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大纲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8W 次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心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1

《心愿》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巴黎街道公园里同一位法国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友好亲切的谈话,表现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共同心愿。教育孩子们爱好和平,做和平合使者。

文中维勒尼克的一家人都是“中国迷”,她的父亲从中国带回了广东凉席、福建纸伞、苏州刺绣……我巧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了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物品图片,配上了古筝曲<高山流水>,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此时,我利用了文中“有的艺术品他们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让孩子们去发挥充分的想象,父亲带回的这些艺术品还会是什么呢?孩子们的答案非常多,有北京糖人、中国字画、京剧脸谱、中国唐装……在增补了想象空白之时,孩子们更加体会出小女孩的父亲是个“中国迷”,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出祖国灿烂文化的具大魅力。

在文章结尾处的处理上,我考虑到今年是中法建交40周年,我巧妙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课后延伸时给孩子们播放了中法建交40周年之时,也就是20xx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猴年春节时,中国人民在法国香榭里舍大街进行舞龙、扭秧歌等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表演录像,看了录像后,孩子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两国之间的文化、经济各方面都在扩大交流,修建一座友谊的桥梁,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进一步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激发了学生做友好使者的强烈愿望。整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更大提高!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2

本堂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以抓住月亮的感情为变化为线索,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思考,找出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月亮一会儿希望明天有个好天气,一会儿又希望明天下雨,来感悟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而放弃郊游,学习珍珍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并适时地告诉小朋友也要像珍珍一样关爱家人,照顾家人。最后以月亮的心愿实现了没有再次点题,让小朋友们也写出自己的心愿并贴在心愿树上,欢快地结束本堂课。

本堂课中我把课外阅读链接从以往的童话故事或绘本改为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的歌词表达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一样,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童话和诗歌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方式,童话趣味性更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出示《小乌鸦爱妈妈》的动画时,学生们有的眼里含着泪花,他们被文中的珍珍和歌曲中的小乌鸦深深感动了,看着他们闪烁的泪花的眼睛我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更有情。本课的情感目标在课内外有效地衔接中顺利达成。但是学生在谈童话与诗歌的不同表达方式时,出现了语无伦次的回答,在我的引导下他们也似乎明白了一些不同,但也仅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由此可见对于一年级孩子这个衔接点设计的不符合学情。学生只有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和思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会对不同文体有自己的认识。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3

《月亮的心愿》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引出了要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是一篇充满家庭温情的课文。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个教学片段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设计特别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优点是给予了孩子们充分读的时间,充分去感受读的快乐。然后从同学的评价中去感悟课文蕴含的情感。在新课程下小组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了合作的精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如分角色朗读,一个学习小组内肯定有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这就可以互相影响。还有让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觉得也很好。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完课后,我将近用了20分钟的时间来讲讲班级中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举例说了爸爸妈妈是如何的关心我们的成长的,我们要体贴关心父母长辈。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半的小朋友感动得哭了。下课后我又找了几位小朋友谈心。孩子们都认识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表明自己要好好孝敬父母。我觉得效果来了,课堂延伸到课外,这样的教育效果真的很起作用。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大、早、亮”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大、早、亮”6个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课前准备:两幅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板书“心愿”,理解“心愿”,说说你有什么心愿?

2.你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

出示图一,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出示图二,这幅图上又画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初步感知课文)

3.师总结:老师有一个发现,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看了这两个小女孩的家,月亮会怎么想呢?今天我们就学习8.《月亮的心愿》(齐读)

二、感知性阅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划出本课的生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读拼音、问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自由读,男女生分读。

(2)擦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4.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读中巩固生字,注意多音字“得”

三、读后悟,读后思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

四、再现生字,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一名学生带读。(或指名读)

小朋友们,月亮姐姐去了两个小女孩的家,她们在干什么呢?(自由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一个女孩的家。齐读第1-2自然段。

2.

(1)用“自言自语”说话。

(2)这时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二个女孩的家,读第3-8自然段。(同桌读对话)

(1)用“悄悄地”说话。

(2)月亮看了第二个女孩的家,它的心愿又是什么?

