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5篇)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5W 次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课后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5篇)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赢了》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现谈谈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与课后反思: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习欲望这节课我先进行复习铺垫,出示了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刚过几时的时刻让学生认读,然后再向学生拨出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问:你会读它吗?当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不会”、“不知道”或是学生读错时,我就借此契机说:好,同学们,像这样的时刻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设置此悬念,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能力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了解了“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读写时间,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够比较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机会,在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探讨时分的关系及几时几分的读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四、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训练我设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拨你说”同桌游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就在同学们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对于一些问题的设置留有太大的空间,导致有些学生胡乱回答;

2、在探求时分的关系及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虽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掌握不好,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但有的'已经遗忘,造成教学上的困难。

3、整个课堂时间的把握也稍有点欠缺,在探讨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花得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点匆促。

4、没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更多的是对积极举手的学生的关注。

以上是本人在这节课后的所感所想,总之,面对新课改,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会积极钻研,努力探索,自我更新、加强学习,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2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这篇课文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写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产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内心感受。根据本文的特点,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感悟上。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新颖,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小雪花、小雨点、小冰雹、小云朵),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准备。让后我把课文分为三个版块:生字王国、游乐王国、故事王国。在生字王国中我带着学生复习生字,练习组词,回顾上节课生字词的学习情况。第二个版块游乐王国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用笔画出描写自己的句子。这样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发言就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中,第二三段是重点段,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读出这些句子。学生本身带着角色进入课文,这样设计,学生学习起来更感兴趣,更乐意学。学习语文,只有学生和老师共同走入文本,学生有兴趣的去学,才能学好文本,掌握知识。理解第二段中的三个动词:打、飘、落是掌握雨、雪、冰雹落到地面的关键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几个词,我把他们拿出来,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词和雨、雪、冰雹组合在一起,并讲讲自己为什么这样组合?然后,让学生加动作把这几个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课文的第三段,是描写水的存在的的。我让学生先找一找水到哪里去了,在那里干什么?再展开想象体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在文中的含义,通过动作朗读,从而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动速度的也是不同的。课文第四段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温和的水和暴躁的水在本文中的含义,在结合水作的好事和坏事中明确人们为了管住水都采取了哪些办法。最后,在故事王国中,通过让学生看图编故事,拓展延伸水的其他形态的变化,更深入的了解水,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完整,准确。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3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让智力开足马力,让才能闪出光辉,自觉主动地学习。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教材的巨大变化。我们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突出表现在教学中提倡多认少写的识字方法,要求会写的字很少,也很简单,但是识字任务却很重,主要是识字量大。

上《自选商场》这一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盒、包装纸。这在课堂中的便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课堂上不断给学生展示在生活中识字的机会,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教室里也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课桌、椅子、讲台、黑板、幻灯机、录音机,学生说,我相机出示相应的词语卡片,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

小学生识字的主渠道是“基于教材识字”,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切实提高课堂识字教学效率,学生能够认识所有教材中的认读字,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新课程在识字教学方面所设定的战略性目标——大量识字。但往往学生忘得也很快,这就有必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巩固”字,在大量阅读中去“熟悉”字。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养成到生活中、在大量课外阅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我们老师要充分发掘语文学习的资源。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4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一是复习导入比较巧妙。如巩固生字词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少遗憾:一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时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学,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没有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它的妙用,从而更加体会句子的优美。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没有拓展开。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5

本课的插图直观地呈现了前两行诗的意境,也为后两行诗意的理解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主要是第一行和第四行的诗不懂。我是这样利用课文插图的

师: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白日”?

生:在楼的对面,离山很近的地方。

师:尽是没有、完的意思,你们想一想,那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是傍晚,晚上的太阳才要落山了,才要没有了。

师:这是谁看到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王之涣。因为他在楼的.第一层。

师:王之涣和他的孩子还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看到了黄河水

生:他们看到黄河水流入了大海。

生:我们在练习6学过,“百川东到海”就是这个意思。

师:你再仔细看一看插图,想一想,他和孩子会做什么,说什么?

