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3W 次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通用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2

《灰雀》一课的目标一是以爱为线索,建构爱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学习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洋溢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

依据课文的特点,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谈,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抓住“列宁喜爱灰雀”这一情感主线贯穿始终,展开教学。本课是第二课时,我在情景导入环节中,通过媒体出示,白桦树上几只活泼可爱的灰雀,并配以灰雀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是引出一条“列宁喜爱灰雀”的情感主线,为本课学习新知识做了巧妙的铺垫。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主线,但主线的展开我分两面,一面是列宁爱鸟,另一面是列宁爱男孩进行品读感悟,体会人物心理。在朗读好列宁的话后,我通过“你觉得列宁认为灰雀会飞回来吗?”这个承上启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男孩的话,发现男孩心中的秘密及心理变化。从而通过自己对灰雀喜爱的真情深深打动男孩的心,最后达到孩子主动放鸟的巧妙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深切地感受到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使学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列宁、灰雀、男孩,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走近文本。

第二个层次:“体会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爱”。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

第三个层次:“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爱的真谛”。再次回到整体,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升华情感的体验,目的是以读引写,以读引读。

在课堂中,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依托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活跃,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不足:老师的导太多,可以更大胆地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师生的对话太多,生生的对话不够,应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积极的思维与讨论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收获。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3

今天上了《灰雀》,从图片导入,让他们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灰雀,你想说点什么?

接着是生字教学。

今天的朗读也较多。分别围绕小男孩的三句话展开。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男孩此时的心情,朗读的语气。试读多遍)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为什么列宁要问灰雀,而不是问小男孩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列宁对小男孩的信任。)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升华,问孩子们:列宁为——而微笑,为——而微笑。有学生认为列宁是为了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也要同学认为列宁是为了小男孩的诚信而微笑。这里还是指导得比较到位的。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4

师:同学们,《灰雀》这篇课文,老师反复读了很多遍,读出了两种情感,这两种情感是什么呢?相信同学们用新的读进去,也能读出你的体会,你的情感。

(学生开始默读课文。这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上开始的有思考的阅读。)

生:我读出了列宁对灰雀非常喜爱。

很多学生能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如“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等,谈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可以说前一部分情感的铺垫已经到位了,但本课的重点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所以后一部分的处理采用的是移情体验。所有的学生都当成小男孩,我来做列宁,删除所有的旁白,只留下对话。适时地走进学生中交流。

男孩:“没……我没看见。”(师:你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呢?)

男孩:“一定会飞回来!”(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学生们能够透过男孩的语言,很好地体会到了他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矛盾到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但真正明白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我明白自己在列宁语言中那不动声色的引导部分着墨太少了。所以当一个学生突然说出“列宁不够诚实!”学生就把重点放在了男孩是否诚实的争论上了。当然,庆幸的是孩子们开始学会从文中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也算是刚刚进入中段语文学习中比较欣慰的了。

我要谈得还不止这些,现在我们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有学生的,也应该有老师的。开课之初,暗示了自己作为老师读《灰雀》一文的两种情感:喜爱、惭愧。这种惭愧,学生们是无法体会的,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列宁对小孩子的那份关爱和尊重。那么这种尊重,学生们怎样理解呢?最后自己很明显的牵到了主题上。有时间关系,也是因为自己太急躁了。还好自己没有标榜自己,谈及了自己对待学生常有的粗暴。因为粗暴,才更彰显出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就在于他们在平凡的小事中表现出来的不平凡。

这一课结束,我真感动那个善解人意的茜茜同学到位的体会。就是这样:我们可能永远不可能成为名人,但那种人格的魅力,伟大的胸襟,我们可以不断的接近。我愿意带着我的学生走这样一条向善的路。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5

我有幸参加了我县举行的“百名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我执教《灰雀》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灰雀》一课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习、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6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从他们这些小事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齐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齐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争辩中,读出味来了。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7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8

今天我上完了《灰雀》之后,感觉到课堂是生成的。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列宁喜欢灰雀,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

