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5篇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9W 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5篇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

一、朗读诗歌,频度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节。

课件出示: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1、自由朗读。

2、“涂”“披”字的运用好在哪里?(一个“涂”字准确地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3、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白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雪后的白桦,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毛茸茸的雪枝比作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

4、雪后的白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雪后的桦树它傲寒挺立。)

(二)学习三、四节。

课件出示: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1、集体朗读。

2、第三节写了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从哪些动词中体现它的动态美的?(“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突出静静挺立的白桦不失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3、如何理解“徜徉”一词?(“徜徉”的本意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徜徉”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细腻地描摹了朝霞生成的过程。)

(三)整体感悟。

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白桦树”?(作者从白桦树的特点、枝叶、气质、朝霞里的白桦树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2、这首诗前两节和后两节重点描写什么?(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

3、白桦是本诗中心意象,通过作者的描写,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白桦我们了解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白桦树肃穆、纯净、圣洁,寒冬中挺立,又有格外的坚定,毛茸茸又显得温暖活泼。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体会现代诗的特点。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配乐朗读。

结合白桦从形式、韵律上谈谈现代诗的特点?

白桦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

再读诗歌冰心的《繁星》。小节:现代诗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不是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2、从诗歌内容上体会现代诗的特点?

《白桦》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繁星》是对母亲的爱。

小节:现代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三、诗歌朗读。体会现代诗歌的美。

男女比赛读,自由朗读,小组比赛读,个人配乐读。

板书设计

白桦

外在形象

内在气质

赞美大自然

教学反思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

在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图片、想象感受到诗中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等突出描写的景物,感受白桦纯洁、朦胧以及宁静的美,体会高尚人格与高洁之美。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一课时的时间还真是不够用,有的环节该细致由于时间关系就变得草草收场,就像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比如说指导朗读的过程,学生练读的过程,还有就是指导背诵、学生练习背诵的过程,另外学生练笔这一环节由于课上时间不够,只能作为课下作业了。

所以,在今后的现代诗歌学习中,对于诗歌的朗诵与韵律的体会教学,我将会更加合理的进行教前准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四、课时设计: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 ),解开了蝙蝠 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 ),解决了飞机( )的问题。

 二、细读第三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

过渡语:同学们,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领一定很厉害吧!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2、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指生汇报)

3、边……边……说明什么?你能说个句子吗?

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这里用到即使……也……,你知道它强调了什么吗?你能试着说一句话吗?在说完之后同学们说一说它强调了什么。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5、指导朗读。

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全班齐读

6、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

过渡:是呀!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大家拿出上节课的预习作业,把你填好的实验报告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问题的地方大家再研究。

1.小组讨论并填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完成)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3.汇报交流。

(l)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4)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5)仅仅这三次试验能证明这个结论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6)老师稍稍地修改了一下这个结论,你们发现少了什么?

你能说出配合在字典中的意思吗?在这里去掉行吗?为什么?

“配合起来”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解决蝙蝠探路的秘密

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齐读第7自然段。

1.生齐读第7段。

2.现在知道了吧,到底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哪位同学来说说。

3、提问,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段,口头完成填空:

蝙蝠的( )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 )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老师边听学生填空,边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蝙蝠飞行原理图。

4、哦,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不容易)文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

A指名答。你的回答很精彩,我们看看这两个句子:

B比较句子: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C从“反复、终于”你感受到什么?

5.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用语言来把科学家的艰辛读出来啊。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解决二者联系。

过渡:科学家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并模仿它,给飞机装了什么?(雷达)那么,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来学习第八自然段。

1.请同学们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边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用“”划出重点语句。

(2)、仿照板书上的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并口头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

2、他画得对吗?那请你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3、对比两个示意图,得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示意图,进行一次脱口秀的游戏,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学到这儿,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六、总结升华,激趣拓展

1、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安全的问题,这就是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

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七:作业布置:

师:回顾全文,科学家发现问题(第1、2段),提出疑问(第3段),在经过试验解决问题(第4、5、6段),最后得出两种事物的联系(第7、8段),让读者一目了然就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课下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教学反思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我又在两个班进行讲课,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填写的实验报告单,由于报告单由三次试验的三行改成四行,学生讨论更是热烈,而且大都能说出老师为何又设计了四行。小组活动有序、省时,为下面的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说、画、讲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时也显得容易多了。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3

课堂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堂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课堂教学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生,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老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四、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1、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2、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3、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脉络。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老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

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⑵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老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老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⑴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老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

⑶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设计意图: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课堂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老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设计意图:老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像,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夜莺的歌声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会补充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的吗?