生:他们想看的远一些,所以又开始登上了另一层楼。

师:你能看图编个王之涣和他孩子登颧雀楼的故事吗?

生:……

思考:图文并茂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与理解课文相结合,这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特点,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所以说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作用,尤其是在追求信息技术的今天,我们切不可为了追赶潮流,捡起芝麻却丢掉了怀中的西瓜。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6

一年级的教学工作转眼就结束了,作为一年级的数学、语文教师,我觉得很忙碌,很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下面我就一学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做以简要的介绍。

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多、知识面广,但又是打基础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候,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大量枯燥的练习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显得很零碎,不扎实。所以我总是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轻松学习,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快乐。

一、我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课,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课内外作业。

课前我必须要精心准备,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中总是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开展活动等,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还不怕麻烦,制作各种教具,课件等辅助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能更好地立足课堂搞好教学,平时注重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平时利用空余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教研,开展探讨性的交流和反思。

二、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

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

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临写.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让一年级学生学会读书,喜欢读书,将为他们今后的学语文奠定牢固基础。

我认为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另外,我还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并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

除了读书本上的内容,我还在班里开展了“亲子阅读”,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选一本好书来读,通过读书把家长和孩子的心拉得更近了。

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我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感到由衷地快乐,我会继续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在教育岗位上前行。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7

如何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教师研究的一个问题。今天,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我发现了您思考的答案。您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向孩子畅开心扉说歉意,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化,又体现了您对孩子的爱心和承认错误的勇气。在您的真诚愧疚后,学生也情不自禁地畅谈自己的不足,并且还谈了自己的改进想法,这是触动他们灵魂的一堂课。谢谢!

〖充分利用插图〗

随便拿起一本新课程的语文课本翻翻,你会发现,课本越来越精美了。不是吗,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两幅细致传神的插图。这无疑更符合时代特征,也是教学新理念的一种体现。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呢?

《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延续的是第7单元“保护环境”的教学主题,文章中我们跟随着小洁的目光,能欣赏到写蓝天白云,碧水青山,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等句子,这些句子把公园的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美不胜收。景色美与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写景的句子被分散在课文的各个段落中,穿插于小洁和小男孩的行为中,要学生把它们找出来并不容易。

如果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好好体会,则能和后面小孩扔香蕉皮后的景色有一个明显的对比,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时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契领,引导学生仔细看图,首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在图上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再请学生自读课文的1~3自然段,到课文中找到描写图上美景的句子。

学生看了图后,有的找到了“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长长的波纹。”有的找到了“湖水像一面镜子,……变幻的山峦。”还有的找到了“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正在赛跑呢!”在插图的帮助下,1~3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都被孩子们一一找了出来。

图文结合,围绕着图,学生再来品析这些句子,内容相对集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其中的一句比喻句,我联系图再让学生到图中找找哪一块石头像青蛙,哪一块石头像雄鹰,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用多指导,学生自己体会到了比喻句的作用。

由于结合图赏析了这些写景的句子,第二课时中再让学生体会香蕉皮扔下去后环境变得不美,学生的感受也就格外分明。再如《秋天的图画》一课,语句优美,我们也可以结合插图来展开教学,通过看图更容易体会文中比喻的'精妙。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合理地利用这些美丽的图画会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二年级语文课堂《要好好学字》教学反思

要好好学字教学反思:《要好好学字》讲述了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学习写字这样一件普普通通而又平凡的小事,但其蕴含的意义却是深远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年轻一代的关心。

本课的难点就是理解:“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在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的说:参加革命为什么要好好学字啊?有的说:他们打仗哪有时间写字啊!这时我不急着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而是问:你觉得这2个小八路会写字吗?联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从而理解第一层含义,参加革命给穷苦的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认识字的好处有哪些?联系自己,再想一想小八路识字又有哪些用处呢?从而理解认识字,学好文化可以更好地参加革命。这样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毛主席对小八路的关心。最后联系现在,毛主席不仅对两个小八路提出了希望,对全国的少年儿童也提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希望。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8