(3)指导朗读对话。

4.那么最后到底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

5.说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三、再现生字,书写指导

四、拓展练习:

两个小女孩走在郊游的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在课文的开头,我板书“心愿”,采用提问型的方式,先是问他们“心愿”的意思,再让他们具体说一说自己的心愿有哪些?这种结合实际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思考问题,我觉得这种教学的引导方式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是可以再运用的。之后,我贯穿新课标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观察之前,我告诉他们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学生忽然就觉得特别的惊奇,他们会忙着问我发现了什么,我就顺势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他们就显得很积极,很愿意去寻找答案。之后我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初步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想一想该如何记住这些字,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式,学生能很快地想出了多种的方式去识记生字,这样学生对字自然能印象深刻的多,我让认的最快的学生来当小老师,去教全班的学生,这个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忽然提高了,进一步巩固了生字词,之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让他们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想问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文章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5

《月亮的心愿》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关心父母,心中有他人的生活情感的体验教育。本课故事情节富有幻想,发人深思。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字、词熟读课文之后,我决定,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月亮为什么会改变心愿?我想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与月亮对话,与太阳公公对话,与雷公公对话。并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不断的感悟和品味,把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重点采用了角色朗读和角色表演的方式进行。

一、活用文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我注重调动学生直接生活的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对话,让学生通过看图,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从而来畅谈自己在郊游前的激动心情。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再从生活走入文本,实现文本和生活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月亮姐姐怎样去跟太阳公公商量的,让学生体会“商量”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语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自己的口语交际中,同时也感受到月亮姐姐的美好心愿。语文新课标指出,让课文的学习和生活的体验相结合。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他们期待与花儿对话

与鸟儿齐鸣,与鱼儿同游,与风儿共舞。针对他们的共性,在本片段的学习中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走进文本,感知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举手表决。和第一位同学一样的请举手。刷!我看到大部分学生的手都举起来了。不举手的同学请站起来。然后让学生睁开眼睛。此时我告诉学生我加入到站起来的同学当中。告诉同学们我发现了我们班中的十个小月亮。此时我看到举手的同学都瞪大了眼睛,我感觉到了他们的疑虑,其实,这是他们真实的反映。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通过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换位思考,角色的扮演,和朗读的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得碰撞,情感得到升华。

三、读中感悟

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在朗读中感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和小组讨论之后,学生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说出了自己的情感。从这让我更感觉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月亮的心愿。这里我遗忘了一个地方,就是什么是“艳阳天”我没有给孩子们进行解释。这是我的一个失误。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6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扩动意识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知识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学生若能大胆质疑,主动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便能开启创造思维的大门,产生创造探究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充分运用质疑教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现代教育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教育提倡重在探究质疑,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们结为知心朋友,激发学生的热情,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如在教《月亮的心愿》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再由教师读课文,要求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像,然后说说有什么问题要提?开始大家不敢提问,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教师在这种情形下,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精心引导,教室里立刻沸腾了,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有的问“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也有的问“月亮为什么要跟太阳商量,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还有的提出“月亮为什么又希望明天下雨”,看到了天真可爱的学生能提出这些教师预料之外的既生动,又有趣的问题,我感到由衷的高兴,首先就肯定了同学们的聪明,能干,之后马上组织大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阅读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培养。

通过一堂阅读指导课文的教学,我深深感触到,阅读是一种对话,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强调了对话中学生阅读自主性、独立性、质疑也是基于这一理念,凭借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并使学生在与课文的对话中发现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涵咏体会,思考感悟,才能使他们真正有所收获。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7

本文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借助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准备的美好品质。本文既有童趣,又极富人情味,寓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是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因此,教学时,我尽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从中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读感受语言,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并且能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对于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觉得本课学生读得还不够,读得还不好。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放弃了指导。接下来我还要对本课朗读进行引导。

有层次、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字、写字,有利于提高学生写好字的能力。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一周以来,我都严格要求他们的书写,作业情况来看有进步。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8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要求学生养成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

在教学《月亮的心愿》这篇课文时,我和几个同学读课文,读完了又找同学进行评价。一个学生说:他读错了一个字,于是,其他孩子就纷纷跟着提意见。当时,我注意到读书同学的脸红红的,于是,我对同学说:“大家的评价时,首先要看到同学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出不足。”在我的引导下,大家先找出了他的优点,比如“我喜欢听他读得课文,很动听。”“我要向他学习。”“虽然你读错了几个字,可是,你的声音很响亮,你可以再试着读一遍。”听到这些评价刚才读书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增强了自信心。这样,学生慢慢学会了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适时地、恰当地给别人以赞扬和鼓励,这样不但营造了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将来立足社会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能力。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9