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

(板书:颜色、形状)

二、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我们先学习描写火烧云颜色的一段话,找出这一段,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大家思考:

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读后回答。

(颜色变化快)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我从“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的。)

(板书:一会儿……一会儿……)

你能通过朗读能读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吗?

(一会儿……一会儿……)

颜色变化还有什么特点?

(颜色变化多)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每一句都要说自己的感受,再通过朗读表现。

(评价语: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了火烧云颜色的多。火烧云的颜色的确太多了。你的朗读让我见到那么多的颜色。颜色什么都有……)

在第3句交流中:

哎!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植物加颜色)

在学生说到“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时,读一读。

(板书:……都有……没见过……)

好,我们来看一看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说说这些颜色。

(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

先用“ABB”式来说。

并展示:

绿莹莹、黄澄澄、黄扑扑、金闪闪、红艳艳……

用“半A半B”式来说。

用“植物加颜色”来说。

(苹果绿、桃红、玫瑰紫、石榴红、杏黄、秋叶黄、黄瓜绿、草莓红、橘黄、橄榄绿、柠檬黄、枣红、香蕉黄、草绿)

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斑斓、五光十色……)

真会用词。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感情很充沛。凭借段落结构,自己试着背一背。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的段落结构。)

(学生自由背)

谁愿意带着感情给大家背一背?

(全班同学举手)

既然这么多的同学都愿意背,那么我们一起背诵这一段话。

(学生有感情地齐背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刚才我们欣赏了火烧云五彩缤纷的颜色,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

哪几自然段是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

(板书:像马、狗、狮子)

1、读中发现:

在4~6自然段中,你喜欢哪一段呢?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段,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想一想,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第4自然段中:

我从“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就……”这些词中,知道了火烧云变化得快。

我知道了火烧云的样子像马,动作很逼真,还知道了它的变化过程。

我从“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这句话中看出,人们很喜欢火烧云。

让喜欢这一自然段的同学和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

第5自然段中让同学交流好读懂什么后全体男生朗读。

第6自然段:

我学的是第6自然段,我从“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这句话中知道作者很善于观察,能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起来。

我看出,作者很喜欢火烧云,她看的时候很开心。

我知道火烧云形状变化得很多。……

读第6节可以齐读。

(评价语:你很细心。你的关注点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你的想法很独特。)

2、自主研究,合作学习:

这三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⑴ 相同点:

① 结构相同,都先写出现了,像什么,后来又变化了,不像了,便消失了。

(板书:出现、变化、消失)

② 描写时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

③ 都写出了作者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欣喜之情和火烧云消失时的遗憾心情。

⑵ 不同点:

① 开头的连接词使用不一样。

② 描写的火烧云的形状不一样。

⑶ 小结:

同学们研究得真不错!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动静结合的写法,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火烧云在天空中快速而神奇地形状变化。

让我们也来想象,火烧云还有可能会变成什么?

(小白兔、小绵羊、花、草、树木、老爷爷、老奶奶)

可以是植物、动物、人物、世界万物……

⑷ 仿照课文的第4~6自然段,我们把它写下来。

写几分钟后大家交流:

生: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一座座山峰,高低不平,连绵起伏,犹如珠穆朗玛峰一样雄伟、壮观。可一眨眼的工夫,就离我们远去了,而且越去越远。

生:这时又跑来了一只大花猫,猫的身上全是彩色的斑点。我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点点。它趴在空中,好像在撒娇,想让人抱一抱它。

(学生沉思)

师:当它看见那边出现了一只小老鼠,猛地跑了过去,猫和小老鼠都看不清了。

生:快看啊,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一群小猴子,那些小猴子的脸红红的,眼睛圆圆的,跳来跳去,仿佛运动员在认真地跳鞍马。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变成了一只小兔。

生:小兔是躺着的,看上去就像躺在沙发上一样悠闲。过了两三秒钟,小兔站起来了,伸了伸懒腰。这时,小兔的四肢变得更长了,变得模糊了。

生:再看那边,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还在空中不停地舞动着。只见那条“巨龙”张着大嘴,鼻子翘着老高,一双铜铃般的圆眼,放射出紫色的光,还挺神气呢!可我还没有尽情欣赏,“巨龙”就赶回“龙宫”去了……

(鼓掌)

你们的想象太丰富了,说的真棒!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多。

(变化多端、变化莫测、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四、学习“火烧云下去了”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那么多的词语表达了对火烧云形态变化多的感受,那么,作者观察火烧云时有着怎样的感受?从第7自然段找一句话来回答。

生:读“一时恍恍惚惚的,……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那么短暂,但作家却能将这瞬间的美丽化作永恒,想想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

(引导学生概括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注意积累。)

五、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能不能说一句赞美火烧云的话呢?

