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上册《一双手》优质教案

九年级上册《一双手》优质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7W 次

教学目标:

九年级上册《一双手》优质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4、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老松木、鼓皮、干蘑)、手的模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练习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

4、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老松木、鼓皮、干蘑)、手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猜手诱趣

1、师: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有细有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

(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生猜。

生:材料一刻画的是一位农民的手,材料二刻画的是一个教师的手。

2、师:这两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

(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要跟随姜孟之,来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认识另一双手。(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一双手”)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总结了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二、根据课题质疑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关于这双手的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这是谁的一双手?

生:我想知道这双手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我想知道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生: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双手?

(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能力。之所以让学生自己提问,是因为这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进而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初读感知,检测预习

1、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或新词勾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

“ 嫩nèn瞬shùn垧shǎng呈chéng逞chěng、镐gǎo、老茧、铸zhù造、裹、惺xīng忪sōng”,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3、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对方生字词语读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为深入理解文本打好基础。)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双手是谁的吗?

生:这是张迎善的手。

2、理清课文脉络,班内交流

师: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这双手的。请同学们从各段中找出姜孟之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我们也就可以把记叙这双手的线索理出来。

大家一边默读,一边把找到的有关的动词用笔圈点出来。我们看哪位同学找得最快,哪位同学找得最准,哪位同学找得最全。

(学生找出一系列动词,教师展示出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五、解决第一个重点问题: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课后思考第一题)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张迎善的这双手吧!在不计其数的手中,到底是一双怎样的手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张迎善手的具体描写,用“——”勾画下来。

(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请生汇报。(出示生划出的具体描写)请大家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语句旁边。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语句,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地写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2、全班交流,请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畅谈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出示语句: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① 方法指导:出示实物(老松木)结合生活实际感官体会:活像老松木一样的手什么感觉?

② 对比出示:“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这手好粗糙呀!”男女生分别读,比较两句的不同。

③ 读出这句话里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板书:黑、粗糙、硬)

④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重要标点体会张迎善的手粗糙而特别,为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做铺垫)

出示语句: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① 引导深入体会:他的手已经认真洗过了,为什么仍染着黑土色?

② 抽生范读

③ 全班有感情齐读

④ 小结:这双手的颜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出示语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鼓皮 ,把手指比作 老干蘑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

(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出示语句: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① 抽生说感受

②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合理的猜测: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没有指甲?

③ 教师语言渲染激情(板书:伤痕累累)

④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板书:大)

3、小结:你们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双又大又硬、粗糙、伤痕累累的手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可是年仅32岁的小伙的手啊,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节课解答。

 六、拓展阅读

(一)、出示《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P51《祷告的手》

《祷告的手》这是一幅画的名字,更是真爱的名字。

丢勒和奈斯丁是一对好朋友,都是在奋斗中的画家。由于贫穷,他们必须半工半读才能够继续学业。可因为工作占去他们许多时间,两人的画艺进步很慢。梦想的遥遥难及撕扯着两个人。

困惑了良久,两个人想出一个办法,决定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一个人工作来支持彼此的生活费,另一个人则全心学习艺术。

丢勒赢了,得以继续学习。而奈斯丁则辛勤工作,供应两个人的生活所需。不久,丢勒前往欧洲各城市学习,奈斯丁继续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工作着,赚取着两个人的生活及奈斯丁的学习费用,守卫着自己的承诺。

几年后,丢勒成功后,按照两个人当初的约定找到奈斯丁,履行支持奈斯丁学习的协议。可他发现,由于为了支持自己而辛勤工作,奈斯丁那原本优美敏感的手指已经僵硬扭曲,遭到终生的损坏,已经不能灵敏地操作画笔了。

丢勒心痛如绞。奈斯丁却宽厚地笑着,他竟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无法完成自己艺术家的梦想而难过,心中却尽是为朋友成功的兴奋。

这天,丢勒去拜访奈斯丁,发现奈斯丁正合着双手,跪在地上,安静而诚挚地为他做成功祷告。天才艺术家双眼潮湿,将朋友那双祷告的手画了下来。这幅画成为举世闻名的《祷告的手》。

每一个成就者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双,或者更多双这样的手,值得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们铭记,也值得那些没有成就的人铭记。比如:慈母渐渐霜白的头发,父亲渐渐佝偻的躯干,爱人日增皱纹的面颊......珍惜我们的成功,包括通往目标路上的机会,因为我们的踏梦而行不只蕴聚着我们的汗水,还凝聚着身旁很多朋友的心血。

(二)、要求:1、勾画描写手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2、说说文章打动你的地方。

 作业设计

1、小组听写生字新词,订正,改错。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双手

一双 黑、粗糙、硬、伤痕累累、大 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知道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为了创建绿色金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质朴美好的心愿和高尚的情怀。

2、 练习标画并品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继续做好批注笔记。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3、 运用本单元“金钥匙”所教授的方法(联系上下文、从整体内容理解),初步学习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为了创建绿色金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质朴美好的心愿和高尚的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

