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教案 > 《欢乐的泼水节》教后反思汇编

《欢乐的泼水节》教后反思汇编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W 次

  《欢乐的泼水节》教后反思一

《欢乐的泼水节》是一篇文志彬美的教材。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祥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焰火直到深夜。因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知之甚少,所以怎样再现节日气氛,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授本课时,我做了一些处理。

《欢乐的泼水节》教后反思汇编

一、创设情境 趣味识字

低年级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并有效地保持这种情境,使之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末。在教学中,从始至末,我都让学生愉快地走进情境,品味傣族的异域风情。歌儿响起来,情绪拉上来。我带着学生乘上了飞机,逼真的飞机起航声,带着我们扶摇直上蓝天,开始了愉快的旅程。乘着耳际回响的风声和飞机穿过云际声音,我们飞上了云霄,你们瞧:窗外飘来了许多生字宝宝。(不同颜色的云朵载着生字宝宝,从窗口飘过。)带着新奇与渴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以“我来读――跟我读――它是―――”“我来做――小博士,注意了――”这样的句式将可爱的生字宝宝介绍给大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互”、“离” 笔顺书空,直观形象,既突破难点又让学生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在思想的交换中,学生们学会了分享知识,友好合作的学习方式,人格进一步完善。

二、创设情境 走近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走进傣族的异域人情,我让娇嫩欲滴的凤凰花迎接了我们的小旅客们。影片中西双版纳的清晨醒来了,飘渺的晨雾散去,凤凰花吮吸着大自然为它们准备的早餐,一个个小脸蛋红扑扑的,粉嫩嫩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妖娆。小露珠在它的花瓣上慢慢地滚着,滴进了草丛里,滚到了花蕊里。在以音色轻柔细腻、圆润质朴著称的葫芦丝音乐中,一切都是那样美,同学们完全被感染了,似乎呼吸着那清新的大自然气息,踏上了散发着芳香的泥土,耳听着悠扬婉转的丝竹之音,全身心感受着傣族的热情与祝福。婀娜多姿的唯美形象、鲜艳欲滴的丰富色彩、轻柔曼妙的动听乐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神生活平台。思绪随着音符跳动起来,热情随着迈进西双版纳的脚步高涨起来,那里不再是陌生的地方,在这样的烘托下,那里变得亲切起来。于是似乎就如身临其境般走进了那里、走进了生活。

三、创设情境 体验感悟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通过诵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欢乐心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放映了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录象。欢快的音乐声中,带着香气和花瓣的清水捎带着祝福撒向每一个人。同学们显得很激动,跳着蹦着,笑着拍手,他们完全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人们的欢乐,把你的感受用读表现出来。

于是,洋溢着欢乐的诵读从一个个小精灵的嘴里传扬开来。

重点段的掌握上,同学们观察录象,寻找欢乐;开展“泼水”活动,体悟欢乐;反复诵读,升华欢乐,最后,真切体会到泼水的祝福涵义。在课堂的高潮中,学生齐读第五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此句道出了泼水的涵义,在情境活动中,同学们相互祝福,饶有兴趣地主动、和谐地进行交谈,真切地送出祝福,愉快得接受祝福,在情境的创设中创生语言,培养了良好的交际能力和说话能力,将泼水节的内涵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和人格。总而言之,体验学习让孩子追求文字以外的东西,追求理解、体验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变化。

四、创设情境 拓展延伸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动作的开始。不仅是在第二自然段中我采用了活动体验法,在第三自然段中,我也充分让孩子动了起来。只是图片和介绍并不能给孩子留下太多印象,情境再现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也非难事。我对此进行了尝试。在介绍我国其他民族特有的一些节日时,苗族的龙船节与黎族的火把节我就组织进行了“再现”,参照屏幕上的图片以及介绍,也来了这么一回,结果发现同学们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印象深刻。所以一切都要以兴趣为先导,它可以使学生愉快、轻松地领略学习的乐趣。

创设情境,趣味学字,让兴趣贯穿始终;创设情境,走进生活,透过课本看生活;创设情境,体验感悟,提升内质巧炼话;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做生活桥梁。“学文如积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他们在情境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享受学习,与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文质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为。

  《欢乐的泼水节》教后反思二

今天,我执教了《欢乐的泼水节》,这是苏教版二下第20课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回首这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变换形式识字,激发兴趣。

书后绿色通道里的5个生字和绿格子里的10个生字,要求必须认识,我设计了“通过读带拼音的词语”和“读去掉拼音的词语”,“读编成词串的词语”,这三个步棸多次再现生字,不仅引导孩子们扎实读准字音,而且形式灵活,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孩子们不知不觉牢牢记住这些生字,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引导观察插图,激活思维。

学生不善于观察就不善于思考,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引领学生观察,练习说话,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一句“别着急,你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启发孩子们静心观察。第一步:观察到人,引导学生看出图中的人: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子;第二步:“谁能看得更仔细的?”当孩子回答出“我看到两个阿姨在往一位叔叔身上泼水。”老师一句 “你不光看到了人物,还看到了人们在干什么。”这样富有点拨性的话语引导着孩子看出人们在干什么,从而具体地说,连贯地说;第三步:当孩子回答出“我看到老人的脸上笑眯眯的。”“你还看到了人们的内心,真了不起!”这样逐渐引导孩子们看到人物的表情,看到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高兴、激动的心情。第四步:“透过图画,你还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纷纷回答出“笑声”“泼水声” “说话声”“追逐的声音”“水泼树的哗哗声” ……引导孩子们透过画面想象各种声音。“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如果把你们的话连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看图作文。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谁能找出来读。”这样从图到文,水到渠成,引导孩子们内化书面语言,提高观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的`能力,又为将来写话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欢乐”。

