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诲人不倦》优质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优质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9W 次

 【教学目标】

《诲人不倦》优质教学设计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

自由朗读课文,并

思考: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参考:

1.教育作用 第1章

2.教育对象 第2、3章

3.教育内容 第4、7章

4.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5、8、9、10、11、12 、13章

5.教师素养 第6、14、15章

 三、文本研读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幻灯片

补充:

幻灯片

习: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习染)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反复练习)

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五蠹》)(学习)

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习惯于)

5.通书,习戎事。(《新唐书·张仲武传》)(熟悉)

6.鹰乃学习。(《礼记·月令》)(飞翔)

(引导学生对“习”的意思作归纳,掌握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思考】联系《论语》以下篇章,谈谈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幻灯片: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参考】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习性,是实行德治的根本要求。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幻灯片:

成语:有教无类

【过渡】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问题】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幻灯片:

【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zhuō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yǒu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为观点找到依据,能“自圆其说”;并学会“辩证说理”。)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可见,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也是不分智愚的。

【问题】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三)关于教育内容

【过渡】在“应该教”“可以教”“必须教”等问题上,我们听到了孔子精辟的论述,那么“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呢?下面我们继续听孔子的“教诲”。

(注意文本内容内在的逻辑“勾连”。)

【活动】推选一位同学朗读有关“教育内容”的两段文字。

重点字词及译文

幻灯片:

【问题】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教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明确】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参考: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说出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其意义是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传统的形成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

【过渡】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请看以下几章。

【问题】请阅读 11.3 / 11.22 / 7.8 / 3.8 / 1.15 / 5.9 / 17.19,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明确】

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启发诱导”或“自主学习原则”)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

成语: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成语:切磋琢磨

教学方法:激励式教学法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激励式教学的注意事项:激励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成语:闻一知十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教学原则: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

为何孔子无端发欲无言之叹?

或说:孔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求道,故发此以警之。或说:孔子有见于道之非可以言说为功,不如默而存之,转足以厚德而敦化。此两义皆可通。—钱穆《论语新解》

(五)关于教者素养

幻灯片:

教育者的素养:诲人不倦的精神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成语:诲人不倦

幻灯片:

成语:述而不作

【问题】孔子为什么要述而不作?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参考】

原因:孔子有德无位,故述而不作。然而,孔子“述”的过程就是“作”的过程,是借“述”而“作”。就比如,对乐的订正,对《诗经》的修订,《春秋》的编订,都融入了孔子的观念。再比如,孔子以“仁”解“礼”也是一种“作”。

参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述,传述旧闻。作,创始义,亦制作义。如周公制礼作乐,兼此二义。孔子有德无位,故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谓信于古而好之。孔子之学,主人文通义,主历史经验。盖人道非一圣之所建,乃历数千载众圣之所成。不学则不知,故贵好古敏求。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商之贤大夫,其名见《大戴礼》。或即庄子书之彭祖。或说是老聃彭祖二人,今不从。窃比于我,谓以我私比老彭。

本篇多记孔子之志行。前两篇论古今贤人,进德有渐,圣人难企,故以孔子之圣次之。前篇末章有有德无位之感,本篇以本章居首,亦其义。是亦有憾叹之心。

——钱穆《论语新解》

看法: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

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四、总结

【活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评述孔子在教育教学上影响。

【参考】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