,学会评价鉴赏

学习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评价我写得一段文字,以此达到鉴赏语言得目的。学生都说我写得不好,进而从文中找句子证明作者写得有文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用词恰当。虽然只是鉴赏了一段文字,但学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在留作业得环节中,学生说可以找找文中有哪些好词好句,有哪些修辞手法。我想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在以后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由于我抽的这课学生已经学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读出了作者不虚度此生,所以直接进入了“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这一句的教学。打乱了我原来的计划,所以后面的教学显得有些被动和杂乱。我想,这就是我的教学机智问题,不灵活。如果当时在这儿引出背景,再返到前面教学就更自然,也不会显得被动。

另外,我自己对教学环节的过于关注,导致了我在上课时,没有进入文本,所以自我感觉学生也没有深入进去。(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越河乡塔头小学 单春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教学了我国著名诗人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使学生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我也深有体会,教学时主要从以下方面突破重难点的:

一、丰富课前感知,激发学生情感

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总理的生活与工作知道的不多,对周总理的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深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周总理的书籍资料、图片等,并为学生提供周总理的相关网站,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夜的工作》一文是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方面展开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找出文中描写“劳苦”和“简朴”的语句,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旁边做好批注,然后在小组里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谈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三、创设情景,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周总理的感人事迹,出示周总理身患癌症时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满脸憔悴,夜以继日工作的总理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着周总理说说心理话,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周总理的其他品质来进行表达,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

生共鸣,因而在最后两段的朗读时学生激情饱满,发自内心的呐喊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以《周总理,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小练笔。从学生写的内容看,感情真挚,充分抒发了对总理的敬仰与爱戴。

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

一、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优生的发展,忽略了学困生的训练。提问的面太窄,没有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

二、在学生面对总理说心理话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学生回答的面有点窄,没有创新精神,题材限制较死。

三、最后两段的朗读由于时间关系指导的也不太到位,今后,还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1)《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借种树喻育人。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

一、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理解文本。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是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体,应该驾起一座帮助学生感悟、走进作者所表达情感的桥梁,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文章有两句包含深刻含义的句子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深挖,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多读,以读为主,读中悟情,以读带动理解,带动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进了作者的生活实际情景,仿佛也由开始质疑到了最后的深深感悟。

二、以联系生活为支点,感悟哲理。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三、以口语交际为导向,开拓思维。

文章最后,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生机勃勃。课堂上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通过交流,学生感悟到了其中的人生哲理。比如有的要谢谢种树人的不定期浇水,使自己忍耐了干旱,以前怨恨过,怨恨种树人那么狠心,不顾他们的死活,现在知道了,因为正因为他的狠心,才让自己能挺过那么多次的干旱,才长得那么高大优雅。有的告诫刚出土的小桃花心木苗要独立成长,不要养成依赖的心……学生的交流表达着对种树人的感激之情,也透露着自己对文章道理的理解,同时这种口语交际,让学生的思维开拓,无论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提高。

(2)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我觉得,语文课程在这方面作用更显著。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桃花心木》这是一篇借种树来喻育人的课文,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尽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1、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理解文本: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男女生读,找到种树人的话和作者想的内容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让学生边读边想的读,深入理解词句的读,对课文读熟之后,继而理解质疑,使学生能在联系生活情景中体验性的朗读,分角色体验性的读,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

2、以质疑探究为导向,开启思维: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提出质疑,作出自己的评价──“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课文后将自己的肺腑之言说出来,写下来。”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3、以联系生活为支点,感悟哲理: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谈感受,学生对本文心中有了了解,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野草生命力才会更旺盛”等,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一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实,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教师耗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1、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在进行这一实验之前,在课堂上不管我问什么问题,学生都闭口不言,默不作声。我再三启发学生也不为所动;可在现在的课堂上,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大胆发言,而且口齿伶俐,理解到位。同样是一节课,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我想,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利用一系列科学、规范、有效的考核方法,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当时间仓促,来不及让学生预习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极差,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只停留在表面,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一知半解,老师的心情也极为糟糕。在不断的试验中,我发现要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必须给他们充足的预习时间。这一节课,我是指导学生按照导学稿的安排一步步进行预习。在巡视中间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课文理解到位,答案准确,这比原来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好多了。

3、教师的思想还需转变。在自主学习的课堂,老师不可避免地犯了共性问题,总想多说多讲,结果占用了不少时间,在我的课堂也是如此,因为讲的过多,结果占用了学生时间,整节课总感觉慌慌张张的,进行字词检测时,占用了学生三分钟的课间时间。如果,我能把握好教材,少讲而让学生多练,那么这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应该是恰到好处的。

4、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我们强调学生自学交流,更应该注意课堂上的读书声。这节课,我本来安排学生在学习字词后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分段读课文,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这一环节没有进行。因为课文读得的少了,也导致后面的“再读课文,理清思路”、“细读课文,理解内容”这两个环节进展缓慢,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这样的效果当然不够理想。