生:火烧云真是太美丽啦!

生:火烧云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变幻莫测。

生:我爱火烧云,它给我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六、质疑问难,妙在延伸

师:学到这儿,你还想对火烧云作哪些进一步的了解呢?

生:为什么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么多?

生:为什么火烧云只出现在早晨或傍晚?

生:火烧云上来时,为什么地上的人和小动物的颜色发生变化呢?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些疑问?查阅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变幻的天空》一书介绍了有关火烧云的知识,下课可以请教它。

七、自主设计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想给自己设计一个什么课外作业?

(实践、书面的或口头的)

1、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背诵;

2、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

3、上网查找有关火烧云的知识;

4、利用早晨或傍晚时间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火烧云;

5、画一画美丽的云……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谁能为大家背诵几句?(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4、桂林山水甲天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让我们荡舟漓江,仔细观赏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

二、 品读感悟 畅游山水

师:在上节课的阅读中,很多同学被桂林的美景深深吸引了。谁能说说课文的哪部分写得最精彩?(山、水)老师赞成你的想法。

(一) 观赏漓江的水

师:我们先来观赏漓江的水(板书:漓江水)。播放漓江水的风光片。谈谈漓江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自己的话来讲。

师:同学们眼中的漓江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漓江水更是独具丰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思考: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板书:静、清、绿)播放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风光片。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关联词,就可以组成一句话?(同桌交流)(1、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2、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

师:其实这句话就是这段的主要意思。这样概括地写,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

师: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

师: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该怎样组织排列?(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谁来读一读?

师:在感叹句的后面补充说明,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受。同学们,你能读出那种美吗?出示漓江的水图。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我们眯着眼,看着图画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你们看见漓江的水在流动吗?(看不到,好静啊!)师读生跟读。

师:你们往下看,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江面,漓江的水该有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无瑕瑕指玉石上的斑点。)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想用声音再现漓江水的风姿。师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师:欣赏了你们的朗读,我觉得漓江水美得生动,美得具体,美得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吗?(表达方法上:作者恰当运用了排比和比喻修辞方法。)老师为你竖大拇指。的确如此,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恰当的排比读起来语气更加强烈。请女同学读第一分句,男同学读第二分句,齐读第三分句。

师:读了这段话,我觉得作者已经把漓江的水勾画得淋漓尽致了,为什么还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大海的雄伟壮丽,西湖的宁静柔和。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这样写更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谁能读一读这句话?作者先说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然后抓住特点具体介绍,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布局谋篇,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

师:学了这段我不禁赞叹:真静真清真绿漓江水。(板书:三个真)

(二) 观赏桂林的山

师:桂林的水美,山更美,请同学们默读第3段,思考: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还有哪些疑问?(板书:桂林山)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板书:奇、秀、险)

师: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样写的?(运用排比句和一连串的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出山的奇)还会像什么?随着你们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事物。

师:你们看桂林的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这就叫形态万千。播放桂林山奇图。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各不相同,好像从地上拔起来,就叫拔地而起。作者从山形实现了奇。请女同学看图片,男生齐读这一分句。

师:可爱的男同学啊!你们太了不起,都把文字读活了,一个个文字仿佛一个个跳跃的生命。课文是怎么写秀这个特点的?读出秀美的感觉。女生读。作者体现山的 秀是从山色入手的。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里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恰当?1、不安全;2、损害;3、高的,陡的。

师: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这就叫怪石嶙峋。面对这样险峻的山峰,不用说零距离接触,就是老远望着它也会叫人心惊肉跳。你能读出那份险吗?