在前两周的组内教研课上,我讲了一节语文课,题目是《好日子》。《好日子》这一课以三只老鼠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为线索,写出了它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幸福和创造的快乐,告诉我们只有靠劳动才能过上好日子,只有靠智慧生活才会更美好。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探究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要求,爱护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时,通过设问“三只老鼠的好日子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样过上好日子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结合图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促进双向互动。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以来上的.比较舒服的一节课,也是学生们感到非常轻松乐学的一节课。课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认真反思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 一)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突出了识字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结合课文引出生字。在识字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不仅关注了汉字的音和形,更关注了字义的教学,更好的突出了识字教学的重点。学生们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二)、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字词训练扎实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解课文时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不断探索,从而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等语文实践活动,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到了小老鼠的辛勤劳动,感受到了只有劳动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也通过这些活动,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我还出示了实物的花和各种瓜的图片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从看图到读文,从中让学生理解、体会小老鼠的勤劳。他们由此深深地感悟到只有辛勤地付出与劳动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好日子”。学习课文之后,我又进行了及时的字词检测和训练,在检测的过程中适时点拨,有效地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想的挺全面,但是课堂上的实施总会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课堂上学生都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的评价形式比较单一,激励性的语言用的也比较少,所以没有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让我的评价更有针对性和激励性,也让我的课堂教学更富有活力。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9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与学生情意沟通,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这些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以我教苏教版第三册《乡下孩子》片段为例反思如下:  

[教例]

过渡:是的,乡下孩子的生活可真丰富多彩呀,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

互动评读: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你从他的读书中听出乡下孩子的生活快乐在哪儿呀?

引导体验:

1、“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1)想象体验:乡下孩子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小朋友,如果你就是这位乡下孩子,在草地上跑着、玩着,捉住一只蝴蝶,你会编织什么故事啊?

(2)尝试体验:乡下孩子含一片草叶,还能吹出动听的歌曲。你们想试一试吗?(动手表演)

(3)欣赏体验:你们想听一听那动听的歌曲吗?(放音乐)

(4)诵读体验:谁能像乡下孩子一样把这一自然段也读得非常动听,让大家都感受到乡下孩子的生活真快乐、幸福!(个别读、赛读、齐读)

2、“割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

逮一串小鱼,乐坏了搀嘴的猫咪。”

看图理解:撑圆

表演朗读:读出小猪的快乐

换词理解:逮(捉)

乐坏了(快乐极了、高兴极了)

演示理解:一串小鱼

(4)感情朗读:指导读出小鱼的多、,猫咪的快乐,体现乡下生活的丰富多彩!(个别读、同桌互读、男女赛读、齐读)

过渡:如果你是乡下孩子,在生活中你还会有哪些有趣的事呢?

大家来当小诗人:谁能照着书上的样子来说一说:

拾一把稻穗,。割一篮青草,。采一束鲜花,。……

感情朗读或表演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反思]

一、以人为本  

本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从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到点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运用,一直到最后鼓励学生朗读背诵,整个教学环节都突出“以人为本”,学生个个要读、愿读、抢说、乐背。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让学生独自走进文中,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各自构建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了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体验与理解。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开放学生,学生才会有自读自悟的机会,课上才会产生多姿多彩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二、以读为主  

以读生趣,以读生情,是本课教学特色。这首诗语言洗练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低年级的诗歌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情境中体验。在教学中,我不但在诵读中“放飞”学生的心灵,而且在浓烈的朗读氛围(自由选读、品读、评议读、表演读、男女赛读)和多种方式的情感体验(如编故事、吹草叶、听音乐、表演等)中让学生充分去思、去想、去创造,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了乡下孩子生活的乐趣,领略到了诗文独有的意境美。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  