改进意见

1、接受各位老师建议,我们的语文精读课的两个课时进行大胆改进,第一课时只完成“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这两个环节的所有内容,即先预习然后马上进行交流展示。第二课时则集中精力完成“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感悟,感情升华”、“质疑解疑”这些环节,这样让每一节课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把学习任务分解开,更有利于节省时间。

2、小组考核机制需再完善。

3、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注意走下讲台,少讲甚至不讲。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1)这是我参加威远县高级教师讲课赛镇西片区复赛的参赛教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1、以“?”拉直变成“!”为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2、紧抓事例,理解观点,感悟精神,举一反三,对课文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3、注重了学生的拓展训练,搜集了类似的事例,进行了仿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在板书上也体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4、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落实得不够,主要体现在由于时间不够,仿写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

5、由于担心无法全面落实本课的知识点,老师放得不够,读得不多,气氛不够活跃。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于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讲述的道理能比较明白,但在学生交流三个事例是如何具体表达、论述作者的观点时,我感觉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够,课堂上学生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我想,究其原因是自己太早的确定了学生交流的范围,如一位学生讲到了谢皮尔教授“见微知著”的有关句子,我马上让学生找体现其他两位科学家“见微知著”的句子,因此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自然不能畅所欲言。如果老师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互相评价、补充,再同时出示这三个事例中的重点段落,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归纳,然后进行朗读指导,我想学生智慧的火花会更容易激发、碰撞。

另外,课件制作方面,制作较为精巧但在这堂课上的演示显得有些复杂,没有多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感悟。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说起来,我大概有五、六年没有好好上课了。前些天忽然自己突发奇想,下去上上课感受一下,会怎么样啊?于是在教研组活动时,就向教师做了承诺,于是也就不好意思再“食言”了,于是也就急匆匆地“上阵”了,于是也就在教师面前“露怯”了,于是也就通过异班执教有了不同的感受。

我想我不是要“做秀”,而是觉得作为校长真的应该通过上课去亲自感受学生、老师,感受新教材和课改理念,感受很多可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两天通过上了四个班级、两篇课文,结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啊!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教参里如是说)

在创境导入部分我用本组学过的两篇文章课题,从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说起,让学生产生真理是怎样诞生的疑问,并对课题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对文章主要观点有了初步了解。

深入读文时,学生在充分预习、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根据学生学情,引导学生找到中心论点——课文第一自然段(“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让学生看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意思,学生很快地通过补充交流,体会、感悟了第二自然段及后两个自然段,也初步了解了文章开篇点题、首尾照应的写法。

在对文章主要观点都有了深入理解的时候,我让学生考虑为什么要写“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和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司空见惯、细小但典型的事例,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语句简单理解了科学家是怎么样通过细致观察、敏锐地提问题、深入探索研究等艰辛的研究过程发现真理的,理解了中心论点的可信性。学生对类似事件的补充使课内与课外融为了一体。

预设是这样的,但通过三个班级的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不足,留下了诸多遗憾:

一、我一贯强调语文课要加强感情朗读和感悟,但我在课堂上好像根本没顾及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二、我好像自己一直在重复和欣赏学生的回答,总要进行评价,从而占据了不少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总要拖堂近十分钟。课堂教学高效率在我的课堂上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三、可能对学生估计太高,教者总想做到“滴水不漏”,但难免就出现重点不突出,学生学得比较困难的问题。

四、我总倡导要面向全体,可我发现我的课堂不少学生还是积极性不高,发言的也总是那些相对的“好学生”。怎样面向全体、照顾差异不是简单的一句话的问题。

五、也许好长时间没上课的缘故,开始的第一节课我比较紧张,心也是怦怦地跳,以至于课尾写法还忘了那么一小点,发现课堂中存在很多“遗憾”。

六、我作为校长的开放心态还不够,自信心明显还很不足,所以在几个老师要来看课时,我愣是生生地将大家推了出去,让大家比较尴尬。我想我在通过自身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研究的教育教学氛围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但通过上课,我竟也有些意外的收获:

一是我发现其实我们平日认为的所谓“差班”、“差生”未必是实情。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不少学生相当优秀,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很多。我想关键看老师怎么教。

二是通过异班执教,我发现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也就越来越透彻,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娴熟。当发现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地对“预设”进行完善。

三是发现学生、教师手中的字典各式各样,有的并不是经过第五次修订后的字典,所以查的内容往往是错误的。因此学校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使用新的经过五次修订后的字典,有机会要给语文教师买一本新字典用。虽然会花费点钱,但我觉得至少可以让教师教给学生准确的知识,值得!

四是发现有的班级讲桌两侧坐满了学生,估计都是有点调皮,不好管理的学生。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将写篇文章分析其利弊,让教导处对此现象进行纠正。

虽然我上得很不成功,但我觉得我毕竟敢于尝试。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凡卡》篇幅特别长,内容更是错综复杂,写信,回忆交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插叙的写法,使课文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课文该怎么教?思索了很久,但是无绪!

