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语文《金子》说课稿以及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金子》说课稿以及评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9W 次

 【《金子》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金子》说课稿以及评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的时候,忽然从雨后土地上长出的小草身上得到启示,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 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其中,根据第二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金子”的本意是指物质层面的“贵重金属”,而在课文中,“金子”是指诚实、勤劳的高尚品质。本文用“金子”做题目,同时又以“金子”为线索,贯穿全文,因此,理解“金子”的含义,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导入课题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金子吗?说说你对金子的理解?”于是,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说出各自对金子的理解与认识。为了让学生能积累更多的课外词,我特意补充了一些带有“金”字的成语和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做到心中有个数。正当学生说得开心,起劲时。我马上通过一段导入,让学生把金子与课本贯穿起来,让他们很感兴趣地去读课文,并在同时明确了,本节课我们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文中的主人公——彼得.弗雷特是怎样实现他的这个梦想的?”然后,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从中抓住重点的句子和词语,理解和体悟文章的主题。具体指导如下:

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话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

在交流第四句话时,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田地里是怎样美的景象,通过语言描述,从如何不怕辛苦平整土地,如何精心选择花苗,如何日夜照顾鲜花,如何四处奔波销售鲜花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彼得所付出的辛劳,这是故事情节转折的关键段落,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再同桌或小组练习,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组织学习活动,为揭示“真金”的含义打下基础。

学习第五句,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最后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只要勤劳耕耘,任何土地都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抓住“不无骄傲”、“唯一”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练习个性化朗读。

最后,我在总结全文之后,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梦想,作为对全文的渗透。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随时注意课堂的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获得信息,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板书设计:

一无所获 失望

22、金 子 若有所悟 希望

不懈努力 实现

《金子》评课稿】

昨天我们听了周老师执教的《金子》第二课时,感慨很多,其中有收获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总体来说,这堂课没有热热闹闹的表演,没有动容的音乐渲染,有的只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心灵交流、智慧生长。周老师用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言实践,语文教学永远的根基所在、生命所依。

新课标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言实践,即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面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教者眼中有生,心中有生,以生为本,具有很强的训练意识。如课始对学生进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是中年级段需要着力落实的教学目标。

听了周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周老师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的。

一、对文本进行了研读,进行比较细致地教学

在教学本课时,周老师并没有从第一节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学,而是从最后一节作为切入点,采用倒叙的方法进行教学。读了最后一节周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语言不够精练,教者不急不躁,耐心引导,启发学生抓住主人公前后言行,努力做到语言简洁,并亲自示范,展示了真实的训练过程。虽然,这一部分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但从学生概括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来看,花去的时间,值!

文本只是个例子,只是个凭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读懂文本蕴含的道理、表达的情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绝不是唯一任务,仅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的语文教学是不完整的、片面的、有所缺失的,这就成了“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语文课的最高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扎实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教学不是需要一个简单的结果,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训练过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并使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里的“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将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情感与自身的认识、情感紧紧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周老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精心创设体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进文本,走进彼得的世界。在本节教学,周老师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田地里是怎样美的景象,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彼得所付出的辛劳,这是故事情节转折的关键段落,让学生自己准备,再同桌练习,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组织学习活动,为揭示“真金”的含义打下基础。

三、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特点

词语教学是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词语教学应追求丰满、丰盈的境界。如在教学第二节,周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彼得”这个问题时,抓住了“默默”、“不甘心”、“埋头苦干”、“翻遍”等词语来理解彼德的辛劳、勤劳和不放弃。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中人物的特点,又教给了学生理解人物特点的方法,这就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一线的教师学习借鉴。

又如在“全部精力”一词的教学就经历了三个层次。教者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词语的字面意思: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链接生活实际说出彼得培育花苗都做了哪些事:平土、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捉虫。这一环节完成了对“全部精力”由感知到形象、由抽象到具象的转换。第三步,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早晨、夜晚、晴天、暴雨来临之时,彼得是如何精心培育呵护花苗的。让学生感受到彼得为了这些花苗所付出的无数的时间、心血甚至挫折、困难。学生头脑中对“全部精力”这个词语的解读愈发深入,付出、汗水、心血、执着、信念、不放弃等词语成为对“全部精力”深刻的注脚。这一环节完成了由形象到意象的转换,到此,“全部精力”这个词语所传达的内涵和意蕴才真正被学生掌握。整个过程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拾级而上,经历了“感知——形象——意象——意义”的过程,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丰盈、丰满、完满的。课堂由平面走向立体,语文味的诗意在课堂恣意流淌!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出示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彼得为照顾花苗付出的全部精力。在教学中,周老师选了一个小练笔: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然后,——再——。平时,不管是——,还是——,他都认真照顾花苗,他经常——……在说话中,学生也巧妙地用上了在之前积累的词语,这一处的语言训练扎实、到位。语文新课标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并使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里的“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

周老师的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课件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幻灯片中的文字太小,颜色的选择使文字不清楚,文字字体要用楷体,这样最适合小学生。

2.周老师在让学生想象,并完成小练笔后,再让学生读第六节,却没有把这段文字出示出来,如果出示了这段词语,让学生看着文字去读,效果会更好。

3.周老师在板书“真金”一词时,“金”的笔顺写错了,这样会造成学生的误解。

4.这堂课的整体板书上我认为有些不合理,淘金相对应得应该是一无所获,然而周老师板书的是“全部精力”。

语文课有时需要激情四射,有时需要感人肺腑,甚至催人泪下,但更多的日子里,我们的课堂是宁静而朴实的,但宁静中蕴含灵动,朴实中催生智慧,如同突如其来的雷雨能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但我们更需要阳光灿烂、温暖恬静的平凡日子,因为只有在扎实的言语实践的阳光普照下,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花苗才会静静地生长、生长,直至在阳光下吐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