师:关于山这段还有哪句话没有谈到?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用这句话烘托出桂林的山甲天下。我们用声音再现这甲天下的桂林的山吧!师读第三段的第一句,男生读奇、险句子,女生读秀句子。

师:这真是好奇好秀好险桂林山哪!(板书三个好)

三)山水合一 景色宜人

师:游览了桂林的山,难道你不想说点什么吗?(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同时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齐读第4段,用心体会作者那强烈的感受。

师: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一边有感情地朗诵,一边板画山、水、云雾、竹筏。(师随手为真静真清真绿漓江水和好奇好秀好险桂林山勾出框)这是什么?(对联)缺什么?(横批),横批一般几个字(四个)展示你的文采的机会到了,添横批。

师:现在什么都在改革,咱们对横批也进行一次改革,几个字都可以。

师: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老师准备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领略它的独特风韵。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就一句话,发自肺俯的!( 1、桂林山水,真是人间仙境啊! 2、桂林山水,风景如画。 3、啊!风景秀丽的桂林,我爱你! 4、的确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5、桂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我多想永远与你想伴哪! 6、桂林的美景,令我陶醉,令我痴迷,令我心旷神怡! 7、我爱你桂林,我赞美你桂林! 8、桂林太美了,我做梦都想去。 9、桂林山水要多美有多美! 10、桂林山水真是美不胜收! 11、桂林山水你是祖国锦绣河山的典范。我为你骄傲。)

师:让我们牢记这副对联,把桂林山水的美永远留在心中(齐读对联)。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好奇好秀好险桂林山

天下第一

真静真清真绿漓江水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严谨认真、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产生对由衷地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李时珍的吃住行的苦,从而体会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

2.抓住记载寻访收获的典型事例,感悟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过程:

A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夜宿古寺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哪三件事?

生:夜宿古寺 师徒谈苦 记载收获

明确目标:学习夜宿古寺中我们明白了李时珍住的苦,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看看李时珍和他的徒弟还吃了哪些苦?

效果预期:相信每位同学都是最棒的,都能学有所获。

民主导学:

出示任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5-11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李时珍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标注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体会。

2.小组讨论学习所得

3.展示交流:(预设)

生:我找到的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一个啃字我体会到干粮很硬,放了很长时间,很不好吃,这说明师徒二人吃的也很苦。关于这点谁有不同看法。

生:我找到的描写李时珍神态的词是“笑”,说明他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

师:大家很会抓关键的字词,那么,在师徒的对话中,你又抓住了哪些字词呢?

生:“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一个“挺”字可以看出李时珍很苦。

师:挺字是什么意思?支撑

想想,是怎样的苦需要李时珍 “挺”?

住的苦、吃的苦、奔波的苦、察访的苦等等。一个挺字,上面压着的是许多的苦,如果给这些苦再加一个时间,是多长?(一夜、好几个月、长年累月、27年)如此多的苦,如此长的时间,加负在一个近50岁的人身上,靠什么才能挺下来。(坚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恒心)

吃如此巨大的苦,李时珍是如何看待的呢?

齐读: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生:抓住“家里”和“破庙”,“吃苦”和“造福”两处对比,突出李时珍的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的品质。

生:对于万民得福,你怎么看?使亿万老百姓受到益处。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本草纲目》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有日、朝、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师:读完这段资料,你会发现,《本草纲目》自它问世至今乃至以后,全世界人都受到它的益处,可以说造福了全人类。这又是怎样的品质?

“辛苦一个人,造福全人类”的崇高品质。

师(小结本段):画面二,主要是李时珍与弟子的语言描写,如何品味人物语言,同学们通过勾画,准确地抓住“啃、笑、挺、值”这些重点词句,来理解体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甘于吃苦、却造福亿万人的伟大的李时珍形象。

过渡:第二件事大家勾画准确,体会也很深刻,第三件事大家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相信大家会做得更好。

展示交流:(预设)

生:“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成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从李时珍记录的内容来看,他记得非常详细,不同的草药,形态不同,用法不同,主治也不一样,这都需要费很大精力来仔细记录,对于一个近50岁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生:“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我勾画住一系列动词:端详、扯下一点、嚼

端详是仔细地看;扯下一点说明扯的很少,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可以看出李时珍在尝之前是非常小心的,他不清楚这两种草药的药性,但他知道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他明知危险,却依然嚼,可以看出他为科学不惜冒险,这就是一种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生: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山风呼啸,李时珍写本草的环境很恶劣;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通过寺外环境描写,反衬出李时珍不怕吃苦,潜心研究的精神。

生:(小结)通过第三个画面的学习,我们又体会到李时珍严谨、认真、为科学不惜冒险的品质。

总结全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三件事,三件事,作者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严谨认真的可亲可敬的李时珍。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写法,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品质。

检测导结:

根据你的理解来补充句子。

1.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客店,师徒两人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李时珍想 为了能造福万民,住的差一点没关系 。

2.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李时珍想

我还是早些赶路吧!那样就能多寻访一些草药 。

3.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来。

李时珍想 我还是忍耐一下吧!等我修订好《本草纲目》,好好陪陪我的亲人 。

四、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夜宿古寺——行的苦 住的苦

师徒谈苦——吃的苦

记载收获——严谨踏实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7

教学目标:

