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时检测与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时检测与答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7W 次

  【基础知识巩固·必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时检测与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渊博(yuān)压榨(yà)

根深蒂固(dì) 不言而喻(yù)

B.汲取(jí) 思维(wéi)

锲而不舍(qì) 轻而易举(yì)

C.恭喜(gōng) 对称(chèn)

孜孜不倦(zǐ) 行之有效(xíng)

D.模式(mó) 创意(chuàng)

持之以恒(héng) 自言自语(yǔ)

2.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汲取 吸收 学习)知识,使自己________(学识

学问 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无所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_______(创造

创意 创造性)。

(2)知识就是形成新创意的________(材料 素材 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________(创造性 创造力 创新)。

3.下列各句中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很多同学在教室里孜孜不倦地学习。

B.很多错误的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C.这次考试很多题目老师都没讲过,这真是不言而喻,所以我们不会做。

D.写作文时,我们要认真推敲每一个字词,力求文章写得优美生动。

4.下列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的一项是()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收器做实验,发明了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

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D.麦哲伦于1519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5.面对生活中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发挥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如1+2=1是因为1(月)+2(月)=1(季度)。那么,请你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1()+1()=1()

3()+4()=1()

6()+18()=1()

  【综合拓展提升·必会】

6.(2014·资阳中考)下面句子横线处所填序号正确的一项是()

观点,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即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____________

①议论文总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

②所以,在议论文中论述观点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不能含混、啰嗦。

③要做到这一点,作者的观点首先要正确、鲜明。

④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真理。

⑤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A.③④①⑤②   B.①③④⑤②

C.⑤②①③④   D.⑤②③④①

7.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该选段的论点是()

A.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B.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D.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2)该选段中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道理论证   D.比喻论证

(3)创造力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保持好奇心;探求新思路;产生小的灵感。

B.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产生小的灵感。

C.不断积累知识;运用所得的知识;把产生的小灵感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

D.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把产生的小灵感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

  【中考类文演练·必考】

(2013·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②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__甲__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 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__乙__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做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仔细阅读第③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请指出本文第②③④三段的论证方法。

4.本文与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巩固·必练】

1.D解析:A项中“压”应读“yā”;B项中“锲”应读“qiè”;C项中“孜”应读“zī”。

2.(1)汲取 学识 创意 (2)素材 创造性

3.C解析:“不言而喻”的意思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而语境中却是“不说不明白”的意思。

4.D解析:A、B两项都是课文中现成的例子,无疑是能证明这个观点的;C项中,牛顿由苹果想到地球引力,是由于他的创造精神;而D项中麦哲伦航海成功主要是源于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不是由于他灵活运用知识。

5.示例:1(斤)+1(斤)=1(公斤)3(天)+4(天)=1(周)6(小时)+18(小时)=1(天)

【综合拓展提升·必会】

6.B解析:③承接①,引出④⑤,②是结论句。

7.(1)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判断论点的能力。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提领或总结)性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如由本题最后一段提示性语句“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就可正确选择。

(2)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运用能力。从第二段“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一句可推断为对比论证;从第三段列举“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情况,可推断为举例论证;除此以外,整篇还运用道理来阐述论点。

(3)C解析:此题可从最后一段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中考类文演练·必考】

1.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用一个事例引出论题

解析:寻找论点,要明确论点是作者的主张、观点、看法,应该是一个明确而又肯定的判断;要关注论点的位置——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过渡性的句子;抓总结性的词语。从文章来看,第①段讲了生活中的例子,第②段虽有“由此可见”这样总结性的词语,却没有得出判断,仍围绕“观察角度”这个话题在谈,而第③段,开始便针对“观察角度”的话题摆明了自己“只有……才……”的看法,后文第④⑤段便论证为什么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议论文中事例的作用主要有:作论据证明观点,在开头还会有引出论点或论题的作用,以及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的作用。从对论点的判断可知,这个事例的关键作用是引出要论述的话题而非引出论点。

2.直线(式) 习惯(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把握提炼能力。做这类题目关键是读透原文,把握要点和关键词。甲处,如能注意到文中“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一句,答案就显露出来了;乙处,注意到关键词,也不难作答,“习惯于用过去……在已知的旧路上……”“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这几处都在告诉我们人们用的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或惯性思维。全文的论证思路如下: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文章要论述的话题(第①段),继而引用诗句和鲁迅对《红楼梦》的评述,点明这个话题的重要性(第②段),然后得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用“可是”引出生活中存在的两种不当的思维模式(第③段),后面继续用事例说明反向、侧面、多向思维的效果,进而得出结论,如何克服这些线性和惯性的思维(第④⑤段),所以从文章的结尾处,我们也能轻松找到答案。

3.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第②段主要是引用论证,用苏轼的诗和鲁迅的话来证明“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第③④段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用毁林开荒、拦海造田和以药治虫的线性、惯性思维的例子与孙膑减灶、虞诩增灶克敌的例子进行对比,得出只有用多向、侧面等思维,才能克服线性、惯性思维,从而获得全面而正确的认知的结论。

4.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

示例三:如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可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这就是留声机的发明原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举生活上的事例,也可以举科学发明方面的事例,注意“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文章中所提的逆向、侧面、多向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