《月亮的心愿》是新课程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有趣的课文,课文讲述了月亮看到一个小女孩准备第二天去郊游,于是想让明天是好天气。后来又看到另一个小女孩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妈妈,而宁可不去郊游,她决定还是让明天下雨。第三天,孩子们一个也不少地走在郊游的路上。我觉得,课文有很多悬疑吸引着我的注意,同时也吸引着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却采取了各自不同的上法。我是这样设计环节的: 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体会月亮的两个不同的心愿:一个是明天晴天,一个是明天下雨,产生这样的矛盾现象,让学生带着新奇,带着疑问,去学习整篇课文。课文没有明讲第二天是晴天还是雨天,只是说“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也不少地走在郊游的路上”。在学到最后一小节时,我问学生,月亮的哪个心愿实现了?虽然学生中发生很多争执,但仔细阅读课文的同学还是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我接下来的设计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我这样问:同学们,其实月亮的心愿也可以说只有一个,你能读读最后一小节,想想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吗?这个问题直到下课,也没能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那就是月亮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去郊游。

同年级的另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她没有像我似的提炼出月亮的两个心愿,而是在整体感知的情况下,让学生说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分析课文以前,已经能知道月亮的心愿是“让孩子们一年级语文下册语语文,月亮的心愿教学反思

都去郊游”了,学生的回答没有遇到我教学时的那种困难。但这样的设计在教学时则缺少些悬念,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也有其他的老师没有把教材挖得这么深,教得倒也顺畅,目标也能较好地达成。所以教完这篇课文后,引发我几方面的疑问:

1、月亮的心愿到底应定位在两个矛盾的“晴天、下雨”上,还是“让孩子们都去郊游”。 2、如果月亮的心愿是“让孩子们都去郊游”,那应该采用怎么样的教法让学生保持学习时的强烈好奇心。

3、把月亮的心愿定位在“晴天、雨天”上,是不是也可以?而揭示“让孩子们都去郊游”目标的达成,是否可老师适当点拔? 4、一年级的课文到底应该是较粗浅地分析,还是带领孩子深入地体验课文的意思?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以上的疑问,希望各位有见识的同仁能给我有用的建议,这也是我的“心愿”。

语文《心愿》教学反思10

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问自己:你进步了吗?我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期望,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点。回身看这一次教研活动执教的《云雀的心愿》一课,我欣然地发现,这一次真的进步了“一点点”。这种“一点点”主要体此刻自身的教学意识中。这种所谓的“教学意识”,我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我想要这么做”。

我想要让课堂有一个大问题。记得去年上公开课的时候,高语组的老师们给我的一个十分宝贵的意见就是“设计要集中”。是的,设计不集中,我的课堂就会十分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会显得比较凌乱,这在无形之中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记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每一堂课,我都试图以一个大问题去引领课堂教学。有了大问题的领导,课堂教学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潜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经并不需要去有意设计,教学已经习惯围绕中心而展开。就像这一次执教的《云雀的心愿》,紧扣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中心,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我喜欢“热闹”的课堂,我所理解的“热闹”是要让学生张开嘴巴说话。上课伊始,我就透过ppt出示了相关的短语(也包括词语),或者让学生把短语连起来说一句话,或者让学生运用其中一两个说个文中的比喻句,变换不同的形式,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张开嘴巴说起来,在说话中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在课堂设计中,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森林水库”的由来,也是我有意想让学生说一说,帮忙他们在说中理解“森林水库”这一概念,这也是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说出来了,其实一点都不难”,这是我期望到达的目标。

我想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记得遇到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我都是现场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虽说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期望他们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动作快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人,而小孩子的好胜心理也往往让他们在查到意思的时候立刻报出答案。这部分同学是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种理解是不深刻的,他们会很快就产生遗忘。这种有效面太窄了,并不适合我在教学中一向用下去。对此,我转变着方法,透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帮忙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课中,在理解“漫天飞舞”一词时,我是透过图片的展示去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而沙漠中黄沙飞舞的景象,也体现着“没有水,没有庄家,几乎没有植物”的环境,顺势引出“贫瘠”一词,相信学生对“贫瘠”一词的理解应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进课本中知识之间的迁移。课本编排的科学性不仅仅体此刻每一个单元的各篇课文当中,也体此刻整本课本的联系中。第十九课《云雀的心愿》与本册教材的开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相应成趣,都告诉了我们植树的重要性。《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孩子们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用“能够……也能够……”说话时,我结合之前诗歌的资料,让学生透过句式说一说森林的作用。“能够染绿祖国美丽的版图”、“能够送来清新的空气”……孩子们把第一课中背诵的资料全部都搬了出来,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课堂教学中,我践行着我的“我想要这么做”。这些“我想要这么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期望他们会越来越丰富,更好地指导我的教学。这些是一种浅浅的意识,每一次都会在教学设计中无意地涉及;亦或者说,这些意识又是强烈的,因为它们指引着我与领孩子们走进一篇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