图片欣赏表达

第二自然段盘古连续几个动作的分析,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辛

第七自然段排比句的学习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字词文章教学,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布置学生了解《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有一位伟大的神为我们开创了美好、开阔的生活空间,他就是(引读——)盘古。

2、他是一位怎样的神呢?请同学们看语文书P69右上角的图片。『出示:盘古的图片、盘古是一位的神』

二、开天辟地

1、引入:这样一位身强体壮的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板书:开天辟地]请你大声读读第2自然段,看看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从中你可以看出盘古是个怎样的神?读完之后,把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用“●”标示出来。

2、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回答(你找到了哪些词语?相机出示句子)

(1)出示“他一使劲……破碎了”

一使劲、一翻身、一坐就能让宇宙裂开一条缝,说明了什么?(盘古高大力大)你有这个力量吗?只有盘古才有这个神力。

(男同学把他的神力读出来)

你们读的太好了,特别是“咔嚓”太生动了,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响起。(女生读)

(2)出示“大神见身边……‘大鸡蛋’破碎了。”

①你找到盘古的哪些动作?全班齐读这一句。思考:句子中哪些词语仿佛让你亲临开天辟地的现场?(猛劈猛凿巨石飞溅)

(4)你们读的真好!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一个“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的盘古正在“猛劈猛凿”

看到巨石飞溅、火光四射,你想到哪些词语?『出示词语』

怎样的凿和劈阿!谁来读。能读的更猛一些吗?请你把词语放在句子里朗读,把他威武神勇的样子读出来。看到盘古猛劈猛凿时,你想到哪些词语?『出示词语』(力大无穷、)

听到巨石崩裂、斧凿乒乓的巨响时,你又想到哪些词语呢?『出示词语』

②原来盘古开天辟地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啊,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次出示“大神见身边……‘大鸡蛋’破碎了。”』

3、过渡:盘古就靠这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引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三、顶天立地

1、过渡:盘古用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天和地分开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可以用个成语来形容。[板书:顶天立地](看图)

2、默读课文3-5小节,思考:在盘古顶天立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盘古上要支撑着天,下要抵住地,防止天地的合拢,你试试,(学生做姿势一分钟)学生说感受突出盘古的时间长、累

②“一万八千年”说明了什么?(持之以恒、高大有力)读的慢

3、在漫长岁月中盘古意志坚定是何等的不易啊,你觉得盘古是个怎样的神?(力大无穷、英勇无比、意志坚定、矢志不移)所以文中第五小节还称盘古是个―――巍峨的巨人,让我们一起朗读第5段,把这个巍峨的巨人记在心中。

四、改天换地

1、千万年过去了,盘古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奉献,在他倒向大地后,他还用他身体的每一部分重塑一个丰富而美好的世界。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七自然段,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改天换地]

3、①读第7自然段,让我们看看他的身躯都变成了什么。『出示』

②那么这些生化出的世间万物又是盘古身躯的哪一部分变成的呢?『出示』

③看大屏幕,好好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他的身躯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相似)所以说想象不是瞎想,所想象的事物与原来的事物之间必有其相似之处,这样的想象才是合理的。你瞧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答:整齐)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请你用“”画出来,并读一读。

以后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对仗这种方法,那会让文章增色不少。齐读第七小节。

④啊,原来世间万物都是盘古的赐予。『出示:初春,浮云悠悠,微风拂面,那是盘古;听,隆隆的春雷,啊!那是盘古

,告诉人们;雨露甘霖从天而降,那是……

踏在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大道上,那是盘古用为我们铺就的幸福之路;游遍千山万岭、三山五岳,我们感受到盘古是多么的强健有力;倘佯于奔腾的江河、浩淼的湖海,我们充分领略了盘古

留给我们的生命之源……』

『出示:你还有哪些想象吗?

,那是盘古;

,那是盘古;

,那是盘古……』

4,就这样,(引读第八自然段——)就这样是怎么样呢?

