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W 次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篇1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传记《伟大的悲剧》,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是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从情感价值观目标来说,对于中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这篇文章特别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所以教学上确实难度较大。教师在授课中很好的处理了文本,长文短教。并注重教学的整合。我就这节课中突出的几个亮点做简要剖析。

一、 导入方面

首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美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玉树地震》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学生感受到在一场场悲剧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人类不断地抗争着、挑战着,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这一点我认为做得比较成功。

二、导学方面

本文教学难点之一是对主题的理解,一定有许多同学不理解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是不是矛盾了?教师课前的导学很巧,“为什么作者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写传,却满怀深情的为失败者斯科特再现这悲情的一幕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悲剧和伟大,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虽为失败者,但他们身上的精神伟大。我认为这样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长文短教

文本较长,教学用1课时,难度大,即使让学生进行预习,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难度仍然很大。过去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复述内容。只要让学生抓住“人物、事件”这两个基本的内容,也就知道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可是这篇课文长达八九页,学生如何能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了一个难点。授课教师很好的进行了长文短教,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主要信息提炼出来,通过形象的路线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迅速的把握主要情节,这应该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内容理解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以细节作为突破口,抓住文题“悲剧”“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人类精神,再次很好的体现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

四、以生为本,进行“有效教学”

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贯穿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学生有了许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说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很好地完成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堂一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总体来说,本节课既有了长文的整体感知,又有了细节突破,注重教学的有机整合,这样的教学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太困难。在教学上确实有了很多的突破,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立志于“有效教学”“生本课堂”的探索。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篇2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根据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篇3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的,因此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相关内容掌握较到位,特别是对“悲”和“伟大”的理解,收到了我上课前所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师生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有不少学生发言,他们虽然不一定说得最好,但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比如自主质疑时有学生就问了“斯科特等人为什么要去探险”、“他们可以不死吗”、“他们的.悲是因为他们死得悲壮吗”、“他们的伟大是因为他们面对死亡很坦然”……,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够有着这么多出乎人意料的发言,应该说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思想情感已经进入了课文情节,效果不错,同时也完成了生与文本的对话。

本课时,我采取了学生小组讨论,一中心发言人发言的方式,同时让学生单独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朗读方式增强课堂气氛。活动中学生基本能够作到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讨论并发言,声音洪亮,情感较为丰富。

遗憾:个别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有的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仍然不能够表述完整,对记叙要素也存在不怎么理解的情况;自主活动讨论时也有少数学生无所事事,存在不愿意动脑筋、拿别人现成答案的现象;做笔记的习惯还没怎么养成。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训练。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篇4

我花三节课的时间学完了《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在了解了背景、作者、字词之后,我开始转入文本的学习。

首先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斯科特一行五人到达南极点之后,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悲观失望,但勇敢的承认失败,并为阿蒙森团队作证,在回来途中遭遇了恶劣的天气,最终全部遇难的故事。

其次,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分析悲在何处?伟大在何处?悲在在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伟大在他们身上具有勇于承认失败,诚实守信的英国绅士风度;具有坚韧不拔,顽强执着的探险精神;具有不抛弃不舍弃、无私牺牲的团队精神;具有在临终之前不为自己,只想着祖国、家人、朋友,乃至全人类的人格魅力。在这之中,就可以做到赏析语言,朗读句子,实现素养的提升,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到细节描写和修辞的使用。

第三,感受传记文学的特点,典型的材料就要通过典型事迹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比如威尔逊在距离死亡只有几步之遥的时候还拖着16公斤重的岩石样本,比如斯科特在临终之前还用僵硬的手为自己的亲人写信,比如奥茨自己勇敢地走向了死亡。叙行录言,叙述他们的行为,引用他们的言论,保证文章的真实性。讲究文采,语言生动,用词精当,可以采用想象、修辞,体现文学性。

最后拓展延伸,斯科特在与阿蒙森团队这一角逐中注定是失败者,那作者为什么不为阿蒙森团队作战呢?这一问题意在引出兹威格作传的原则,是斯科特团队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人类的财富,这种精神和魅力将鼓舞一代又一代探险科学的人,所以为他们作传意义更大。

由此拓展到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称陈涉为世家,将项羽安排在“本纪”里,虽然他们都是失败者,那也是因为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由此得出结论,历史上对于人物的评价不以功劳评价,不以业绩评价,主要在于他们身上所绽放的思想的光芒。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也许我们没有成功,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诚实守信的品质,相信我们的人生也必定是光辉灿烂的,必定是充满人格魅力的。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篇5

认识悲剧,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也不能仅仅是读几句话就真的能体悟得到的,得让学生对这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我先是出示了一系列人们向这几位致敬的图片,国王跪下以致敬,公主亲临南极以致敬,全人类给南极命名阿蒙森—斯科特站以致敬。我抓住文章中一句有争议的话,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对人类来说,第一个达到这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在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说,我们不能看重最后的结果,二应该看重过程,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不畏死亡,勇敢面对的精神,那他就不是失败者,而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悟“悲剧”很难,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感悟的过程细化,跟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的联合起来,再辅以一定的视听或画面,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也是可以做到的。

遗憾的是,文章过长,预习时间短暂,导致部分学生对文章内容不是很熟悉。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篇6

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对于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一、课堂语言不够优美。

本次教学的主题是“散文教学”,散文的语言大多优美,值得玩味。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自然也应与文章的语言相衬。而我,由于缺少平时的积累,“语到用时方恨乏”,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加强语言的积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环境。

二、朗读时间不够。

散文本就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主旨的,尽管在探究“伟大”一词时我带学生品味了语言并进行了情感朗读,但对于散文而言,这样的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课堂的安排正好控制在40分钟里,但40分钟里让学生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总以为课堂时间的宝贵,宁可多作一点分析也不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文本。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朗读中让学生心领神会岂不比教师讲解灌输要好?!

