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后练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后练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8W 次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后练习

A.渊博(yuān)  压榨(yà)    根深蒂固(dì)

B.汲取(jí) 思维(wéi) 锲而不舍(qì)

C.恭喜(gōng) 对称(chèn) 孜孜不倦(zǐ)

D.模式(mó) 创意(chuàng) 不言而喻(yù)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__________地把它发展下去。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长久地坚持下去)__________地进行各种尝试。

(3)“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在大多数情况下,______是他们,______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______,这种非凡的灵感,______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______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_充实。

4.下面诗句与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5.选文第三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6.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7.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选文第二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人人可以创新

  王伟勇

①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

②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似乎谈不上创新。如果要说创新,那是指少数有才能的孩子,写了小论文,有了小发明、小革新,可以到成人世界里去比较一番。这是过去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也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学习也真的具有创新的意义,我们何不把它揭示出来呢?如果揭示出来,我们的认识也就升华了,发展了。

③一般来说,我们的所想所做,对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认识,这就进行了创新。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独立作出了某个判断,添加了一个括号,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意思,都是创新。

④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比如,一个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对于他来说是新的。这样,他实际上进行了创新活动,有了创新的成果——这一成果对人类来说,虽早已经被发现,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新的。反之,对成人来说,我们通常强调的创新是外创新,它指对现实社会来说,得出了有用的新结果,认识了新事物。

⑤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中,我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自己全方位的收获。比如,学生做一个课题:考察蜗牛有没有眼睛。考察的结果可能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十分投入地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探寻。这一过程获得的不仅有许多新鲜知识,更有着能力和态度。而对成人的创新,人们更关心的是结果。而且学生的创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有教室、教师和教学设备的支持,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这与成人创新有着明显的区别。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例如,一名妇女,她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完完全全的家庭妇女和母亲,她所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创造性的,然而她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她是个完美的女主人,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要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

⑥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我们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学生是天生的创新者,就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9.第⑤段画线句“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中加点的“第一流的汤”在文中喻指什么?

10.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11.文中说“我们独立解出了一道题目,对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都是创新”。根据选文和相关链接材料,请你联系实际,用简明的语言列举学习中有关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法。

[相关链接]

材料一:据统计,在GPA(相当于平均成绩)的表现上,中国学生普遍比美国学生高。在美国学生看来,中国学生知识广博,学习用功刻苦。然而,在一次有着全球青少年“科学世界杯”美称的创新大赛中,中国学生获奖数量虽然不少,但不如美国学生获奖质量高。

材料二: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发现苹果里藏有一颗漂亮的星星,而有几十年切苹果经验的母亲却不以为然。小朋友将苹果一刀切开,苹果的切口处果真显现出一颗清晰的五角星。原来母亲习惯于纵切,而小朋友用的是横切。

12.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3个字。

传世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一直是个谜,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经考证,佛罗伦萨市中心的一家修道院遗址是其原型的安息之地。意大利考古学家日前宣布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的骸骨。

考古学家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然后通过科学方法测定骨头年代,筛选出与《蒙娜丽莎》原型去世时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还将提取骸骨的DNA,将之与其子女们骸骨中提取的DNA进行比对。这样,将找到的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通过电脑整合出《蒙娜丽莎》原型的面部图像,就能复原那让世人着迷的神秘微笑。

1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学校要办节水宣传画展。请你从下面两幅画中任选一幅,结合画面内容,从寓意、构思等角度写一段推荐语。(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中的“压”读音应为“yā”;B项中的“锲”读音应为“qiè”;C项中的“孜”读音应为“zī”。

2.(1)锲而不舍 (2)持之以恒 (3)根深蒂固

3.然而 即便 也 相反 往往 甚至 逐渐

4.B 解析:通过课文内容可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因为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与B项意思相符。

5.B 解析: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应结合上文内容思考和辨析。结合文意辨析,“这种情况”应是“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6.C 解析:解答本题应结合选文中下列内容思考:“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从中可以提炼出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即有渊博的知识,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7.C 解析: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有渊博的知识,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具有创造力。

8.人人可以创新。(或:人人可以创新,至少是人人可以思考)

9.平凡的人把普通的事做得很好。

10.解析:文章运用论证方法的作用是证明论点,解答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通过学生创新与成人创新不同特点的比较来证明“人人可以创新”。

11.示例:(1)问题:课堂上不会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方法:勇于思考,大胆、积极提出问题,发表见解。(2)问题:在课堂上不善于提出不同见解。方法:学会积极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提出不同意见。(3)问题:缺少独立思考,抄袭作业。方法:严格要求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刻苦钻研。(4)问题:重视书本学习,缺少实践活动。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5)问题:缺少创新氛围。方法:学校、社会应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如开展创新大赛等活动。

12.意大利考古学家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骸骨,复原其神秘微笑。

13.解析:从寓意、构思等角度,结合画面内容与节水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1)我推荐第一幅画,因为它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从祖辈的井到父辈的井再到子孙的井,井绳越来越长,意味着井越来越深,地下水越来越少,提醒人们要节约用水。

(2)我推荐第二幅画,因为它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利用“家”和“冢”两字“点”的位置不同,把“点”变形为水滴,提醒人们如果不节约用水“家”就会变成“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