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初中语文《有的人》导学案设计

初中语文《有的人》导学案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1W 次

 学习目标:

初中语文《有的人》导学案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本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初步理解诗中的对比和反复两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情朗读、对比朗读,结合鲁迅资料及上下文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字词基础上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养成鲜明的爱憎情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能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应用。

 学习准备:

学生根据导学案展开预习活动,解决大部分预习目标,准备交流。

 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在《一面》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的?仔细观察鲁迅的画像,看看作者的描写与实际相符合吗?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前几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鲁迅在去逝前曾写过一篇散文《死》,给后人立下遗嘱,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死的态度是怎样的?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但这仪式并未举行,遗嘱也没有写,不过默默的躺着,有时还发生更切迫的思想:原来这样就算是在死下去,倒也并不苦痛;但是,临终的一刹那,也许并不这样的罢;然而,一世只有一次,无论怎样,总是受得了的……。后来,却有了转机,好起来了。到现在,我想,这些大约并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连这些想头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死后人们冠以“民族魂”的称号。有一位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后写了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歌,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诗歌《有的人》。

4、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分小组感情朗读诗歌,师范读,师生共同评价。

2、文章是纪念鲁迅的,可是没有出现鲁迅的字样,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纪念鲁迅的,对鲁迅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从哪一节诗歌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和死的意义不同,作者写到死了还活着,活着却死了,是怎样理解文章的,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和课后相关资料来谈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着却死了的人有何表现?死了却活着的人又有哪些表现?结合诗歌内容回答,并对比着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种人又有什么不同的结局?从中说明了什么?对比感情朗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重点,深入体验: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两个“有的人”各指什么人?你知道哪些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鲁迅先生是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活”字的含义一样吗?两个“死”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__”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____的形象,____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______、______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______”词语把鲁迅________的精神表达得非常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鲁迅先生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这句话比喻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_______,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_______。“____”一词,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___”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让我们再次对比朗读,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生与死的意义上,我国古代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我知道的关于写生与死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评价,归纳反思:

1、在本节课上,我表现如何?我所在的小组表现如何?我的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对比的写法,通过生与死不同的意义比较,对鲁迅的伟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学完本文后,我们要认真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