5、同学们这样美好的世界是谁给予我们的?是他用自己的身躯换来的。所以当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时,不要忘了我们的大神———的盘古。齐读第七小节。(配乐)

五、总结全文。

1、感谢盘古,感谢盘古给我们带来这么美好的宇宙空间:有的为盘古的无私献身而深深感动:有的为盘古就这样离去而难过,心头有着一丝悠悠的怀念。请同学们看着盘古的塑像,此时,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盘古大神,

,公开课《开天辟地》第二课时

2、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但读得好,说的也好!各人有各人的感受,看!这就是盘古为我们开创的美丽的世界(看图,出示一些美丽山河的图片)

3、让我们再一次深深的记住:盘古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大神。

六.拓展

1、除了《开天辟地》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故事,你了解吗?自己读一读。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第6、7、8自然段

2、将自已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展示给自已的小伙伴们看

3、咱们今天学习了用整齐的句式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自己这样的句子,先请同学们回去思考『出示』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8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诗歌朗诵。

二、学习诗歌,读中悟绿。

自由朗读每小节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三节。

出示句子: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1.带着想象的翅膀朗读这一节诗歌。

2.思考:这一节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小节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绿的所在: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3.为什么整个空间都是绿色?(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所以充满了绿色)

4.这么多、这么广的绿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绿色是希望,是生命的颜色,整个大自然一片春意盎然。)

(二)学习第四节。

出示诗歌: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1.集体朗读诗歌。思考:这一小节讲了什么?(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绿的形态?(拟人)

(三)学习第五节。

出示诗歌: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指名读,小组读。

2.这一节写了什么?(绿在风中飘动)

3.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绿飘动的样子?(这样形象、生动的样子,给读者带来了对绿飘动样子更大的想象空间)

三、情感升华。

艾青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那么绿到底是什么呢?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四、拓展延伸。

关于绿的诗句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板书设计

绿

绿的颜色

绿的所在绿是生命

绿的形态赞美春天

绿的飘动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或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激起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及向往,组内合作、分工,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或心安或兴奋或自信或胜任的愉悦,每个人的情感都可以自由流淌。

但是这节课,在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上安排不够充分,对于现代诗歌的体会上还需再下功夫。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二、三段的学习,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

2、能应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银色飞机和航天飞机的对话。

教学准备:

课件、知识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现在老师先检查你们词语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高兴

羡慕

担忧

惋惜

惊喜

庞然大物

雄壮威武

一掠而过

专程来往

你觉得哪个词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慕、忧、惋)

2、咱们用半分钟的时间把这些词记住,等会儿请大家默写出来。

3、学生默写后,进行校对。

二、自主合作,深究课文

1、同学们,这是一篇儿童科普文章,我们读这篇文章要学什么?怎么学?

2、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再现银色飞机与航天飞机的两次见面情景。我们先默读课文,认真自学,想想你能读懂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等会儿到小组中讨论,可以运用知识盒中的资料解决某些问题。

许多同学都能边读边想,做点记号,找到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请教其他同学。小组重点讨论一两个部分,等会儿用各种形式汇报。

3、汇报交流

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很好,下面请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可以运用各种形式,老师建议大家先来汇报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1)第一次见面

a、生读对话

b、评一评。

c、为什么把这几个词读成重音呢?突出航天飞机的快。

〔快〕

d、航天飞机是一掠而过,该怎么读他说的句子呢?

“再见吧!”越来越轻,好像声音从远处传来。

现在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叙述语,你们读航天飞机,你发现了什么?

e、从这组对话的写法上看,你能发现航天飞机飞得快吗?

f、为了表现航天飞机的速度快,作者把说的话写在一起,把第二句的叙述语放在后面。以后在表达速度快或情况紧急等都可采用这种方式。

(2)第5自然段

外形特点是“雄壮威武”,指名读,读出了航天飞机的雄壮威武。

“银色飞机为结识了这样一个新朋友而感到高兴”。

a、读

b、银色飞机感到高兴的原因是什么?

c、把这个句式换成“因为……所以……”

d、作者就是抓住银色飞机的心情变化来写的。读读下文,你还发现了什么?(羡慕担忧惋惜)

e、选一个词语说说心情变化的原因。在说羡慕原因时播放课件,演示课件。(航天飞机飞出大气层情景)

f、选择一两句读读,读出不同的心情。

指名读。

g、引读。你把老师的心读得痒痒的。我也和大家一起读,好吗?

(3)航天飞机作用

“他专程来往于地球和空间轨道之间。”

a、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b、下面老师请个同学来演示一下航天飞机的作用?