过去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教师牵着走,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在教学中,我在学生领悟诗文的基础上,积极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换位体验,创造想象,也来当小诗人。此时,“情动而辞发”,学生个个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于是,智慧的火花不断在课堂上迸发,“捉几只蚂蚱,乐坏了可爱的公鸡。挖一篮萝卜,撑圆了小兔的肚皮。采一束鲜花,喜坏了年迈的奶奶。……”此时,学生固有的灵性得以显现,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一个个稚嫩而富有灵气的小诗人诞生了。他们拥有了欢乐、兴趣,也拥有了自信、动力和成功。课堂真正充满了活泼的生机。 总之,以读书为主线,以感悟的培养为重点,给孩子留下机会,真正赏识孩子,就能看到孩子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孩子,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0

我们一(3)班的学生表现能力强、朗读很有特色,因此在一年级家长开放活动中,我挑选了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课文较为简单、易懂,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充分地、饶有兴趣地读文,理解了课文,培养了语感。

另外识字教学也是本堂课的`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课堂中,他们一个个登台亮相,做小老师,声音响亮,语句连贯,满是自信,家长们纷纷向孩子翘起了大拇指。

课堂的不足:由于识字教学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内容明显缩水,没有时间进行写字指导,看来如何提高新教材的课堂效率,还得继续研究。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1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鸟蛋实物、录音机和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听音乐。放音乐《百鸟朝凤》: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在大自然中,鸟类是个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实物。教师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实物:猜猜这是什么?(鸟蛋)你们对小鸟和鸟蛋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关鸟蛋的诗。

对话平台

自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利于提高自学效果。)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作上标记。

2、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其他人认真评议:发现他哪个字音读得准,你就向他学:他哪个字音读得不太好,你就提醒他。

识字(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1、合作识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小伙伴合作读。

2、交流识字。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你是怎样认识的?同座交流,看谁的办法最好。

3、竞赛识字。出示词语大转盘,让学生自己转动,转到哪个词就领读三遍,看谁读得准,认得多。

朗读(读说思议练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回忆刚才摸鸟蛋的感觉(小小的、凉凉的)体会着读一读。

(2)比较“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类词语的特点: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除了凉凉的鸟蛋还有什么是凉凉的?

(3)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进行指导,把写有“花儿、小草、柳枝、大海,红红的、绿绿的、软软的、蓝蓝的”的词语卡分给学生,让拥有不同词语的学生去找朋友,再让两个朋友变换左右顺序。)

2、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文,思考:你怎么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2)出示小鸟破壳的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说一说。

(3)启发想象: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你能表演一下吗?

表演后试着把妈妈的语气读出来。

(4)你还能用焦急不安说句话吗?看谁说得和别人不一样?

背诵(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语言。)

练习有感情的背诵前两个小节。

写字(在自主发现中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之美。)

1、认读“听、唱、连、远”,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口字旁和走之旁,学生练习书写。

3、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教学反思:在课文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百鸟朝凤》的音乐,学生听到了许许多多的鸟叫声,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情,我就顺势讲了一些关于鸟类的知识给学生听,学生对这些知识格外有兴趣,当我问他们鸟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学生因为预习过,所以异口同声地回答:从鸟蛋里出来的。于是我捧出一个盒子,让学生摸一摸里面的东西,学生都觉得非常惊奇,有幸摸到鸟蛋的学生惊呼:鸟蛋。当我问他们:你觉得这个鸟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小小的,有的又说是凉凉的。气氛特别好,于是很自然地引到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是十分有趣的,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吸引力,只是在时间上仿佛多了些,感觉有些花里胡哨,若在每节课上使用,却是不实际的。

第二课时

朗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读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

1、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我的神情动作的`词语。

(2)学生做动作理解“小心、连忙、捧着、轻松”等词语。

(3)小组练习演读课文,体会我送还鸟蛋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2、学习第四小节:

(1)组内读文,讨论:我为什么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结合插图理解“投向”)

(2)想象读文: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体会着读读这小节。

(3)仿佛一词怎样理解?(可以和好像互换)你还能用它说句话吗?

