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4W 次

 一、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导学案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为本课设计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有关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以及他敢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以及他敢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具准备:缠足的图片、资料,孙中山塑像,重点语句。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

课题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读题后的质疑为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主动读书实践活动找到了切口和动力,老师的激励性,导向性评语也起到营造积极投入读书探究氛围和导情导标的点睛之效。

 (二)对比品读,激起憎恨之情

课文本身有一个明显的写作特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正是引导学习突破难点的最好切入口。因此,我设计了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联系起来进行品读学习。从读的感情中体会感悟到了孙中山的姐姐受到的残害。从而在学生的心底激起一股憎恨之情,究竟是什么使活泼、能干的姐姐变得如此伤痛。产生了想追究到底的欲望,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默读、质疑探究、突破难点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设计这个环节,我是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继续让学生练习默读,学习默读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借助实物“小鞋”、“布条”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了解了残害中国妇女两千多年的“缠足”陋习。

 (四)分角色精读,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文章的重点就是通过孙中山和母亲的对话表达的,而分角色读,一直是儿童特别喜欢的读书方式,所以,我就把课文的重点放手到学生当中去,让他们用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去读懂课文。还能再现语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此过程中穿插了两个重点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情感,学习写法。

 (五)超越教材,表达情感

可以说,我们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利用好。不过就语文学科来说,凭一本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唯一学习内容的框框,切实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的思想。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交流学习,增补知识,又设计“孙中山爷爷我想对你说:……”的形式来扩展学生思维,练习学生语言,表达学生情感。在本堂课的最后,鼓励学生去拓展知识,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崇高思想。为课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关于板书设计

为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本课的板书,遵循板书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感悟的重点词语,在学生的眼前一笔一画的展出来,不仅简洁明了地再现文中精髓,也潜移默化地指导了书写。

24.孙中山破陋习

勤劳 (陋习) 没有笑脸

缠足

活泼 (废除) 没有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