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下册《11.画杨桃》课文

三年级下册《11.画杨桃》课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W 次

  11.画杨桃

三年级下册《11.画杨桃》课文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岑桑,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学分析: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文出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主要讲图画课上,“我”把看见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教育“我们”看到什么样子就应画成什么样子,使“我”受到启发: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于这样“精炼而深刻”的叙事性文本,我有以下思考:1.本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板块。实施怎样的策略,既能有机地分割课时板块,又不破坏文本的整体感?2.文本中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却是一片空白,如何通过文本对话体验站在不同角度上的“我”、同学、老师的心理活动?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的启发,重新审视教材细读中的困惑,紧紧把握“一条主线”“三个板块”的实施策略展开教学:“一条主线”就是通过板块的重组和推动,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即本课的阅读话题。“三个板块”:(一)从“我”的作画态度来探究“实事求是”的第一层内涵是老老实实。(二)从“同学们”的心理转变来探究“实事求是”的第二层内涵是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三)从“老师”的言行举动来探究“实事求是”的第三层内涵是以身作则、实实在在做人做事。第一课时完成初读感知和前两个板块的教学,并理清主线索:实事求是画杨桃。第二课时实施第三个板块: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的,又启示如何实事求是做人做事的?并拓展主线索:实事求是做人做事。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说,两课时贯穿的主线明朗、连接紧密,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文本的“人文意义”也将随之逐渐得到丰富和深化。

  目标与重难点

1.学会4个生字,理解“教诲”等新词的意思,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梗概。

2.抓前后两则对话的对比,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展开情境揣摩、触情练笔等语言实践,理解对话背后的心理活动。

3.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重难点:分板块解读文本,逐步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