一次比赛一步成长,一段经历一份收获!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篇7

本周我进行的是《伟大的悲剧》的线上授课,《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颂扬的是一种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与去年国庆时所播的《攀登者》这部电影主题契合,所以我运用了《攀登者》这部电影来进行导入,从而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而且《伟大的悲剧》这一课篇幅较长,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把握的难度较大,所以我给了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并且让学生们借鉴课堂提示中快速浏览的方法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结束后我给予学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提示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接下来在我的提示下我们也把这篇文章分成了三部分,从而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就更容易一些,同学们在解决“斯科特探险队遇到了那些困难”、“文中的‘悲’体现在哪里”、“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体现在哪里”这三个问题时就更为清晰地找到答案所在的主要段落,对于这篇文章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足。首先,在课前导入的时候《攀登者》与《伟大的悲剧》两者之间的贴合度不高,其实《攀登者》也是在传达一种崇高的探索精神以及高尚的心灵,而且其中其实也是有悲剧发生的,而且《攀登者》中是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挑战,这也是伟大的,因此也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悲剧”,这与《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一行去探索南极的性质是相同,不过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不同就是《攀登者》最终是成功了,而斯科特一行最后却失败了,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对比不过最后的结果都是给予了后人精神鼓舞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其次,还是在时间安排上,前面的耗费太多时间,后面的东西就会匆匆掠过,但还会有一种情况是时间与问题之间的尴尬,就是这个时间剩下的不多不少,可问题很重要而且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讲解,所以剩下的时间不够,但要是留给学生又有些多,这样的话就会让课堂有些尴尬。最后就是在剩余时间里学生的任务安排上不够明确,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这些留给他们的时间,所以在课堂结束后如果还有时间留给学生那一定要把这段时间里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只有这样这最后剩下的时间才不会被浪费。以上就是我对于《伟大的悲剧》这一课的反思,希望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篇8

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受思悟。

由于没有布置课前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采用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将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复述全文的方式来了解课文大意,再用一句话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思考之前,我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以让学生寻找最感动敬佩的情节的方式,直入文章内里,符合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感知思维切中肯綮。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时,第一遍往往不能达到“有感情”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迅速体会当时作者或者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后面的朗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地感受思考、讨论交流,体现学习的主动与合作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本堂课在生成教学中,由于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预料之内。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遇到了一个多音字──粘。这个字到底应该读“zhān”还是“nián”?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愣在那里。我马上提示他们:“解释为‘橡胶或糨糊的性质’时读‘nián’,解释为‘用胶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读‘zhān’。”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读作“zhān”的时候作动词用,读作“nián”的时候作名词用,课文中的原句是“粘住鞋”,毫无疑问应该读作“zhān”。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从学生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内心小小的成就感,马上抓住时机提醒他们:“学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向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

本课堂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在课前布置预习,就能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主题的探讨上;

2、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

3、在设计问题上,可拉开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

4、在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这一环节上处理稍欠。如:

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5、由于在复述课文部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学习成果没有机会得到展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篇9

本人认为这节课有如下优点:

1、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精细。

2、教学目标的确定恰当。本文篇幅较长,不可能面面俱到。结合单元提示,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迅速抓取信息,是可取的。

3、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大胆。教师由最后一个中心端牵出两个大问题。再由这两个大问题带出两个次问题: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探险队员们遭受了哪些困难?探险队员们具有哪些常人的情感?这四个问题就像蛛网的四根主线,将分布在课文各个段落的答案缀连起来。

4、文本解读和练习兼顾。巧妙地追问,将课后的练习穿插到对文本的解读中,落实到学案上,做到真正落实。

5、学生的能力训练全面。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速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快速整合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在小组学习中,既要听,又要记,还要想,更要说,学生的协作意识得到强化,自我协调能力得到锻炼。

6、小组展示不囿于常规。常规的小组展示大都是一人或两人板书,一人上台展示。考虑到本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故采用口头展示的方法,省时高效。

不过,这节课还有不足:

1、老师的讲解有点多。这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句的理解时。学生对这个句子本身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同学压根儿没想到作者的写作态度是赞同还是否定。老师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引导。

2、教师情感的渲染还不够细腻,课堂气氛有点冷。教师不仅要在导入和总结时煽情,在抓取信息和朗读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情感的调动。但是也要注意避免热闹的气氛出现。

3、课堂容量大,教学时有点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