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诚实。”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9

《灰雀》这一课时,采用角色表演,情境嫫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依托文本创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嫫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灰雀》一捂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于自然的和谐、人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捂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0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通过几个名人故事认识几位名人,从这些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灰雀是一篇老课文了,我已经教过很多遍了。但是在今天上课之前,我还是很用心地备了课,设计了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根据人物对话,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变化。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刚升到三年级,引导学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脉络也是很重要的,这篇课文以灰雀为线索,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品质,并且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课文描写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1、从课文那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2、灰雀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又会飞回来?3、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充分的阅读之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理清课文脉络时,我列出了提纲,指导学生去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归到一个大段里,结合课文内容随之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把描写一个内容的部分写到一个段落里。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课外的拓展不够,对于伟人列宁所搜集的资料还是很少,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学生还是能够利用以前所教的识字方法来学习,但是一部分学生还有懒散拖拉的毛病。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内容简单,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读懂,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通过走进课文内容中才能体会出来。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课题是《灰雀》,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灰雀的?请自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此时再出示灰雀的图片和资料,学生通过看图和资料对灰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学生喜欢灰雀,在走进课文找一找列宁喜欢灰雀吗?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找的快,读的好,把列宁喜爱之情读出来了。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的交谈使那个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经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我采取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在读的过程中踹门人物的内心活动。先读列宁说的话,从他的话语中你体会出什么?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而不对小男孩说呢?体会列宁的做法。再看小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体会小男孩的内心活动。体会过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本节课课文内容体会的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朗读的时间少,没有达到效果。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多读少讲。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2

“教起于思,开而弗达。学起于悦,活而有序。”这是我作为坪洲的新老师,开学一周多后在年级组各位热心帮助下连续备公开课《爬天都峰》、《灰雀》,执教《灰雀》,被校长、教研员、各位热心的同仁指点评课以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作为坪洲的教风、学风,张校长真是智慧的!

我不得不承认三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离我们课堂预期的设想真的还很远,在设计时我是想得太多了,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孩子,正如占芳老师说的,可能越简单反而效果越好。唐老师也说:阅读教学不能急,提倡“大问题”教学,讲究提问的艺术,要适度、适时、适量,有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灰雀》一课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我们三年级组集体备课,设计《灰雀》一课教学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学突出以“爱”的情感为主线索,凭借列宁爱鸟、爱孩子的故事,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爱。

执教过程我努力优化课堂结构,借鉴开放式阅读教学方法,希望有所突破、创新。

1、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质疑问题,例如:读了男孩的几句话,你能发现什么?通过读书自己解疑,通过交流与老师共同解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课文3-10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1)自读自悟: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了解灰雀哪儿去了和列宁爱鸟的心情。

(2)质疑启思:学生读书质疑,读书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抓住重点词,对话,联系上下文体会列宁爱鸟之情对孩子的感染、教育,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

(3)读议领悟:通过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不问男孩,问灰雀呢?)课文学到最后,入境入情了,问你想对列宁或者男孩或者是灰雀说点什么,写一写。让学生在开放思维中,自主交流中体会列宁对孩子的爱。

2、确定课堂的训练意识。为了使教学重点鲜明突出,环节简单实用,我以课文3—10自然段为训练重点,将读、思、议、练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为使认知和情感和谐,我以读为本,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将情感贯穿于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中,安排在最后的“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了本课的收获,了解学生的“内化”情况,而且通过动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虽然努力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去引导,虽然设计了多元解读,读写结合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是我把握学情不够准确,研读教材还很肤浅,思维也不开阔,唐教授的“阅读教学不能急,提问不可碎”简直一语中的。虽然阅读教学是见仁见智,千人千面的,但是面面俱到、一百个不放心似的,也确实是束缚了思维。正像张校说的我还是开放式教育的门外汉,纵有千百客观理由,我也不得不承认,作为坪洲开放式的新人,我必须重头开始,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但愿今天一“灰”而过,明日也能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