1.反复咀嚼,感受欢乐。

第二自然段中第一、二两句中我抓住“早早地”、“早已”体会人们的迫切心情,紧扣“滴上香水”,“撒上花瓣”等关键词语,通过“还有更早的呢!”“你是八点钟才准备的”“真是精心准备”这样引领孩子们反复咀嚼,从而引导孩子们理解清水的含义,了解人们准备的用心,感受欢乐的氛围。

2.以演促悟,体验欢乐。

语文课上的表演是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孩子进行语言实践,让孩子们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最终提高语文素养。第二自然段中三、四句我紧扣“互相追赶”“灌”、“泼” “笑开了花”等动词,通过体会人们泼水时的动作来体验欢乐。句中“灌”“泼”我通过让孩子们演一演的方式,其中一个孩子将“灌”演得不生动,我一句“这不是罐,这是在洒”,然后老师边示范边说:“象这样很多的水使劲往衣领里灌,才叫罐”然后孩子再次在笑声中愉快地体验,在体验中促进理解,从而感悟语言,体验欢乐的场面。

3.梯度朗读,品味欢乐。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泼水节的场面描写这一句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体验感悟:(1)看图说话后读,通过先看静止的画面,想象欢乐的场面,读出心中的欢乐。(2)看视频后读,直观形象,情感熏陶,进一步体验泼水节的欢乐。(3)带着动作读,这样富有个性化的体验,进一步感受泼水节的欢乐。(4)配乐读,通过音乐的渲染,直抵孩子的心灵,带孩子进入情境,激发孩子读出各人内心独特的欢乐感受。这样层次清晰,梯度朗读,引领孩子们对欢乐场面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边播放一幅幅其他活动画面,边生动地解说,并配上月光下的风尾曲,直接刺激着孩子们的眼官和听觉器官,一下子将孩子们带进那热闹欢乐的场面,然后设计了(1)看图后读出欢乐的心情,(2)体会句式的美后读,(3)体会写法的美后再读,(4)诵读体验后师生配合背。这四个层次的梯度朗读,最后使孩子们在浓浓的欢乐氛围渲染下,不知不觉达到熟读成诵。

4.诵读词串,沉浸欢乐。

在课文学完之后,我通过音乐特有的感人语言,配上朗朗上口的词串,渲染欢快的意境,因而更易于激发学生与课文的想像和联想,从而令孩子们心驰神往,和孩子们一起和着节拍,看着滚动屏幕中的词串,齐声诵读词串,徜徉在富有节奏美的词串中,一起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通过句式训练,内化语言。

儿童的心是柔软的,当其内心被触动时,自然有感而发,我设计了“我想把清水泼在( ) 身上,祝( ) 。”通过这样一个句式的训练,以“如果王老师能亲自参加这样的泼水节,我最想把水泼在小朋友的身上,祝福小朋友学习进步,健康快乐!如果你正在参加泼水节,你最想把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想送出你的什么祝福?”设计了一个情感场,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从学生嘴里自然流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我想把清水泼在奶奶身上,祝奶奶健康长寿。”“我想把清水泼在妈妈身上,祝妈妈永远吉祥如意。”“我把清水泼在老师身上,祝老师越长越漂亮。”“我把清水泼在外婆外公身上,祝外婆外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想把清水泼在同学们的身上,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我想把清水泼在全国人民的身上,祝全国人民天天开心。”……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内化文本语言。

五、积累传统节日,拓展延伸。

课文后练习4要求学生说说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生对少数民族了解甚少,因此我呈现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画面,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后探求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欲望。引导孩子们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角向课外延伸。如果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其他各民族传统节日,很好的结合课堂和课后之间的学习,就能取得1+1》2的效果,即“根植课内,延伸课外。”

六、重视识字写字,培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直立行走,用手劳动是人类进化的标志,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语文课堂,理应让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写字教学要从小抓起,要从一节课一节课做起。即使在阅读课,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 教师要注重范写,给学生做出表率。要及时评点学生写的字,让他们得到有效指导。然而本节课我在安排学生先观察三个生字的相同部分“口”和比较“口”的大小不同后,理应在课堂中范写和让孩子们当堂描红的,培养孩子们正确、端正、规范书写的习惯。但是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没能真正将“写”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默念新课标的理念,踏着课改的脚步,我们进入了有效教学的攻坚年,在这个浓浓的研讨日子里,我感恩着,实践着,收获着,成长着,思考着……

  《欢乐的泼水节》教后反思三

这篇课文描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情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浓的欢庆节日的热闹气氛。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节的急切,欢度节日的喜悦是本课的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读为主,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节日的欢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参与,如:说说你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活动还没开始你就早早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泼水的那部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尽情地泼一泼,并设计了几个谈话环节,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语言。你想把水泼向谁,为他送上怎样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入情入境,让学生借助表演,借助谈话读好文字,读出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喜悦,感受人们的那份热情。但目的明确,实际效果总与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能不高兴呢!”我提醒学生这是一句感叹句,可学生始终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指名读,示范读后,还是没有到位。我想学生并没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样,情绪并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与我的情绪也有关系,我并没有热情饱涨地参与进去,言语还不够有煽动性。

(二)在教学中我以视频出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一下泼水的热闹场面,同时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但这里指导不够细致。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如:“大家互相追赶,你用水枪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头上浇……”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借助课文的表达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表达。

上完课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学想了很多,但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够细致,上得不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