最后我决定把握教学目标,简单教,简单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第一课时,

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写法。随后带着孩子们把文章中的人名反复读了几遍,这样以减轻学生在朗读课文中的难度。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读外国作品,原因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就是我觉得人名太长,有障碍。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课文,然后指导他们学习。

接着,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课的看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好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不喜欢,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们不喜欢悲剧。原本我设计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课文。只有少数几个孩子说喜欢课文。于是我顺势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知道凡卡过的日子非常苦,你们都产生了对这个孩子深深的同情。为什么你们能在瞬间产生这么复杂深厚的感情呢?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们感情的变化。孩子们,在我们这个和平的社会里,也有许多悲剧,比如昨天青海省发生了7。1级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矿发生了矿难……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用文字来记录这些悲剧,来激发人们的同情,来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引以为戒,让悲剧远离我们!孩子们,如何应用文字是一门很深的文字,今天,我们来好好学习《凡卡》这篇课文,去体味文字带给我们的精彩!”察言观色,孩子们对这篇课文有兴趣!

第二课时,

我先引导孩子们迅速找出“信的内容”,通过体味重点的句子,去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孩子们的朗读很到位。然后引导孩子们朗读凡卡要求爷爷接他回家的自然段,体味回家之情切。这部分的教学也是我的重点教学内容。

随后让孩子们找出凡卡回忆的自然段指导学习。凡卡的回忆是甜蜜的,让孩子们读出凡卡内心的快乐。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凡卡的乡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吗?为什么在凡卡看来这么甜蜜呢?并告诉孩子们这一部分的写法叫“插叙”,这里插写的`内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

第三课时,

让学生找出凡卡写信时候的神态动作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分析故事的结尾,展开了辩论“假设爷爷能收到信,会来接凡卡回家吗?”学生在辩论中明白了,凡卡的悲剧是当时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凡卡的命运不会有改变。

应用这种传统的教法,三个课时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完这课,我的感受就是上课的程序依然不够简单,过渡不太自然,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一直保持兴趣。课文长,教学冗长,这是我整体的感受。看来,长文短教只是我的理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突破!教学中,依然不能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就是这课教学效果不太让我满意的基本原因!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深钻教材,有自己的见地,然后大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这才是让人满意的课。

一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到底该如何调节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级实施教学,依然没有思路!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文言文中的寓言蕴涵深厚,往往是以一生动浅显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前面的诵读古文、理解意思、想象情境时十分的热闹,而一问起“你领悟到什么道理”,立刻就静下来、哑下来。这说明,对寓意的理解不仅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对于课文,我做了一下反思:

一、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由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合作解决质疑,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

二、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待别是对课文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三、熟读成诵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课文。

总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一、成功之处

1.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课堂上,我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同时,我也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读音,并能通过反复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

4.熟读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

⑴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

⑵《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老师的范读不够十分优美。

2.由于一时疏忽而没有把较简短的文言文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现,致使学生在读的时候,感受节奏有些吃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对学生的评价少。

三、改进措施

1.在范读时,应该更多的注意语速和感情。感情要充分,节奏感要强。

2.充分备课。

3.应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赏与评价,多给学生以自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在这一课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重点段。第一个重点段是第二节,特别是“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想象,仿照再说,补充省略号中的内容。开始还以为学生不易说准,可学生说得却非常得好,如有同学说“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等。我感觉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的,有很大智慧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第二个重点段是“孔子谈水”,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用“之所以说水有德行,是因为它――”“之所以说水是真君子,是因为它――”用这两种句式,让学生从心里真真实实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话的道理。而对于水还有什么特点,我引导学生进行深挖,这本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我的再三启发下,还是给我带来了惊喜。这段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我尽情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达到诵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4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新课程课改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生情,安排了以下几个学习内容:

1、出示图片,仔细观察。

夹竹桃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夹竹桃图片,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夹竹桃的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就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垫。

2、合作学习,人人参与。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提出让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要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我们的学生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样人人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人人都有事干,不仅能使优生、中等生有较大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差生学习的劲头。

3、小组展示,人人登台。

在小组学习后,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这个环节,不仅是优生的展示舞台,更是差生的展示舞台;不仅可以提高优生的水平,还可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组的学习成果,还为大家展示了他们读文的功夫。

4、质疑问难,群策群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免有一些在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环节就是要解决难题,但是还要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质疑,学生解决,如果学生真正解决不了,再由老师帮助解决。

5、达标测试,检验结果。

在本环节,我由易到难设计了3道练习题,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

6、反思提高,激励前进。

这个环节是学生自己对自己本堂课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评价,是一个自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让他们自觉激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对于本节课,我认为自己的教学不仅遵循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对学情、生情的了解与分析,构思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只注重了学生的展示,未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只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平台,却未考虑到学生的展示能力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