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附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附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36K 次

 一、谈话导入。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附反思

1、了解阅读《西游记》的情况。

提问:看过《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请举手?动画片?电影?的请举手?看过《西游记》改编版的请举手?看过原著的呢?请举手。作者是谁?你说。也许大家看过的版本很多,但是文字的版本很重要。

2、我想问问,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为什么,能不能用四个字的词来形容。(本领高强、神通广大、惩恶扬善、有勇有谋、降妖除魔、积极乐观)

3、好,那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孙悟空,孙悟空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今天王老师就大家一起学习《西游记》当中的第一个故事?

4、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预习了吗?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三、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1、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

出示:阅读提示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关键地方画出记号。

3、讨论、交流

A、我们来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简单的说这个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神奇、奇妙、非同一般)

B、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来说。

C、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的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完这里,这石猴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无畏,一心为公自信)

  四、认真细读,品味语言。

1、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语言把他写下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

2、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你知道是哪一句吗?(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读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在山中活蹦乱跳的、在山中采果子、在山中嬉戏玩耍、自由自在采一朵山花, 饮一点涧泉。)

4、如果是你的话,你喜欢当这样的石猴还是后来跟师傅一起去取经的孙悟空呢?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5、指导朗读,继续发现。

A、能读给大家听吗?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里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边的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B、要怎么读?谁能让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继续读,你还有什么发现?(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C、读到这,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下批注。(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文章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很有节奏,活泼跳跃,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6、请大家看第二个问题,读——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二个关键的地方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一体,,并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交流。

A、同桌可以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研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预设: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把这种手法用到了猴子的身上,猴子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中,“纵”,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谁也研读了这句话的举手?我们一起来读读,也来感受感受。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B、我建议大家再读读猴子的语言,猴子的话,谁再来读?读完后,你们发现了什么了吗?(猴子非常很自信,无所不能,从字面上看,写得?(非常有活力。好像是我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换一种写法,能有这样的感觉吗?变成“算了,我进去吧”,读读。感觉怎样?(感觉到强人所迫、犹豫不决、被逼进去的)读这样的句子特没劲,还是来读读原文中的句子吧!(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

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相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的描写石猴的语言,还有很多。再读读。谁读到了?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怎么读?

师:还有吗?

C、学生汇报: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仅仅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他敢作敢为、智慧超群。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意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在这篇经典中,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挑选自己认为最经典的背一背。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以原著的标题引领学生进行读悟,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在这一点上我铺设得较成功。

问题一,评价不够中肯。例如,在提问题让学生思考时应指向明确,如看了好几组分类的词语后,提问道:“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答为:“从这些词语中看出美猴王很自在。”就学生的回答来说,老师无法中肯评价。这些词语结构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拖男挈女,唤弟呼兄;食草木,饮涧泉;狼虫为伴,虎豹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多么富有节奏,就如古代对联的对仗,词性相对,意思相吻。课后,我想老师在这词的美感上可让学生斟酌感受,注重于语言文字的锤炼,这也是古代名著之所以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