他演示得对吗?(不止一次,是多次,这就是“专程”,指名学生板书航天飞机的作用。)

c、有一个词直接告诉我们“能去能回”——来往

d、3、4两句话讲航天飞机为人类做同一件事,请两位同学一起读,大家边听边想,能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两个字,合起来类似“来往”这样的词。(接送)

e、从资料中查明,航天飞机的作用不止这些,请大家说说你知道航天飞机现在有哪些作用?将来还可能会做什么事?

f、大家真像一个个科幻家。航天飞机的作用说得完吗,这有待于大家不断去研究,去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飞机的历史也将写上崭新的一页。

(4)第二次见面

a、读

b、朗读时你注意了什么?

c、银色飞机为航天飞机还能回来吗感到担忧之时,迎面又碰到了航天飞机,心情自然格外惊喜。

4、经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已了解了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请大家看着板书以第一人称自述。(如:我是一架航天飞机……)

5、说说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写的。

作者把两架飞机当作人来写,会说话,有复杂的心情变化,就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变成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三、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一个月后,航天飞机经过维修保养,补充燃料,又请来两个仆人——助推器和一个管家——燃料箱,再次点火上天,与银色飞机相遇。两机相见,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做呢?请找两个伙伴说说第三次机见的情景。自由准备指名一组说。

把第三次见面的情景写下来,注意提示语位置。

板书:

航天飞机

外形

雄壮威武

特点

快、高、能去能回

用途

送卫星、做实验、接送病人……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0

一、预习提纲、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找出文中描写陈嘉庚言行的语句,抓住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所画出的语句,有的放矢理解内容。

二、展示汇报交流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里知道了些什么?

2.汇报交流。

3.指名读第1、2自然段。

①说说陈嘉庚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陈嘉庚的成功是怎样才得来的?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3—9自然段。

①想一想: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②找出描写陈嘉庚行为、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与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③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老师相机出示有关句子,指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感情,互读互评。

④文中的插图是对照课文的哪部分内容的?看插图,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4.齐读第10自然段。

出示句子:“从此,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一边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

读一读,认真体会带点的词,用一句话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朗读全文,感受陈嘉庚的爱国之情

四、反馈检测

1、想一想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

2、陈嘉庚做出了哪些贡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小结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2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 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局报

2、指明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 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 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3)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满山遍野、抽搭、拽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是人们的爱让小作者脱离危险。

3、学会感谢他人的爱,并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句子包含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CAI课件。

学习内容:学习课文3——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词,开火车读词。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朗读回忆当时的情景:

5、出示句子齐读: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扣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二、品读课文重点段,悟语悟情悟境。

(一)学习3——5自然段。

1、抓住重点句,自主学习

自由读3——5自然段,思考: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我却仍然坚持着,坚信着,我在坚持着什么,坚信着什么?

2、悟情悟境,品读句子。

出示句子: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抽搭着,全力拽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

(1)、换词理解:“拽”的意思。

(2)、指名表演抽搭的样子,理解词语。

(3)指导朗读:谁能通过朗读为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指名读后互评朗读。

3、出示句子: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很快就来救我的。

(1)、谈话: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了危险,你的亲人会来救你吗?

(2)、带着这样的信念读句子。

(3)、拓展说话:小作者这样坚信自己的亲人会来救自己,说明他的亲人平时对他怎么样?他的亲人平时是怎样关心他的?出示说话练习:

(1当我生病时,外婆。

(2当我时,。

4、出示句子:

虽然四肢已经发麻发硬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

(1)指导朗读:正是亲人的爱让“我”坚持着,坚信着,让我们带着这份爱读句子。

(2)指名读后分组读。

(3)齐读。

(二)、学习6——7自然段。

1、自主学习,读练结合。

正像“我”坚信的那样,我的亲人来救我了!这时,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我听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我看到的句子。

2、指法,阶梯朗读。

(1)你能通过朗读,表现这声音的不同吗?指名读,体会声音由远到近的变化,及声音的特点。

1)隐隐约约的喧哗

2)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

(2)我们读好了关键词就能读好句子,让我们把这些声音放到句子中去,读句子。

3、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隐隐约约的喧哗,听到了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声音是“我”急切渴望听到的,指名读并自我后,会读的同学起立读。

(2)、拓展说话:听到这喧哗声,我想来找小作者的人一定很多,哪些人会来找他?