如:鸟儿仿佛

仿佛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配乐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学生情感和课文语言合二为一,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背诵(竞赛更易于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分小组以挑战冠军的形式背诵全文。

练习(延伸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读文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争取记住它。

(这是积累语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读、写、记好的词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文中“凉凉的、焦急不安、连忙”等词语。)

2、学生想象最后一节诗所描绘的画面,并画一幅画。

3、寻找有关鸟的图片、文字资料,想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他们。

写字(自主练习书写更易于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学生自己描红,练写“定、向”两个字,并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教学反思:

在课文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百鸟朝凤》的音乐,学生听到了许许多多的鸟叫声,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情,我就顺势讲了一些关于鸟类的知识给学生听,学生对这些知识格外有兴趣,当我问他们鸟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学生因为预习过,所以异口同声地回答:从鸟蛋里出来的。于是我捧出一个盒子,让学生摸一摸里面的东西,学生都觉得非常惊奇,有幸摸到鸟蛋的学生惊呼:鸟蛋。当我问他们:你觉得这个鸟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小小的,有的又说是凉凉的。气氛特别好,于是很自然地引到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是十分有趣的,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吸引力,只是在时间上仿佛多了些,感觉有些花里胡哨,若在每节课上使用,却是不实际的。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2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 教学时,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一节课上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3

一、运用古代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小学生们都生活在科技社会中,接触到的都是动漫、电脑等等,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在课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知道李白吗?学生都知道他是唐朝人,写了《静夜思》这首古诗。然后我又问孩子们知道汪伦和他是什么关系吗?他们都不知道。接下来,我马上告诉他们,老师从网上查阅了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都认真地听老师讲故事。(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播放古乐,创设情境,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诗句,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而“惊喜”,从而体验到了这份“比桃花潭水还深”的友情。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古诗词诵读的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提供了古诗学习方法和六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当学生遇到难点时,让学生质疑,教师适度地加以指导,对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4

《秋游》这篇课文叙写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的活动,描绘了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好景象,表现了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动人秋色中的愉悦感受和欢乐心情。

本课的`课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边诵读边想象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文本,再让文本走进学生。

有两个自感觉较好的片段:

让学生在把握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时,让他们学着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如:第一自然段:金风送爽;蓝天,除了用“一望无边”,还可以用“无边无际”;云朵: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农田里,硕果累累;同学们尽情玩耍的场景,欢天喜地、兴高采烈、欣喜若狂。让学生学着运用已经掌握的词语,真正理解所学的词语。

第三自然段把三个颜色的词“黄、红、白”用作动词描写了农田里庄稼成熟的一派丰收的景象,我让学生结合《秋天到》这首儿歌里描写果园的句子自创一个小节:果园里,葡萄紫,梨子黄,枣儿红,柿子高高挂,像一个个红灯笼。学生读着自己写的内容就别提有多兴奋与自豪了!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15

教学反思:

本案例中,教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到点拨学生想像画面,再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一直到最后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没有一点师“牵”生的痕迹。教学自始自终处在一种学生要读、愿想、抢说、乐背的良好氛围之中。教师大胆放手让二年级学生去自读自悟这段话,让学生独自走进文中,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了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教师始终遵循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的体验与理解。正是有了上述的认识,教师才能放的开;也正是有了教师充分的放,学生才会有自读自悟的机会,课上才会产生多姿多彩的独特感受与体验。设想一下,学生若是在老师问题的牵引下,还会有机会尝一口河水的味道吗?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同时也是阅读课堂上学生的另一个主要对话对象与合作伙伴。课堂上,教师只放不收,学生便会放任自流;只收不放,学生便会亦步亦趋;能放能收,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若是能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在与教师、文本之间不断的对话过程之中,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