【难点】理解张迎善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从而感受张迎善为了创建绿色金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质朴美好的心愿和高尚的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生之间第一次握手,互谈握手的感觉。

师:孩子们,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西昌,走进美丽的阳光学校,心情非常激动。你们欢迎我吗?谁愿意和老师握握手,介绍一下自己?(师生握手)

师先谈感受,然后采访生谈握手的感受。

(师生握手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同时,为对比张迎善的手做铺垫。)

  二、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今天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就认识了这样的——(出示课题“一双手”,生齐读课题)

师:这双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这双手很大:“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生:这双手伤痕累累:“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生:这双手颜色很深:“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生:这双手很硬很粗糙:“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

2、(ppt出示)是啊,这双手与你我的手大不相同,他是那样的独特!师引读:

a这双手——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B——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C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掌面像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D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E这还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3、 师:这就是张迎善(ppt出示张迎善图,生读)的一双手,是一位年仅32岁年轻林业工人的手。看着这双与众不同的手,我们又回想起上节课大家很关注的问题(请生回答):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带着这个疑惑,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复习回顾张迎善这双手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思考:这双手为什么会这样?)

 三、 重点研究问题二:这双手为什么会这样?

(一)、出示自学提示(请生读提示):“自读课文,带着问题认真思考: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1、请用横线勾画相关的语句。

2、在重点词下打上“△”,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感受,把感受简要地批注在旁边。

3、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句子。”

(二)、老师送给你们一把“金钥匙”。(出示语文天地“金钥匙” ,提示用金钥匙的方法学习):“怎样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呢?要看上文,看下文。”请带着这把金钥匙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语句,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同桌交流、补充

(四)、请生汇报,全班交流。(ppt出示)

当学生找到原因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生说找到的句子,师出示原文语段:

1、“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关注动词,从动词中感悟张迎善劳动的辛苦,对造林事业的赤诚之心。)

①抓动词 “拣”“送”“插” 来体会张迎善不怕吃苦,不畏艰辛。

②在张迎善的眼里,一棵棵树苗就像是一个个婴儿必须百般呵护,精心照料。在他辛勤的劳作中,这双手已变得伤痕累累。你看,引读:“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③师生分角色读:师:“指关节缠线做什么?”

生:“治手裂。”

师:“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生:“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2、 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么,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引入计算,计算启情。)

①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

(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当学生说到描写手的句子,就回扣读描写手的语句。)

②你们想对张迎善说些什么?(体会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和钢铁般的意志。)

3、“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圈数促情。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①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②(把抽象变为具体)举例: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学生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③正是因为长年不畏艰辛的劳动,他在短短的4年间——(引读)“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正是因为张迎善超乎常人想象的无私付出,让他的手慢慢变了样——(引读):“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掌面像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4、 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解决了心中的疑惑,明白了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其实小兴安岭的每一片绿叶知道,张迎善栽下的每一棵大树知道,每一朵鲜花知道,每一条河流也知道。(ppt图片渲染)

5、 引读回顾手的句子:虽然这双手——(引读)“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由于对大树的百般呵护——(引读)“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长年累月的辛苦劳作使——“掌面像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甚至——(引读)“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但是,——(引读):“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板书:创建绿色金库)

  四、 借助课件,引发想象,升华情感。

1、 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

就是这样一双近乎丑陋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伤痕累累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 联想升情

出示“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透过这个省略号,你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的汗水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五、 拓展阅读: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 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杨善洲走了,大亮山不会忘记,和他并肩奋斗过的战友们不会忘记,当地的人民群众不会忘记,他用大山般坚定的信念、大海般宽阔的胸怀,在人生画卷和云岭大地上书写的精彩。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杨善洲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5.6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坦荡无私的精神,在人生路上书写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名利观。

 【写给杨善洲的颁奖词】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创设情境:假如张迎善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你借鉴写给杨善洲的颁奖词,也为他写一段颁奖词。(提示:要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1、 请生默读,勾画感动你的语句。

2、 齐读颁奖词

3、 仿照杨善洲的颁奖词给张迎善写颁奖词

4、 同桌交流,汇报展示

5、 教师展示,生齐读:“谁能让荒山成为绿塔?谁能让浊水成为清溪?一双手,改造迹地林,次生林44.5垧;一双手,仅4年种树26万多棵!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一双丑陋的手,创建了永恒的美!”

  六、 总结

让我们记住感动我们的张迎善、杨善洲,以及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们。让我们记住他们无私奉献的——“一双手”(齐读课题)也让我们伸出自己的手,告诉大家:我们也能用自己的双手造福人类,创造美好未来!

  板书设计:

一双手

创建绿色金库

无私奉献

作业设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为写“ 的手”做准备。

课后反思:

1、 读过《一双手》这篇文章,我被张迎善所感动。我也希望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因而我选择这篇文章执教。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没有那么简单。《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借助实物感受、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力求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将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2、在对“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个问题的探讨中,我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我还是包办的太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但是我并没有关注到所有的学生。

3、这堂课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堂。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进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