(3)、创设情境:如果你就在这寻找的人群中,如果你就是小作者的外公、外婆、是他的哥哥、姐姐,是他的小伙伴------,你会怎么呼唤他?请你来试着呼唤一下吧。

(4)、深化理解,再读句子。同学们,从你们的呼唤中,我听到我多少焦急、担忧、多少关爱啊!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段话。

3、自主品读:我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该怎样读?出示句子: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

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1)学生自由品读

(2)指名朗读,自我,互相。

(3)齐读。

(4)课件展示火把由一线,然后看到一片,一大片最后变为满山遍野的景象。相机深化理解“满山遍野”一词。

(5)拓展说话:

1)、满山遍野的()。

2)、请用“满山遍野”说一句话。

4、天色越来越暗,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如果是你掉在这井中,听到这声声呼唤,看到这火把满山,你是什么心情?带着体会读句子:顿时,我泪如泉涌。

(1)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读己的感受。

5、配乐朗读第六段。

6、是啊,这泪水中包含着多少成功,多少激动,真是百感交集,此时我的身体是冰冷的,心却是温暖,泪更是热的,同学们,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来学习第七自然段吧。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本来以为只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会来救自己,可是,让他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出示句子:

2、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

2)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

3、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句子: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

4、指名读,齐读。

三、情感升华,再读课题。

1、在这寂静的黑夜,看到这满山的灯火,也许你感受到的是它的绚丽,但在此时,在小作者的心中,看到这满山的灯笼火把意味着什么?

2、指名带着体会再读课题,读己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1、课文学到这里结束了,爱的传递却没有结束。作者在这灯火之夜得到了一份浓浓的爱,因此写下这文章感谢人们的爱。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一定得到过很多爱。

2、说话训练:

让我为那些关心、爱护过我的人:

1)、唱一支歌

2)、诵一首诗

3)、写几句话

4)、……

3、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练说,再指名说。

五、。

六、布置作业:

像小作者那样,把自己得到关心、爱护的事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坚持听到

哭喊抽搭泪如泉涌

坚信看到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4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文章深析,整体把握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1)对于一些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在屋前搭一个瓜架是不够的,你找找还有什么?(花)

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

谁被这些花给陶醉了?你来读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生读)

(2)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课件出示图片)

①“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说明什么?(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花,非常美丽,风光优美)

②朴素和华丽是一组反义词,为什么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乡村风光本是朴素的,鲜花的开放却使之增添了许多明丽的色彩)

③请你为上面看到的景象起一个恰当的名字。(门前鲜花图)

④再读上面句子,想象门前鲜花图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2.出示句子: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我们从门前来到屋后,那里有什么?(竹)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独特在哪里?谁来读读?(课件展示图片)

(1)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春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真是生机勃勃)从哪个字可以体会出?(是从“探”字中体会到的)

(2)探出来与长出来有什么不同?(“探”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的迅速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3)你能边读边做这个动作吗?

(4)多可爱的一群小笋芽啊,告诉老师你探出头来想干什么?你用充满好奇、调皮地语气读读(点击不同图片)

(5)于是它们不停地往外冒,多富有情趣的一幅画面啊!请为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屋后春笋图)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看一群小鸡在一群母鸡的率领下正走进我们的视野。

出示句子: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1.读句子,我们看母鸡率领小鸡觅食,体现了什么?(说明母鸡是一位负责、慈祥的鸡妈妈)

2.我们再看雄鸡,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又像是一位父亲保护自己的家人。

3.这一幅“鸡群觅食图”,通过写小动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虽然是描写鸡群觅食,却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在绿树荫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1.朗读句子,从“游戏”一词上,你体会到了什么?(鸭子生活的自由、快乐)从“从不吃惊”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在乡下,动物和人们和谐相处的氛围)

2.请带着我们丰富的想象再读读这段话,感受这幅“鸭子嬉戏图”的自由、轻松、和谐。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句子“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自由读句子。

1.傍晚,你看到了什么?(红霞、微风、归巢的鸟)

2.在这样的风光中,人们院前,边吃饭边高谈阔论,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然、和谐)

3.请你为这幅图命名。(门前晚餐图)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秋天的晚上,人们在纺织娘织织织呀的叫声中进入梦乡,你们听!(听夹杂着纺织娘叫的催眠曲)听着这样歌声入眠,一定是一种享受啊。

让我们想象“夜晚睡梦图”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三、课文总结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作者把乡下人家写得多美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享受生活,一定也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屋前瓜架图

门前鲜花图

屋后春笋图

群鸡觅食图

鸭子嬉戏图

院落晚餐图

夜晚睡眠图

自然、和谐

令人向往

教学反思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现在就教学过程的呈现情况、学生学的情况以及学生从这节课的收获情况,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自认为本节课教学过程完整,详略得当,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从课堂中有所收获。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默读课文,梳理画面这一环节,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的不够巧妙,存在牵着学生的思维走的问题,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自学自悟、自主探究。

四年级语文第二课教案15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