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诲人不倦》教学实录(附评课稿)

《诲人不倦》教学实录(附评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3W 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里的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大家把学案里的难读的字一起来读一下。

《诲人不倦》教学实录(附评课稿)

生齐读。

师:不错,都读准了。这篇课文大家已经看了,字词上应该已经理解了。我们请两位同学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一下。

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师: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下面请同学译文。

生翻译句子:你和颜回相比谁比较厉害?第二句:《诗》里面像反复地切磋琢磨,大概说的就是颜回吧

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

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

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生齐声:说的就是语文课代表。

师:第二句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梳理一下。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就可以贯穿全文。我们按照第二个思路,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一个思路,梳理一上课文,请一位同学。

师:看看谁来?这个课文的序号可以标一标,第一章标1,第二章就标2。

生:因为人的天性是很干净的,但是后天学习的话人就形成差距,所以要诲。诲谁,就是诲那些虚心学习上进的人。诲那些教人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能力的技能。怎么诲,就是要与人之间要细心地教导,要不断地交流沟通。

师:我们根据他说的内容在课文是哪几章。为何诲,应该是第一第二章,也可以说是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诲谁,就是第3章,讲的是教育的对象。孔子提这个是伟大的思想,有教无类。第4-7章是教育的内容,这内容很广,但也只是就孔整个教育内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见全豹。教育的内容,这四章主要是讲德行文理。第8-10章其实可以概括为教育的方法,孔子这里从这些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教育的方法、原则,14、15既可讲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讲教育者的素养。这是我们这篇文章大体的内容。读《论语》我们不要带着畏慎的心理,以为这是2000多年前的人说的话,很深奥难懂。《论语》是可以亲近的,它是朴素的。像这个标题,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切磋琢磨,巧笑倩兮,述而不作,我们平时就在不知不觉地运用这些词语。虽然我们没有看过《论语》,但《论语》的生命力就根植于我们的身上,所以论语与我们有着天然的文化血缘关系。比如看到诲人不倦这句话,我的心情就感到非常复杂。你们说呢?一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常常是感到诲人有倦。你看我们老师,很多都是面有菜色,这个就是心理和生理疲倦。是不是啊?

生笑。

师:另一方面又感到教书育人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一种事业,我们再疲倦也要坚持下去。所以读《论语》,有时候我们就觉得不是在读古代读古人,而是在我们读现代读自己。下面我们就把课文里的这些章节一起来研读一下。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讲教育的秦用,这个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教育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主要差距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都非常重视这个教育。当然孔子也指出,有两类人,哪两类人?

生:上智者与下愚者。

师:教育对他的作用要小一些,这两章我们把它读一遍。

齐读: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读“子曰”的时候,也可以回想一下奥运圣火,2008年2008位表演者一起读论语“子曰”,这个“子曰”里我们要读出对“子”的一种崇敬,要读出中化文化的一种自信。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我们看第三章。第三章有很多理想,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自己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不诲也。”孔子说只要自愿拿出十束干肉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个无类,有人说是无贵贱,无区域,无智愚,我们从孔子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来,孔子的学生也是不论出身贵贱的。像南宫司马牛是贵族,子贡是商人,颜回曾参子路等是贫民,也有坐过牢的,还是孔子的女婿,孔子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还有做过盗贼的,颜,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孔子优秀的学生。孔子招收的学生也是不分智愚的,如子贡颜回,他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就很强,但是像曾参高才接收能力就要差一些,颜回很好学,宰予,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孔子的高才生;也不分年龄的限制,有些学生只比孔子小几岁。比如子路,比孔子只小9岁,冉伯牛只比孔子小4岁。有的比孔子要小四五十岁。也不分区域,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有齐楚晋,而且楚,是湖南,在那时候是不开化的地方,被称为夷狄,孔子也不歧视,也收了那里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所以第三章有教无类的思想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的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情怀。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点,孔子开始开办私学,很多人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就这点上来讲就非常了不起的。联系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有没有完全做到有教无类了?

生:没有。

师:教育还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比如城乡之间,我们70%的优质教育资源是30%的城市的孩子享受。这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比如区域之间,北京的学生考北大清华就容易一点。我们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也往往是,学习好的同学就另眼相看,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态度就差一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看第四章,看孔子在教些什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历史文献,行是指社会实践,忠信是关于什么?

生:人的品德。

师:我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就是学会做人。这个可以对应为哪两个字,忠信;学会做事,对应哪两个字,行;学会学习,对应文。联系你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我想大家对这句话做点评价。

生:我觉得孔子的教学内容非常全面,它包括人的个人修养,也有些待人接物的方面,还有些社会实践动手和动脑的,是发展人的全面。

师:还有哪位?

生:孔子教学内容比较全面,不过有些方面也有些欠缺。内容上好象只学习历史文献,没有科学的东西。

师:这的确可能是教材内容上的一些局限。

师:以下四章都是孔的教学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看讲得多好,我们再记一记,一起默记一下。不提高你的文化素养,你说话就没文采,不学礼,你连做人的立足都无法立。这里诗和礼的内容,是可以把我们现代社会变,我们觉得不一定就是孔子说的诗与礼,但孔子说的道理是不变的。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这个是关于孔子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孔子的教育,有许多非常深刻的东西,这个课堂时间的关系,这一块不做深入的研讨。下面我们要主研讨一下孔子的一些教学方式。先看第8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注意一下,“愤”和“悱”都是竖心旁,它是人的心灵一块,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的过程,所以做老师的要有尊重学生的心。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不可能象《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掌门人,叫谁啦?无崖子(生)。无崖子怎么把内功传给虚竹的?直接地把它灌下去,电视里是怎么拍的,就是按住他的头顶,倒立,然后“嘘嘘嘘”……

生笑。

师:经常是这样拍的,但实际上做得做不到?

生:做不到。

师:我很多年前读《天龙八部》,就很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无崖子,结果二十几年过去了,有没有遇到呢?没有。这是金大侠的想象。我也不可能把我身上的语文,按住他的头顶,灌注到他身上,灌不灌注得下去啊?灌注法,恰恰是我们许多经常老师采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孔子这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不是灌注,而是诱导,启导。他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请同学说说看,这个不复有什么好处啊?

生:老师不再三重复的话,是有利于同学自己的思考,开动脑筋,有最好的理解和记忆。

师:说得很好。“不复”,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设定深入思考,如果复啊复啊,一而再,再而三,再而四,长期以往,我的学生会变成什么样了呢?思维变得懒惰,思想变得懒惰。下面我们来看看第9节。这很有意思,孔子跟子贡在聊天,他说你跟颜回比哪个更厉害些啊,子贡说我当然比不上颜回了。如果我这样讲,你会怎么说。学生(差不多)我会说你不要失去信心,你会赶上他。孔子很有意思,他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他怎么可以这样抬高这位同学,打击这位同学呢。如果你是子贡,你会怎么讲?

生: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赶上他。

师:可见孔子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你看他就是抓用了这位学生的心理,他采取的是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