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W 次

教学目标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材学情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两首》中的七言绝句,皆为描写秋景的传世名篇。它们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这两首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可谓是一首秋的赞歌;《枫桥夜泊》则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难以言说的轻烟般的愁思。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入诗

1、(课件配乐)深秋的一天,晚唐诗人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一路上,白云、枫林、寒山、石径……,目不暇接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难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

2、读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3、诗人在山上行走时,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师范读古诗。

二、三读韵歌,入情入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

重点指导:

句末是平声字,朗读时可适当延长;

每句第四个字亦可适当延宕或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齐读全诗。

(二)、再读感悟,解诗明意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画: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哪些景色?

2、组织交流。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解词。

例:“石径”(石头小路。用上拆字法,“径”用查字典的方法)

3、精读体味,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教师在刚才的词语前加上括号,要求学生再好好读诗,加上合适的修饰的词语。

( )的寒山 ( )的石径

( )的枫叶 ( )的白云

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试着从诗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品悟,以画为媒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 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学生自读、互读,师生配合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处”。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 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下车来就是因为喜爱这美丽的枫林!

重点指导: “坐”(因为)。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同桌互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师生配合读等。

⑥配乐齐读。

(四)、配乐背诵,积累内化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三、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旁题上这首诗,为画增添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